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七千多年前,文明的第一縷曙光照亮了兩河流域,古蘇美爾人用蘆葦把自己的文字寫在泥板上,幾千年後楔形文字重見天日,令人驚歎不已!它是已經成熟的象形表意文字。而相隔不遠的埃及也創造出了象形文字,古印度人創造了古印度文,古中國創造了甲骨文、瑪雅人創造了瑪雅文字。

而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獨立起源,從圖畫文字發展出來的表意文字。那時候的世界,字母文字才是鳳毛麟角,完全是象形文字的天下。而為何現在又反過來了呢?

字母文字大行其道,表意文字卻只剩下漢字這根獨苗

原因很簡單。因為表意文字是一種較為高階的文字,它較難學習,而且深植於本土文明。據推測,在古埃及和古巴比倫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也只是社會的上層能夠掌握。漢字在現代文明以前識字率低就是一大難題。即使到了 2011年,國家統計局公佈的第六次全中國人口普查結果,中國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仍有五千多萬人不識字。

學習難度高意味著較難傳播,深植於文明意味著文明敗落的同時,文字也將隨之滅亡。兩河流域及埃及文明誕生起一直戰亂不斷,兩大文明逐漸衰落,這時候位於兩河文明和古埃及文明中間地帶的腓尼基在古巴比倫楔形文字和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基礎上再新增幾十個簡單的象形字母,創造出了腓尼基字母文字。

這種字母簡單好記,易於學習,迅速向西傳播到愛琴海和海臘斯地區,腓尼基字母表孕育了最早的希臘字母表,併成為所有西方字母表的祖先。

後來在東方,它派生出阿拉美亞字母,由此又演化出印度、阿拉伯、希伯萊、波斯等民族字母。中國的維吾爾、蒙古、滿文字母也是由此派生演化而來。

隨著古埃及和古巴比倫以及古印度文明的滅亡,它們的文字也成了死文字。表意文字只剩下漢字和瑪雅文字。漢字東亞地區使用,瑪雅文字在北美使用。

而到了近代,由於西方文明的強勢,推動字母文字進一步傳播,瑪雅文字被北美殖民者消滅了,而東亞地區原本使用漢字的北韓半島、越南也改用字母文字。就連堅守千年的漢字也在新文化運動時期被認為是中國落後的原因,學者們一度提倡廢除漢字,改用拉丁字母。

好在,漢字根植於中華文化的基因,是無論如何也廢除不了的。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等人們醒過神來,才發現漢字是如此與眾不同,它像一塊瑰寶始終閃耀著光輝;它像一棵生存多年的老樹,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

那麼漢字與字母文字相比有哪些優勢呢?

漢字組詞數量龐大,更能適應未來社會

首先,漢字是世界唯一尚存的二維高階文字,漢字的二維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漢字不僅在長度發生變化時,字意隨之發生變化,而且在寬度發生變化時其文字資訊也隨之發生變化。例:在“下”字上面加一個“、”就變成“卞”,字意與“下”完全不同;再例如,在“主”字左邊加個單立人就變成了“住”,字意也與“主”不同。

換句話說,漢字字素(筆畫)的組合方式,前、後、上、下、左、右、裡、外,乃至疊床駕屋,都可成字。而字母文字是一維文字,只能通過橫向長度的變化改變其意,所以,在增加新詞的時候,往往增加原詞的字母,使得文字十分冗長。而漢字的二維性使得它天生容許它擁有廣闊的造字空間,但是現在還用不到,因為由漢字再組成詞已經是一個趨於無限的數量概念。從這個角度想,漢字更能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

目前,英語單詞數量已經突破100萬,其中常用單詞2-3萬,漢語詞彙的數量並不比英語單詞少很多,但和英語不同的是,漢語的基本語義單位不是詞,而是字,漢字總數只有8萬,其中常用字2000-3500,而字到詞,由於字本身就有豐富的含義,遠遠比字母到單詞的學習開銷小,甚至大多數時候不需要專門去學,看到組成詞的字,就知道詞意了。

我們舉例來說明:

一:one,二:two,三:three,四:four,五:five,六:six,七:seven,八:eight,九:nine,十:ten月:month,一月:January,二月:Febrary,三月:March,四月:April,五月:May,六月:June,七月:July,八月:August,九月:September,十月:October,十一月:November,十二月:December以上共出現了15個漢字,但對應的英語單詞卻有34個,差距會越來越大,最終導致了2000-3500核心漢字和20000-30000核心英語單詞的差別。

學英語是先易後難,學到一定程度一定會遭遇詞彙量爆炸,而學漢字則是先難後易,當掌握2000-3000漢字,就能閱讀99.99%的文章,感受漢字帶來的便捷與奇妙。

漢字具有卓越的穩定性

人類的語言是不斷變化的,同一種語言被互相隔絕幾百年,雙方甚至都會出現溝通困難。字母文字記錄語言的發音,當語音發生變化,文字也會發生變化。致使採用拼音文字的人很難讀懂幾百年前的文獻,而現代中中國人閱讀一兩千年前的詩也不會有生疏之感。

漢字的二維圖象形式賦予了每個漢字特有的基本含義和生命,才使其基本內涵和書寫形式並未隨歷史的程序而發生根本性演變,使中華民族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不間斷地、周到縝密地記錄下自己走過的路。

