通貯理論是《周易》的重要思想之一。《黃帝內經》完全繼承了這種思想,並創造性的用於闡述人體生命全過程,說明疾病病理變化,制定治療學原則,指導養生防病等方面。因此,研究《周易》通貯原理在《黃帝內經》中的具體應用,實屬重要。有關通貯理論在疾病病理方面的應用,我已經另外專門撰文進行了討論。而本文擬就《周易》通貯理論與《黃帝內經》生理學相關的問題作一探討。
壹
《周易》通貯理論與《黃帝內經》人的生命過程
太極圖所表現的是一個由陰陽構成的整體,是人類最早的穩態模型,一個並開放系統與閉合系統聯絡與轉化的統一模型。由此而推演出的卦象系統則是一個描述太極圖內陰陽變化情況的數字系統。從卦象看,其排列順序和變化是具有嚴格規定和縝密規律的,它揭示了任何事物的發生發展都無外陰陽之消長。即陰生陽長,陰消陽長,陽生陰長,陽消陰長,陰陽消亡等深刻內涵。
太極圖黑色部分,有一白點,即所謂黑夜之啟明星;太極圖白色部分,有一黑點,即所謂太陽之黑子。陰陽由少至多的積累,便是貯藏;陰陽比例的變化即是流通。這又與自然界寒暑交換,晝夜更替同理。也只有這樣,事物才能發展變化,並保持其整體性,層次性,動態性和穩定性。《周易》所謂“元、亨、利、貞”實際上就是陰陽通貯原理的簡要概況。
乾坤大父母圖和復姤小父母圖源自十二闢卦,是《周易》通貯理論的好例子。
乾坤大父母圖是由陰陽依次消長的姤、遯、否、觀、剝、復、臨、泰、大壯、夬十卦組成,乾坤作為這十卦的大父母,而不參予其間。陰從乾卦之下生起,一變而為姤,二變而為遯,三變而為否,四變而為觀,五變而為剝。物不可以終盡,剝窮於上而反於下,故出現復卦。坤一變為復,二變為臨,三變為泰,四變為大壯,五變為夬,夬再變為姤。迴圈一週。而復姤小父母圖比乾坤大父母圖多乾坤二卦,由十二卦組成。除乾坤二卦外,其餘十卦也是在乾坤本體基礎上分別由陰陽消失形成的。
以上是說明陰陽的貯藏和流通,而陰陽在通貯過程中,其時空位置不同,那麼其變化的規律也就各有區別。如《周易》在以先天八卦說明生命生成之理的時候曾雲:“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落,水火下相射,八卦相錯。”而在以後天八卦發揮生命成長之道時又云:“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所以我在研究八卦圖時,除了認識八卦分別代表天、地、風、雷、水、火、山、澤外,還悟出了其深一層的含義,這就是以二進位語言“—”“--”表示人體整體的層次性和動態性,以及說明整體的陰陽變化在人體的生、長、壯、老、已的不同階段各有自己不同的規律。
《黃帝內經》完全繼承了《周易》的通貯思想,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積陽為天,積陰為地。”《素問•氣交變大論》曰:“陰陽之往復,寒暑彰其兆。”《素問•至真要大論》則說:“陽之動,始於溫,盛於夏;陰之動,始於清,盛於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又曰:“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等等。
《黃帝內經》把通貯原理廣泛地應用於人體生理,用以說明人體的物質、能量、資訊的變化。
如《靈樞•經脈》說:“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幹,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面板堅而毛髮生。”
《靈樞•天年》又說:“血氣已和,營衛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
《素問•上古天真論》亦說:“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耶?將天數然也?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墜。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墜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斑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髮去。”闡述了人體物質、能量、資訊由少增多,多久而減的變化過程,即生、長、壯、老、已的過程。
