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中國古代教育源遠流長,原始社會末期已有學校的萌芽,到了奴隸社會已有學校。無論是國學,還是鄉學,都是官辦的,區別在於是中央辦的,還是地方辦的。因此,夏、商、週三代的教育有一個共同特點是“學在官府”,國家壟斷著辦學的權力,只有極少數奴隸主貴族子弟才享有受教育的權利。

到了春秋時代,奴隸制已崩壞,階級關係發生了大變化,產生了新興的地主階級、商人和士。隨著周天子王權的削弱和一些公室的衰落,“國學”和“鄉學”難以為繼,辦不下去。出現了文化下移的現象,即所謂“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左傳·昭公十七年》)。

孔子一生志在救世,曾希望從政。但他的政治主張違反歷史潮流,無人理睬。他只好通過教育、培養人才來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

孔子在20—22歲時曾在魯國大夫季氏家做過很短時間的“委吏”(管理倉庫)和“乘田”(管理牛羊畜牧)。30歲左右開始收徒講學。曾適周問禮於老子,“自周返於魯,弟子稍益進焉”。35歲時,因魯國內亂,逃到齊國。齊國不用孔子,且有大夫欲加害孔子。

37歲時孔子返回魯國。“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史記·孔子世家》)這是孔子辦學鼎盛時期。大約51—55歲左右,在魯國先後任中都宰、小司空、司寇、大司寇並攝行相事。55歲時因政見不同,孔子離開魯國,到衛、陳、曹、宋、蔡、楚等國遊說當權者,顛沛流離達14年之久。

這期間,仍有學生伴隨左右,人數時多時少,這是孔子一生中最艱難的時期,辦學處於低潮,不少學生離他而去。68歲時,孔子返回魯國,“不求仕”,專門從事教育,修訂教材,整理《詩》、《書》、《禮》、《樂》、《易》、《春秋》,直至去世。晚年回魯國後是孔子辦學的又一高峰。可以認為,孔子一生主要從事教育,以教師為終身的職業。

孔子辦學,很有特色。

第一,有教無類,廣收學生,規模大。先後受教孔子的弟子有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一說七十有七)。學生不分尊卑、貴賤,不分地域。學生年齡參差不齊,有的比他小不了幾歲,與他同輩。顏回父子同為孔子學生,顏回的父親顏無繇只小孔子6歲。子路只小孔子9歲,而曾參小孔子46歲。有人對孔子的31個弟子進行統計,以20歲為一輩,與孔子年紀相仿者5人,晚一輩者12人,晚兩輩者14人。

第二,學校不分小學、中學、大學,沒有考試,不發文憑,主要培養他們的德行和能力。

第三,流動辦學,以孔子為中心。孔子到哪裡,學校就辦到哪裡。學生跟隨著他,以社會為課堂,徹底地開門辦學。

第四,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教材建設,整理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古代文獻為教材。此舉為儲存中國文化典籍做出偉大貢獻,影響中國二千多年。

第五,注意辦學經驗的總結和積累。在辦學方針、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諸多方面均有論述。《論語》是孔子教育實踐與理論的記錄,是中國古代教育的百科全書。說孔子是私人辦學的首創者,這不夠確切。但就辦學的規模、效果和影響而言,就教育思想而言,可以認為孔子是中國古代私人辦學開風氣者,在這方面無人可以和他相比。

毛澤東早年受封建傳統教育,相信孔夫子,之後接受新學,相信資產階級民主主義。在新文化運動中,他雖然在政治思想上轉變為革命民主主義者,但在教育上依然崇敬孔子。1917年11月9日,他主持創辦的湖南第一師範工人夜學開學。在開學儀式上,他帶領師生“向孔聖行三鞠禮”。

在轉變成馬克思主義者之後,毛澤東認為孔子在政治上、道德上是守舊的,批判反動派鼓吹尊孔讀經。他對孔子的哲學思想一分為二,認為總體上講是唯心論和形而上學,但包含有唯物論、辯證法的因素。他更多的是偏重肯定孔子在教育上的功績。

1938年5月21日,針對部分教員不安心於教學工作這一情況,他在抗大第三期總結幹部會上講話時以黑格爾、孔夫子為例,勉勵大家要有當一輩子教員的思想準備。

他說:黑格爾是馬克思的先生,此人似乎當了一世教員。我們中國的孔夫子起初做官,以後撤職,大概是當教員當到死吧!我們要學黑格爾、孔夫子。他又說:孔夫子是個聖人,幾千年只此一個。在我們三四百人中,可否出幾個孔夫子,幾個黑格爾呢?

