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蘇州,在北方人的印象裡,它就是一個多愁善感的纖細女子,在江南春天的細雨中,獨自撐著一把油紙傘,走在小巷光滑的青石板路上,她還有一個柔美的名字:姑蘇。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蘇州也有他硬朗的性格。從春秋到秦漢,蘇州人都驍勇尚武,男兒帶吳鉤、執戈、佩吳劍,這些兵器的精良鋒利舉世無匹。

吳鉤是春秋時期流行的一種彎刀,形似劍而曲。《吳越春秋》記載:吳王闔閭下令全國鑄造金鉤,令曰:‘能為善鉤者,賞之百金。’吳作鉤者甚眾。

很少有城市像蘇州這樣,既充滿了脈脈柔情,更具錚錚鐵骨硬朗之氣,而2500多年前發生在吳國和越國之間的戰爭,更是把這個特點演繹到了極致。

吳越爭霸,先是吳國兵敗,吳王夫差將其父闔閭葬於虎丘。兩年後,吳國反過來攻打越國,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被包圍於會稽山。

越王勾踐接受了大夫范蠡的建議,向吳王夫差求和,在吳國做了三年奴隸。回國後,勾踐臥薪嚐膽,準備報仇雪恥。他採用美人計,把美女西施獻給了吳王夫差。西施忍辱負重,用自己的青春紅顏和愛情的犧牲成就了越國。

西施的美麗讓夫差魂不守舍,哪有心思治國理政?在脈脈柔情的包圍中,夫差眾叛親離,最後被逼拔劍自刎,勾踐終於滅吳復國。

蘇州的虎丘是當年吳王夫差埋葬其父闔閭的地方。沿山道前行,東側有一塊橢圓形的巨石,中開如截,兩個斷面筆直光滑,猶如刀砍斧劈一般,這便是“試劍石”,據傳當時鑄劍高手干將莫邪夫婦採“五山之鐵精,六合之金英”,終於煉出舉世無雙的寶劍獻給吳王闔閭,吳王一試鋒芒,手起劍落,身旁一塊巨石頓時劈為兩塊,後人就把此石稱為“試劍石”。

因為闔閭愛劍,在他死後,夫差將三千多把寶劍作為陪葬,葬入其父墓中。在他的墓外,有一深池曰“劍池”,兩側有山石相夾,池內清泉,不盈不竭。

劍池的周圍景色幽靜,寒氣逼人,也許就是因為這三千把寶劍的劍氣吧?

吳越爭霸時的寶劍,做工相當精良。1965年在湖北江陵出土的越王勾踐劍穿越了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劍身絲毫不見鏽斑,依然鋒利無比,閃爍著炫目的青光。據《吳越春秋》記載,越王勾踐曾特請鑄劍師歐冶子鑄造了五把名貴的寶劍,都削鐵如泥。越國被吳國打敗後,勾踐曾把魚腸等三劍獻給吳王夫差求和。

劍池兩邊的陡巖高達十幾米,藤蘿斜掛,崖頂有一橋飛架。在鋪橋的石板上,有兩個象井圈一樣的圓洞,從洞裡朝下看,劍池水碧綠如鏡,因此叫做“雙照鏡”。傳說,西施曾於此梳妝。

關於西施的結局,按照《越絕書》的說法,越滅吳後,西施與范蠡同泛五湖而去。然而,這只是反映了很多的美好願望而已,據《吳越春秋》記載:“吳王敗,越浮西施於江。”也就是說,最後西施是被沉入了江中。對於這種說法,《墨子》裡提到:“孟賁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 墨子生活的年代離吳越爭霸的時代很近,這種說法是有可信度的。唐朝詩人李商隱曾有詩云:腸斷吳王宮外水,濁泥猶得葬西施。看來,李商隱也認同西施沉江的說法。

可惜了西施這位美女,她用柔弱的雙肩擔負起了所謂的江山社稷。她有自己的父母,也有自己心愛的范蠡,但她放棄了雙親,放棄了愛情和尊嚴,在那長達十年的時間裡,她要怎樣的忍辱負重?她要怎樣克服思念的煎熬?而最終卻落得個沉江的結局 。

千人石往東的山崖上,有洞名曰“勾踐洞”。據傳,越王勾踐被夫差俘獲,曾被囚禁在這個石洞中,但他回國後“累薪而臥,懸膽而嘗”,終於雪恥。

對於勾踐的為人,范蠡是很清楚的,他很明白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所以決定功成身退,但西施的命運卻掌握在勾踐的手中。功成之日,勾踐是不會讓他的卑劣伎倆大白於天下的,因此,西施被沉江的結局也就難免了!

許多文人把亡吳歸罪於西施,但唐代詩人羅隱卻說: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羅隱的詩閃射出思想的光輝。“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尖銳的批駁通過委婉的發問語氣表述出來,讀來仍讓人覺得鋒芒逼人。

歷史,漸漸遠去。

在如煙的思緒裡,我們彷彿看到浣紗石邊,一位白衣女子側身而坐,她凝視著遠方,眸子中糾結著愁怨。

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

吳越之後,吳中八千子弟參加了項羽反秦的起義。再後來,到了明代,顏佩韋等五義士激昂正義,蹈死不顧,面對閹黨淫威,彰顯了蘇州人骨子裡的大義凜然。在他們身上,隱隱透著劍池裡深埋的那股劍氣。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道家針經祕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