並在《靈樞》“天年”、“衛氣失常”、“逆順”、“營衛生會”及《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等篇論述了人體生理的階段性,指出了各階段的不同徵象,如《靈樞•衛氣失常》所云:“人年五十以上為老,二十以上為壯,十八以上為少,六歲以上為小。”《靈樞•天年》又說:“人生十歲,五臟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榮華頹落,發頗斑白,平盛不搖,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滅,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懶惰,故好臥。七十歲,脾氣虛,面板枯。八十歲,肺氣衰,魄離,故言善誤。九十歲,腎氣焦,四髒經絡空虛。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等等。從引文可以看出,人體之陰陽氣血,隨年齡增長,有多少盛衰的變化,一般規律是從嬰兒至四十歲,是由少到多,逐漸充盈;四十歲以後,則是由多到少,逐漸衰弱。而這些變化,實際上是陰陽的變化,都可以在卦象及卦象的序列上顯現出來。故《黃帝內經》稱為“天數”,所謂“天數”,也就是描述太極陰陽變化的卦象及河洛之數。
《黃帝內經》不但在人體生理的整體發展上運用了通貯原理,來解釋生命現象,而且在各個不同的層次上也使用這一觀點。如《素問•五臟別論》雲:“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靈樞•本髒》亦云:“五臟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說明了臟腑通貯各有所長。而具體到髒與髒、腑與腑,則又有腎主封藏,肝主疏洩等。就是某一髒也有通貯之分,如肝藏血與主疏洩等。《素問•生氣通天論》更指出了處於陰中一點陽,陽中一點陰比例時,陰陽的作用是“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並論述了人之陰陽通貯與自然同步,如《靈樞•營衛生會》中說:“日中而陽隴者為重陽,夜半而陰隴為重陰。故太陰主內,太陽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為晝夜。夜半為陰隴,夜半後為陰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日中為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並在《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指出陽氣在一日內的通貯變化,其雲:“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黃帝內經》還認為人體生命過程中的存貯和流通是以升降出入的形式來實現的,這在《素問•六微旨大論》等篇中有論述。
綜上所述,《黃帝內經》以《周易》通貯原理從總體水平上解釋了人體生命過程。但人體是由物質、能量、資訊組成。而人體內又在時時刻刻進行著物質代謝、能量代謝、資訊代謝。同時,人體是一個開放系統,又必須同外界進行物質、能量、資訊的交換,但無論是體內代謝,還是體外交換,都必須維持自身的穩定性,而維持穩定性的基本方法就是攝取、存貯和傳遞、交流,即通貯原理。
貳
《周易》通貯理論與《黃帝內經》神(資訊)的生理
現在認為人體是由物質、能量、資訊組成的。其實早在《周易》之中就有許多精闢論述。如源自《周易》的道家曾說過:“惚兮恍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黃帝內經》吸收了此觀點,因有精、氣、神說,如果與之相溝通的話,則精乃物質類之別稱,氣乃能量之代名,而神乃資訊之代稱。然觀《黃帝內經》論述三者時,每以神居首位,特別強調資訊在人的生命過程中的重要性。因為《周易》遠取諸物,近取諸身,認為宇宙萬物的變化實際上是資訊的貯存和交流引起物質、能量變化的結果。而人乃天地之氣所生,為萬物之靈,所以人之生長壯老已的變化過程,也就是資訊變化的過程。
《周易》說:“天地姻娼,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又說:“乾者,天也,故稱乎父。坤者,地也,故稱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兌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艮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當論述為什麼父母所生有男女不同時,又說:“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指出了由於含帶資訊不同而有男女之分。下面談談從兩精相搏之前至人體生命結束這一過程的資訊通貯情況。
《黃帝內經》認為人體生命是由兩種不同的精所構成,即“生之來”與“常先身生”之精。而構成人體生命的這兩種具體物質分別來自父母,因而各自帶有來自父母的不同資訊。此謂“兩神”,而此時的“兩神”(資訊)正是“陰陽不測”之神。這是說乾坤也即父母未媾精時的資訊。及至父母媾精,兩精相搏,兩神(資訊)交通,一個新生命便誕生了。而誕生的新生命,必須按照父母遺傳給的資訊複製轉錄轉譯而長成器官、四肢、五官,最終形成發育成熟的人。否則,就會出現問題。胚胎一經形成,便為成象,依象測神,可知其資訊常否。