同年7月9日,他在抗大紀念“七一”、“七七”及突擊運動總結大會上講:“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馬克思主義者也有他的志向。但是為什麼當時的孔夫子不作共產黨呢?那是當時的老百姓不要他作共產黨而要他作教書先生,而今天的老百姓則需要我們作共產黨了。”

毛澤東認為,孔子作教書先生,創辦學校,是時代的需要,老百姓的需要。

陳伯達的《孔子的哲學思想》一文對孔子在教育方面的功績給予充分肯定。陳伯達在文章中引了郭沫若、章太炎、馮友蘭的話後作了如下的解釋:“孔子在教學上首先初步地解放了過去貴族和官吏之嚴格的限制,這在中國文化史是應該大書特書的;固然,孔子的教學還是限於‘自行束脩以上’,這樣,關於教育的真正民眾化,還是不會有的,還是有階級限制的。固然,當時‘大招學生’的,不止孔子一人,如少正卯也就是其中的一個,並且他還是和孔子爭學徒的(或許他教學生比孔子更寬,限制更少,這從他的成為統治階級反對派這一點,也可以看出來),可是我們總不能不指出孔子有其獨特的成績。”陳伯達的說明,充分肯定孔子在教育方面的劃時代功績,應“大書特書”,基本上認同郭、章、馮關於孔子普及知識、教育的平民化的評價。但他同時也指出:孔子的教育還是有階級限制的,真正的民眾化是不會有的;孔子並不是開創辦私學的第一人。

對陳伯達關於孔子教育思想的論述,毛澤東只提出,郭沫若的話“可以不引”,因為“說孔子的功績僅在教育普及一點,他則毫無,這不合事實,也與本文衝突”。對於引章、馮的話和陳的解釋,毛澤東沒有提出異議。這說明毛澤東認同陳伯達文中對孔子教育思想的評價。

新中國成立以後,毛澤東雖然在政治上、哲學上繼續批評孔子,但仍充分肯定他教育上的功績。1956年8月,他在同音樂工作者談話時說:“孔子是教育家,也是音樂家,他把音樂列為六門課程中的第二門。”

1964年2月,他在春節教育座談中肯定孔子教育思想中有好的一面,批評現在的教育丟掉了孔夫子的主流,他提出:孔夫子的傳統不要丟了。同年9月4日,他在會見外賓時說:孔子是中國第一個教育家。

毛澤東把孔子定位為中國第一個教育家,孔子的主要貢獻是在教育方面,這對嗎?筆者認為是對的,準確的,是符合歷史實際的。司馬遷在《孔子世家》最後說得好:“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

孔子在世時收徒講學、創立儒家學派而被世人稱為聖人。孔子在政治上是失敗的,而在教育上是成功的。孔子對當時和後世的影響主要也在教育方面。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和影響與他辦教育分不開。據近人研究,《論語》全書所蒐集資料共509條,其中有關教育的言行371條,內有孔子的教育言行332條。《論語》基本上是孔子及其門人的教育和教學的實錄。孔子的政治思想、哲學思想和倫理思想等,均是通過教育得到傳播與發揮的。

孔子若不辦教育,就沒有《論語》,也就沒有儒家學派,他本人也談不上成為中國古代的第一聖人。總之,孔子辦學規模巨集大,成績卓著,其教育思想涉及諸多方面,影響久遠,從理論到實踐,實為中國古代第一偉大教育家。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雜文 閒言碎語(67) 尚崙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