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語出《黃帝內經·素問·六微旨大論》。“亢者,盛之極也。制者,因其極而抑之也。蓋陰陽五行之道,亢極則乖,而強弱相殘矣。故凡有偏盛則必有偏衰,使強無所制,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而乖亂日甚。所以亢而過甚,則害乎所勝,而承其下者,必從而制之。”
中醫治病的原理,與道家崇尚陰陽和合的原理如出一輒。中醫認為人體就是一個天體。大自然如果陰陽和諧,則一切太平。人體也有陰陽,人體內的陰陽如果失去平衡,就會產生疾病。
不論是自然抑或人體,一旦某一方發生過亢、過盛,或是過衰、過弱,都是不正常的。會導至自然災害或疾病出現。這就是“亢則害”的意思。
一旦過亢,就要制約它。這就是“承乃制”。制的合理恰當,就會重新產生平衡。大自然會風調雨順,人體恢復生機勃勃。於是就“制則生化了”!
這是所有中醫的治病原則、綱領。無論是望聞問切,都是想知道患者的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從而作出症、因、脈、治。也就是得出一整套治理方案。症,是病者的症狀。因,是得病的原因。脈,是患者的脈像。治,是藥方(或針炙等方法)。
我們常聽醫生口中的“補虛瀉實、扶正袪邪”,就是這個意思。該補則補、該瀉則瀉、扶助正氣、驅除邪氣。
其實“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並不僅僅適用於治病。也是治理人、治理團體、治理國家乃至於治理大自然的方法。
作為人,太過自大、太過自卑,太過高調、太過低調,都是不健康的。作為一個團體,管理者既要防止極端的立場,又要提高士氣,以防止傾斜失衡。對於大自然,要了解其規律。要善於利用,適當開發。不可過份過甚,更不可爛伐爛採,還要找出其危害的規律性,以為制約或減少其為害的程度。
其實,亢則害,承乃制,就是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
人說:“當代名醫皆大儒,當代大儒也通醫”。就是這個道理。
還有一句,說:”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可見治國與治病原理相通啊!
文 尚崙
繪畫 友之
校對 編輯 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