故《靈樞•天年》雲:“黃帝問於岐伯曰:‘願聞人之始生,何氣築為基,何立而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曰:‘以母為基,以父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此又與乾元資始,坤元資生,坤者承順乎天,以成其載物之功等相通。在此期間,新生命體還以另一種形式與母體及外界進行資訊交流,也就是接受、貯存和傳遞、發出。而父母所遺傳之資訊密碼,也就是伏羲六十四卦。而其在體內的變化之原則,也就是“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原則。
依據此理,後世醫家發明胎教之論,《婦人大全良方》認為“至精才化,一氣方凝,始受胞胎,漸成形質,子在腹中,隨母聽聞。自妊娠之後,則須行坐端正,性情和悅,常處靜室,多聽美言,令人講讀詩書……此所謂外象而內應也。”並隨時空變化,體內胎子資訊的通貯也就不斷增多,這是顯而易見的事情。
由於人生以母為基,以父為楯,兩精所傳之神(資訊)各有差別,也就是稟賦不同,再加以接受外界資訊有別,因而人的個體之間存在著許多差異。所以《靈樞•壽夭剛柔》曾雲:“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並在《靈樞》“論勇”、“論痛”、“通天”、“陰陽二十五人”、“衛氣失常”、“逆順肥瘦”、“本髒”、及《素問》“上古天真論”等篇中指出了人在性格、形態、臟腑、氣血、性別、耐受等方面的區別。
出生之後,父母遺傳之資訊繼續發揮作用。同時,人也不斷地接受來自自然界和社會的資訊。從出生至大約兩歲,小兒之智力發展特別迅速,也就是來自各個方面的資訊通貯最活躍的結果,因為此時要發生變蒸。《小兒藥證直訣》雲:“變者易也。”“故每變畢,即覺性情有異於前,何者?長養臟腑意志故也。”小兒若成人,需經過十變又五大蒸,每變蒸各自不同。詳細內容請見拙文“《周易》與《黃帝內經》天數之研究”,此不贅述。
一般說,人不斷的接受資訊,同時又將體內的資訊反饋回自然和社會。概括地說,從出生到女子五七、男子五八這段時間,體內外的資訊通貯最活躍且以貯存大以輸出,而女子五七到六七,男子五八到六八這段時間,資訊之通貯最盛,相對穩定。到了六七,六八之後期,會有一個突變,即父母遺傳之資訊驟減,隨之對外界的資訊的輸入其敏感度大幅度下降。如日本學者在研究女子卵巢排卵功能時發現,女子之卵子數在40歲左右,但不超過42歲時,突然劇烈的減少。並指出此與婦女更年期綜合徵的形成有密切關係。繼續到女子七七,男子八八,資訊之通貯衰減,再長則資訊之通貯遲鈍且以輸出為主,直到死亡,復歸大自然中,此過程《黃帝內經》頗多講述,在前面討論人體生命總體過程中已引用許多原文,此不復言。
我們知道,人體是一個複雜的巨系統,由神經、消化、呼吸、泌尿、免疫、內分泌等許多系統組成。在系統與系統之間,器官與器官之間,組織與組織之間,細胞與細胞之間進行的一切功能活動得以保持正常進行,正是由於人體內資訊不斷傳遞,交換和貯存的結果。人們稱為生命資訊,這些資訊也就是神。《黃帝內經》認為神又有魂、魄、意、志、智、慮等名,其貯存於五臟六腑及奇恆之腑,通過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的聯絡和傳遞,從而使體內的資訊進行交換。貯存和交通相結合,保持了人體的穩定性。這也正是《周易》通貯原理之真諦所在。
體內資訊之所以要交換,除了遺傳二五之精的特性外,是因外界的資訊,包括自然和社會兩方面,傳入人體之後,臟腑各有收穫,這在《靈樞》“五音五味”等篇和《素問》“宣明五氣”、“陰陽應象大論”、“金匱真言論”等篇中有精闢論述,所以,臟腑接受的不同資訊,經過交換處理反饋出去或貯存起來,以達到制化之目的。此與現在認為人體是個高度複雜的、多層次的生物系統,有著十分精巧的活機體所特有的,高度發達的密碼資訊,對資訊的接受選擇有十分精微的,十分嚴格匹配要求之觀點相通。
總之,人乃一大整體,由不同層次的小整體組成,每一小整體就是一資訊通貯單位,各單位之間,都具有取得、使用、保持和傳遞資訊的功能,通過資訊不斷的通貯,補償某些部分所缺失的資訊,校正紊亂資訊,從而使機體健康。
叄
《周易》通貯理論與《黃帝內經》精(物質)和氣(功能)的生理
神(資訊)在人體生命發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意義,已如上言。然神(資訊)之不可以獨存,必假寓形物之中,此即《黃帝內經》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腎藏志等。還要依靠物質之推動,始能通,此即《黃帝內經》腎藏精,精舍志,積精全神,氣旺生神等。所以再論物質,能量之通貯。蓋物質與能量,密不可分,因合併而統言之。
《黃帝內經》認為人從胚胎成像,經十月孕育,娩出母體,經過變蒸,女以七數,男以八數,逐漸增長,至女子七七以應大衍之數,男子八八以應全卦之數。人以一兩精相搏後之受精卵生長至八尺之軀,其本身就是物質的通貯,人以受母體滋養推動為主,發展到完全自立,其本身就是能量的通貯。物質通貯不能沒有能量的供給,而能量的通貯也同樣離不開物質的保證。所謂“陽生陰長”正此之理。
