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良渚遺址申遺成功,中華文明正式進入上下5000年序列。良渚遺址已經發現大約800多個“刻畫符號”,正在研究解讀中,能不能認定文字還需時日。目前國際上認可的中國信史是從商朝開始的,因為商朝有成系列的甲骨文。幾十萬片甲骨和上千個單字,赫赫文采讓人不能忽視。由於夏朝沒有發現大量成體系的文字,因此西方人不承認是信史!但是,從古書和田野考古發掘裡,都發現了很多早於商朝的文字或“符號”,可以斷定夏朝或之前有文字的可能性很大!今天,我們就從公元前6000年開始,了解一下漢字從古至今的發展歷程。
01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原始文字”,是河南賈湖遺址出土的刻畫符號——專家解讀為是個“目”字。初步測定是公元前6000年刻畫。從材質和符號的形態來看,與公元前1800年左右出現的甲骨文有異曲同工之處。這似乎可以證明,甲骨文的創造也是有源頭的!
除了刻畫符號,賈湖遺址還出土了大量骨笛,有些骨笛至今還能演奏,這說明,早在8000多年前,中國的先民們就已經“文采斐然”了!
放大看一下這個中國最早的“文字”:
02良渚遺址發現了大量刻畫符號。分佈在幾百件器物,甚至很多碎片上都有刻畫符號。在其中的兩塊石鉞上,有6個規整的刻畫符號,與另一塊石鉞上的刻畫符號基本一致,說明這6個刻符有一定的規範和體系,應該是具備早期文字的性質。
這是分佈在陶器碎片上的符號,看起來非常規整,已經具備了“文字”性質:
引人注目的一塊出土石鉞,上面分佈有6個規整的符號:
石鉞的反面:
還有下面這段“文字”,是不是很明顯在表達某種意思呢?
這也是一行字
除了刻畫在陶器上的,良渚遺址還出土了大量玉器,玉器上也有很多刻畫符號。是不是文字也非常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良渚玉器上的刻畫符號
03仰韶文化出土的刻畫符號,距今約5000-7000年。
04大汶口刻畫符號,距今約6000-4500年。
放大之後的幾個刻畫符號:
標誌性的幾個符號
05山西臨汾陶寺遺址出土的朱書“文”字扁壺,距今約4500-4000年:
另外兩個符號:
061992年,在山東鄒平丁公村考古發掘中,出土了一個陶盆,在陶盆底部發現了11個類似於文字的刻畫符號,引起了人們對中國文字起源多元性的爭論,看看這些“符號”,是不是具有強烈的“文字表達”意味?
丁公遺址距今約2200年。
肯定在表達某種意思
07以上是考古發掘中出現一部分刻畫符號或“原始文字”。史書對上古有無文字的記載持兩個觀點:一,三皇五帝時候沒有文字,用的是結繩記事。
二,三皇五帝時候有文字,創造者是倉頡。倉頡創造了文字,鬼夜哭,天雨粟,成了驚天動地的大事。目前這兩種觀點都很難推翻,三皇五帝時候大約距今約5000-4000年,由以上“符號”可以看出,就算不能與“三皇五帝”時期逐一對應,也能旁證“三皇五帝”時期有文字的可能性!這是古書上記載的倉頡書,又稱為“黃帝書”:
08關於夏朝的“文字”。
夏朝是中國古籍裡明確記載的第一個奴隸制王朝。是古書上所謂的“信史”,但迄今為止沒有發現大規模成系列的文字,只是出土了一些這個時間段內的“刻畫符號”:
另外還有《古法帖》裡的“夏禹書”,可以做個參考:
還有民間“傳說”裡的《岣嶁碑》,據說上面是夏朝文字,記載的是大禹治水的事蹟。原碑矗立於湖南衡陽岣嶁峰,故名“岣嶁碑”。待至南宋時期,文人何致遊歷岣嶁峰,拓下文字,照刻於嶽麓山北峰。上面的文字據說是蝌蚪文。岣嶁碑與黃帝陵、炎帝陵,譽為中華民族三大瑰寶:
岣嶁碑
09甲骨文。
甲骨文距今約3800多年。商朝文明有文字、青銅器,有眾多分佈於全國各地的大型城市遺址,這一點已經得到國際上公認,沒有任何問題。
甲骨文
10甲骨文以後,中國漢字發展就進入純熟階段了。周朝由於青銅器更發達,為了表功記事,很多青銅器上都有銘文,因此我們現在稱周朝的文字之為“金文”,金文是對甲骨文的繼承和極大發展。
很多青銅器上都出現了“長篇大論”,可以看出文字的應用已經相當成熟與普及,字型也越來越趨向於“圓潤”:
11春秋戰國時代,各諸侯國都發展出了屬於自己的文字體系,是在甲骨文、金文、蝌蚪文的基礎上出現的變體。不同的邦國文字雖然不盡相同,但表達的意思是一致的。
春秋各諸侯國的文字
由以上看出,秦國和齊國文字規整,另外5個國家文字趨向於簡化。
這個時期還出現了“鳥蟲書”。字型優美,變化多端,看起來有“鳥”和“蟲”的形體。又稱為“蝌蚪文”。其實所謂的“鳥蟲書”、“蝌蚪文”,就是春秋戰國時代的“美術字體”。“鳥蟲書”是宮廷常用的美術字體,”“蝌蚪文”是民間常用的美術字體:
不同諸侯國的“美術體”基本保持一致,都體現出修長柔韌的美感:
各國不同的鳥蟲書
秦始皇的“傳國玉璽”用的就是“鳥蟲體”:
12秦朝統一全國文字。快速的社會發展讓文字也不斷變化,金文發展成更容易書寫的大篆,大篆又發展成更規整的小篆,小篆又發展成更加容易書寫的隸書。
這是刻於秦穆公時期的石鼓文,大篆,中華國寶之一:
石鼓文
李斯撰寫的碑文,小篆:
更加便於書寫,先秦時代簡冊上的文字,早期的隸書:
先秦隸書
13漢朝。漢隸的代表作,《曹全碑》:
漢代《曹全碑》
14隋唐時期文字發展更加適用於書寫。抑揚頓挫的隸書逐漸向楷書轉變。這可以看出漢字發展的一個趨勢,就是越來越趨向於“橫平豎直”,不再像以前的字型一樣,有很多圓潤轉折飄逸的比劃。而是漸漸變為“方塊字”,更加規整,更加適合於辨認,也更簡潔。眾多楷書大家迭出——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為後代的文字書寫創立了至高標準:
褚遂良書法
這時候“書法”成為一種系統化的藝術。隨著漢字書寫的更加便捷、迅速,行書和草書這兩種新字型出現。行書是在楷書的基礎上創立的,草書是在行書的基礎上創立的,它的創立者就是普通老百姓。老百姓在書寫的過程中出現了“連筆”,就今兒出現了行書和草書:
歐陽詢書法
張旭的草書:
15宋體字。
宋體字是伴隨印刷術而出現的一種新字型。是在唐代楷書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唐代已有雕版印刷術,宋代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宋體字”基本特徵是橫細豎粗,末筆有裝飾性的“鈍角”,點鉤撇捺的最後都有尖角,更加富有裝飾性。宋代文化發達,印刷術大量採用“宋體字”印刷書籍等文化作品,成為宋代應用最廣泛的字型,並一直影響到元明清、民國和現在。早期宋體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仿宋體”,是楷書的規整化,後來的宋體完全變為印刷體,更多是應用在印刷書籍上。
宋代的印刷體,也是我們現在印刷書籍常用的宋體字:
16漢字經過上下5000年甚至8000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文字。漢字和漢語也變得越來越規範化和純熟。與世界上大部分拼音文字不一樣,漢字是唯的一表意文字,是我們的祖先真正根植於這塊古老的土地,通過觀察天地自然變化執行的規律而創造出來的。
新中國成立後,對漢字進行了改革。變複雜的“繁體字”為簡化字。推廣後效果十分好。後來“簡化字”被新加坡全盤採納。
漢字的簡化並非一帆風順,1956年簡化後的漢字曾經再次進行簡化, 稱為“二簡字”,二簡字比簡化字更簡單,事實證明這一簡化字是不成功的,失去了漢字的結構美,後來放棄。
甚至還有更過分的改革方案,乾脆放棄漢字,改用拼音文字:
事實證明,任何企圖改變中國漢字古老文化傳承的嘗試,都是行不通的!
現在的漢字,是聯合國5種常用語言文字之一。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學習簡化字。漢字熱和漢語熱在全球長盛不衰。完全可以想象,古老而新生的漢字,正越來越煥發出璀璨的光彩!
-
1 #
-
2 #
古老漢字已昇仙了,當年宋太祖趙匡胤拜天確定了,現在民間制煞離不開十二個時晨(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如:亥卯未破解巳酉醜,許驗,千萬不能去掉古漢字。
-
3 #
中華創世農耕九千年文明傳播開拓八方農耕。
-
4 #
很系統。很好!大長中國人志氣!
-
5 #
中國的古文字肯定還有更早的起源,現在還缺乏研究解讀。廣西平果的甘桑石刻文是一個系統的先夏文字,可惜已經失傳無法識別。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需要不斷的深入研究。
-
6 #
丁公遺址距今約2200年?
-
7 #
漢字“文化”歷史輝煌。
-
8 #
勘誤一下,丁公遺址不是離現在2200年,而是公元前2200年,距今4000多年
-
9 #
漢字還要早2000多年,不是文字,是玄學數字,數字也是字。
-
10 #
完全解毒甲骨文,自然能研究出上古文符
-
11 #
偉大的中華文化萬歲!!!
-
12 #
最驚歎的是“鄭”字
-
13 #
不應該叫刻畫符號,是不是應該叫刻畫字元才好?
-
14 #
中華文明是世界文明之源頭
-
15 #
中國中華文明.文化.文字.發源河南
-
16 #
中國信史不需外國認可!
保護好漢字,傳承好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