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大凡奇人,都會在歷史上留下特別的蹤跡,因為他們和人生過招的路數都非常人所能及。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位姚廣孝就是如此。他是出家人,卻又插手俗事,在禪房、也在廟堂進行著自己的“修行”;他看似超然物外,卻又用盡謀略,說不出他到底是出世還是入世;他身披袈裟,卻又是一位改變了明朝歷史程序的政治家;他在歷史上的聲名不算顯赫,但是時至今日,後人仍然可以看到他的影響:比如《永樂大典》這樣的皇皇鉅著,比如北京城今日的欣欣向榮。

非一般的人生

姚廣孝是一個“怪”人。

他的學識構成很“怪”。他本是醫家子弟,卻沒有子承父業。他年少好學,聰敏多思,本應走上科舉之路,卻在14歲時出家為僧,法號“道衍”。他雖然身披僧衣,卻毫無禁忌,還向道士學習陰陽術數、天文兵法。總之,姚廣孝一路學來,涉獵廣泛,最終竟成為一位精通儒釋道的雜學家。因為才學非凡,姚廣孝很快聲名在外。他也熱衷於結交文人名士,其中就有宋濂、蘇伯衡這樣的大儒。

姚廣孝的“怪”,還怪在雖然遁入空門,但是他的外貌、言行卻不太像一個僧人。

一次,姚廣孝遊歷嵩山寺,遇到一位名叫袁珙的相士。對方看到他後說:“是何異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殺,劉秉忠流也。”劉秉忠是忽必烈身邊的重臣、元代制度的設計師,也是元大都的規劃師。袁珙對姚廣孝外貌的這一番評價顯然不是什麼好話,一般人被這樣評價,能穩住情緒就不錯了。誰知,姚廣孝聽後,竟然“大喜”!

還有一次,朱元璋下詔讓精通儒學的僧人到禮部應試。姚廣孝信心滿滿而去,但很遺憾沒被錄用。之後他領了朝廷賞賜的僧服打道回府。途經北固山的時候,他賦詩一首:“譙櫓年來戰血乾,煙花猶自半凋殘。五州山近朝雲亂,萬歲樓空夜月寒。江水無潮通鐵甕,野田有路到金壇。蕭樑帝業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同行的僧人聽後問他:“這難道是僧人該說的話嗎?”姚廣孝又是笑而不答。

姚廣孝是僧人,但是又不似僧人。之後的歷史也證明了相士對他的判斷:雖然袈裟穿了一輩子,實際上他卻用平生所學成為了一名締造王朝的政治家。

非一般的韜略

姚廣孝是推動朱棣奪權的最關鍵的人物。

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挑選了一批高僧陪侍諸王。姚廣孝藉由這次機會結識了燕王朱棣。兩人交談甚歡,十分投合,燕王便奏請朱元璋讓姚廣孝跟隨自己。此後十多年,姚廣孝以慶壽寺住持的身份頻繁出入燕王府。他的行蹤十分隱密,和朱棣談話時也常常會支開旁人。建文帝繼位後,朱棣有心起兵卻害怕民心不向著自己。姚廣孝卻說:“我只知道天道如此,何必去理會民心呢?”正是有了姚廣孝的全力支援,朱棣才下定決心,準備起兵。

隨後,朱棣暗中挑選將校,聚集軍隊,招募勇士。而姚廣孝則在燕王府後苑訓練兵馬。燕王宮邸是以前元朝的王宮,宮內原本就十分深邃。姚廣孝又修建了厚牆環繞的地穴,打造軍器,並飼養鵝、鴨來掩蓋聲音。

一切準備就緒。1399年,朱棣誓師起兵。可就在誓師大會上,一場風雨突然襲來,屋頂上的瓦片紛紛墜地。朱棣大驚失色,認為這不是個好兆頭。姚廣孝卻認為這恰恰是“祥兆”,他這樣解讀道:“飛龍在天,風雨相隨。瓦片墜地,意味著將換成黃色,江山要易主了。”一番話不僅讓朱棣心下安定,軍中士氣也因之高漲。

儘管姚廣孝是朱棣身邊的一號謀臣,但他卻沒有隨軍出征,而是在後方坐鎮。這期間,他一方面輔佐世子,大敗趁虛而入的敵軍;另一方面,他還在千里之外運籌帷幄,為朱棣出謀劃策,指揮著燕軍的進退攻防。

起初戰事十分順利,朱棣一路勢如破竹,直到圍攻濟南受挫。不僅三個月未能攻克,朱棣本人還中了對方的詐降之計,差點被俘。姚廣孝聽到戰報立刻去信說:“我軍已經疲憊了,請班師回來吧!”朱棣因而撤軍返回。休整之後大軍再次出征,可依然出師不利,尤其東昌之戰,燕軍損失慘重,朱棣多次瀕臨險境。戰敗之後,朱棣想讓兵馬好好休整一下,但是姚廣孝卻強烈支援他再次進攻,並建議朱棣輕騎挺進,不要顧及一城一邑,徑取南京。而朱棣最後的勝利證明了姚廣孝的決策確實高明。