學習漢字有利於人腦的開發

研究證明,人們在學習字母文字時,是通過對字音和字義的記憶來實現的,使用的是大腦的左半球,左半球以邏輯思維為主。而人們在學習和漢字的時候,大腦左半球記認字音字義,右半球記認字形連帶字義,左右半球均衡協作,需要的是字音、字義、字形三個方面的記憶,其過程不僅需要邏輯思維更需要形象思維。

學習漢字有利於人類智慧的開發,漢字識記動員了大腦的左右兩半球,在大腦的左右半球的皮層組織中均形成了各自相應的暫時神經聯絡。重要的是左右半球的皮層組織之間也產生這種暫時的神經聯絡,在記憶保持過程中又不斷地加強了這種聯絡,並以痕跡的形式留存於大腦之中。認知漢字的過程是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雙重訓練。

1982年5月,一著名心理學家查德林博士在全球最著名的科學雜誌《自然》上發表研究文章,在世界上曾經引起強烈轟動。

查德林博士對英、美、法、西德、日本五兒童的智商,進行了全面的測查,發現歐美四國的兒童智商平均為100,而日本兒童的平均智商為111。

日本兒童平均智商之所以高出歐洲,原因是因為日本兒童學習了漢字。

日本的石井勳教授對此也進行了研究,他在其《幼兒智力開發法》書中指出:經過多次反覆的測試,得出來的結果是,日本的孩子小時候如果不學習漢字,他們的平均智商也和歐美兒童一樣是100。

但是學習了漢字的兒童,情況就不同了:如果從5歲開始學起,到入學前一年,智商能達到110;要是從4歲開始學起,學兩年,智商能達120;若從3歲開始學習三年,智商在進入學校前就能達到125至130。

這個統計資料,既說明了漢字具有益慧開智的巨大作用,同時也說明了越早學習漢字越能有效地提升智力的水平。這些科學家們在他們的研究中發現,漢字並不是糟粕,而是文化科學的精華。

他們用無可辯駁的科研成果,說明中華民族的聰明智慧與漢字結構有著密切關係,也就是說漢字創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由於人的左腦管邏輯,右腦管藝文,當中國兒童學習漢字時,無意中就在開發人的右腦,使其更聰明。

現在很多歐洲的孩子也開始學習漢字,不過不是為了語言,而是為了益智。現在倒是很多中國的家長反而害怕孩子認字太早,制約孩子的想象力的發展,只給孩子看圖畫,但其實事實卻恰恰相反。

圖畫擅長表現空間和具象,卻不擅長表現時間、聲音、味道、事物的因果關係和人的心理活動、對話、人物關係等,而這些對於文字來說都不在話下,文字將給孩子一雙想象的翅膀,給孩子廣闊的想象空間,而圖畫恰恰會圈住孩子的想象力。

所以,大膽教孩子認字吧。百利而無一害,等孩子再大點,失去先發優勢就太可惜了。這本《漢字打不通:有故事的漢字》以講故事的形式把每個漢字的演變歷史簡單清晰地進行了趣味講解,還引申出文史典故和藝術知識,讓孩子輕輕鬆鬆學習210個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漢字。

每個漢字講解都包含書寫筆畫,書寫口訣,字理文化,趣味知識拓展,還配有精美的古風卡通插圖,讓孩子不知不覺鍛鍊了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對開發大腦有莫大的好處。

21658

埃及

英語

最新評論
  • 1 #

    贊同,屬於高階文字,有高階文明傳導過來的痕跡,比如測字周易天干地支陰陽五行。

  • 2 #

    我們是炎黃子孫,老祖宗留給我們寶貴的漢字文化,一定能讓他的子孫發達崛起!

  • 3 #

    中國漢字方塊表意文字的使用,在中國有許多民族,許多地方口音的情況下,起到了一個鞏固民族團結統一的作用。對於幾千年的文明,起到一個傳承作用,使中國5千年文明不中斷,有利於中中國人越來越聰明!!

  • 4 #

    漢字是文字,是文章,是文學,是文化,是文明,是工具與道具,是思維與思想,是定量與變數的完美結合和體現。

  • 5 #

    象形文字正在世界範圍內重新興起,這就是隨處可見的圖形符號,世界通用,即使到了外國也可以通過圖形符號找到廁所銀行旅館,然而在圖形符號研發上,中國已大大落後了。

  • 6 #

    如果中國也是拼音文字,早就分裂像歐洲一樣

  • 7 #

    任何產品全世界最薄的一份說明書一定是漢語,漢語是最環保的文字

  • 8 #

    如果中國採用表音文字,我們那和隔壁市過幾百年都得鬧分裂,隔一條河,口音完全不一樣

  • 9 #

    前段時間叫幾個初中生寫檢討,連名字不會的還有,檢討書很多字寫不出來。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現在的九年義務初中生不識字。

  • 10 #

    這廣告打得如此好!用心了!

  • 11 #

    為了推銷這本書,下的功夫可不小,但是我還是不會刻意給我家孩子教漢字,上小學後跟隨教學進度就可以

  • 12 #

    既然認漢字早有益於提高孩子智商,為啥幼兒園不讓孩子多識一點字呢?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老話說“不貪三更色”,有它的侷限性,但後半句放到現在同樣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