人在母體中的發育是按“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原則,成倍增長的。從其一而二,二而四的數,也可測知其通貯之速度。其具體細節詳見拙文“《周易》與《活動內經》天數之研究”。而人出生後的情況,《黃帝內經》有精論,請見本文第一部分。
乾卦由六陽爻組成,在解釋各爻時說:“初九,潛龍勿用。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九四或躍在淵,無咎。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上九:亢龍有悔。”所謂龍即陽之意,當包括陽性物質及所產生之能量。
如果喻人身之陽氣,則初九為陽氣萌生,九二為陽氣初盛,九三為陽氣盛,九四為陽氣隆盛,九五為陽氣亢盛,上九為陽氣極盛。實際指人之陽氣由少至多之通貯過程。若喻男子之生殖,則初九為未成熟,九二為已成熟,陰陽可合,九三則有奮進之象,九四為壯盛階段,九五為亢盛階段,上九則有衰之兆。乾卦喻男子生殖來看,則先賢謂男子雖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娶是有道理的。此又與《素問•上古天真論》論丈夫八歲至八八之理不謀而合。
坤卦是由六陰爻組成,其解釋各爻為“初六,履霜,堅冰至。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六三:含章可貞,或王事,無成有終。六四:括囊,無咎無譽。六五:黃裳,元吉。上六:龍戰於野,其血玄黃。”
如果喻人身之陰,則初六為陰初生,六二為陰初盛,六四為旺盛,六五為壯盛,上六為亢盛。實際是指人之陰由少增多的通貯過程。若喻女子之生殖,則初六為陰未成熟,六二為已成熟,陰陽可合,六三有陰氣蓄積之象,六四、六五為壯盛階段,上六為極盛階段。從坤卦喻女子生殖來看,則先賢謂女子雖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是可取的。此亦與《內經•上古天真論》論女子七歲至七七之理同。
將乾坤兩卦合起來看,其論男女陰陽之物質和能量的通貯是同步的。而論男女生殖則其發育及陰陽合和也是相對應的,即男女性發育的過程及陰陽合的過程。這裡僅引用錢世明氏在解釋坤卦上六時說的話“坤為土,上六居坤卦之上,所以稱‘野’。龍,男陽也。戰,交接也。上六,陰爻處陰位,坤陰已盛至極頂,故與陽交合。陰陽交合血合為一。玄,乾陽之色;黃,坤陰之色。玄黃混雜一起,血色不復純一—合而生息新生命矣。”
《黃帝內經》在論述物質、功能的時候,將《周易》的通貯原理完完全全地引進去了。認為構成人體的物質、能量,除了來源於父精母血之外,都是從自然界攝取的。其途徑首推飲食,另外還可以通過位於體表的五官、九竅、面板、毛髮等方面獲得。當人體得到物質及能量後,其大部分並不被機體直接應用,而是通過機體內的固有的程式,進行加工,然後根據《周易》同氣相求原則,分歸五臟,然後再由五臟分配到所聯絡的組織器官,供生命應用。其精微物質及能量被貯存起來,而糟粕之物被排除體外。
如論述津液的通貯,《素問·經脈別論》雲:“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乃是說津液源於自然,進入體內後貯存並流通於臟腑經絡之間,同時把廢水排出體外。而在發揮人體內血之通貯時,《黃帝內經》又認為血乃水谷之精,源源而來,生化於脾,總統於心,藏受於肝,宣佈於肺,施洩於腎。《素問·五臟生成篇》又說:“故人臥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又如論氣之體內外通貯時,《黃帝內經》則認為應吸入並貯存天地之精氣,撥出體內之濁氣。等等。
另一個典型物質和能量通貯的例子便是女子的月經。《素問·八正神明論》和《靈樞·歲露論》中認為月經隨月之盈虧、潮之漲落而呈週期性。即太沖之脈的氣血流注胞宮,由少積多,多極而洩,洩而再蓄,往復迴圈。
《黃帝內經》還認為經絡中的物質、能量也有一個通貯的週期。
總之,人之物質、能量的貯存、保持和傳遞、流通,在整個生命過程中極為重要,表現的最為明顯。因此,《黃帝內經》中也論述的頗為透徹,故簡要述之。明者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肆
結論
通貯理論作為《周易》的重要思想之一,理所當然的被《黃帝內經》吸收進來,用以指導醫學理論及實踐,其意義之深遠,影響之巨大,足以發人深省,應下大功夫系統研究整理。
本文僅就《周易》之通貯理論在《黃帝內經》生理學之應用進行初步探討,首以通貯理論闡述了人體生命的整體發展過程,次以通貯理論說明了人體生命的資訊變化過程,三以通貯理論揭示了人體生命的物質、能量變化過程。但《周易》理深邃,《黃帝內經》意深奧,自非數千言能全其貌,奈何篇幅有限,而又不便在此全面展開討論,故語出至此,如有遺漏之處,以後逮補。又學識淺陋,議論謬誤處,敬請賢哲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