回顧靖難之役,很多人都會感嘆朱棣以藩王之力實現逆風翻盤,在歷史上實在少見。而盤活這棋局的,正是那位穩坐中軍帳的僧人姚廣孝。

非一般的志向

靖難之役,姚廣孝可以說是第一功臣。他花了這麼長的時間和心力下完這盤棋,卻對這場勝利帶來的名利非常淡泊。

因為他“樂於優遊,無心榮顯”,朱棣起初授予他的官職是“僧錄司左善世”,管理僧侶事物,品級不高,待遇一般,他也沒什麼意見。但是,朱棣絕不會“虧待”這樣一位功臣。永樂二年(1404),朱棣封他為太子少師,還恢復了他的俗姓,“廣孝”這個名字就是朱棣所賜。

雖然厥功至偉,姚廣孝卻絲毫不把功名利祿掛在心上,只是兢兢業業地完成朱棣交給他的任務:輔佐太子,編修《太祖實錄》、《永樂大典》,規劃設計北京城……

朱棣命他蓄髮還俗,他不肯;賜給他府邸及宮女,他不要;賞他的黃金布帛,他也都趁著回老家的機會,散給了宗族鄉人。因為他的堅持,朱棣的朝堂上有了這樣一道奇景:上朝時,姚廣孝穿上冠服腰帶,在朝堂上鍼砭時弊,是個大臣模樣;退朝後,他換回僧服,在寺廟裡唸經修佛,依舊是個僧人。

靖難之役中的陰謀陽謀,朝堂上的大開大合,朝堂下的低調淡泊,哪一個才是真正的姚廣孝呢?若不為名利富貴,那麼他做這麼多到底圖什麼呢?

1418年,姚廣孝病重,這時他已八十四歲,仍住在慶壽寺。朱棣心中掛念,兩次乘車前去探視,並問他有什麼要求。姚廣孝說道:“僧人溥洽被關在牢裡已經很久了,希望陛下能赦免他。”溥洽是建文帝的主錄僧,建文帝在靖難之役中下落不明,因為懷疑溥洽知道他的下落,朱棣便將溥洽關入獄中十多年。雖然建文帝是自己的心病,但朱棣還是滿足了姚廣孝的願望,立刻下令釋放溥洽。

朱棣詢問他對身後事有何要求。姚廣孝回答說:“出家人復何所戀。”朱棣再問,姚廣孝“終無言”。

非一般的結局

對於姚廣孝,人們的爭議很大。

姚廣孝晚年時整理了一本《道餘錄》,因為書中有對以往儒者的詆譭,所以得罪了一眾儒士。很多人開始輕視他,連親朋好友也開始疏遠他。回老家時,姚廣孝被親姐姐拒之門外。好友王賓也不願相見,只是遠遠地對他大喊:“和尚錯了,和尚錯了!”

相對此種落寞,朝廷卻給了他極大的榮耀。姚廣孝病逝後,朱棣十分悲傷,為他輟朝二日;之後,又追贈他為榮國公,並且親自撰寫神道碑銘,並讓他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廟,配享太廟。

事實上,後人對姚廣孝的評價很高。顧炎武讚賞其才華,認為“少師之才,不下於文成(王陽明)。”李贄讚賞其功勞,認為“中國家二百餘年以來,休養生息,遂至於今。士安於飽暖,人忘其戰爭,皆我成祖文皇帝與姚少師之力也。”

姚廣孝身披袈裟,卻踏足凡塵共舉“千秋大事”,至於有沒有留下“萬古美名”,就讓他在爭議中見仁見智吧!或許,奇人就是這樣:因為不走尋常路,自然會留下不一樣的印記。

最新評論
  • 1 #

    姚廣孝成功,是把握了大勢趨向。什麼大勢?一是朱元璋殺盡功臣良將,人心沸騰。二是建文登基,不思拔亂反正平反冤獄,卻大肆削藩至骨肉相殘,逼死藩王,逼反藩王的大勢已經造就。三是,燕王朱棣雄才大略,姚廣孝又有不世絕學。二合一,加上人心所向等方面,合起來,幹成了大事。

  • 2 #

    縱橫家,應該是中國最後一位有名的縱橫家

  • 3 #

    高人!雜牌兒學問的奇才。

  • 4 #

    感覺他封印了一個家族,就為保護永樂大典

  • 5 #

    燕王朱棣的狗頭軍師

  • 6 #

    房山區常樂寺村旁就是姚廣孝塔

  • 7 #

    黑衣僧人,鬼谷子轉世

  • 8 #

    反轉乾坤乃人生第一大興事。

  • 9 #

    儒釋道本就是統一的中國哲學 不能叫雜家 佛教本土化也是儒釋道 道教也一樣

  • 10 #

    偉名不為利,一般人做不到,屬於大賢才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古書遺方,十二時辰無病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