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
——東漢·劉熙《釋名·釋首飾》
在《釋名》這部古代詞典中提到了一件東西——步搖。顧名思義,步搖之名,源於女子頭佩這種首飾時,那些垂掛的裝飾件總是會伴隨著蓮步輕移搖晃起來,更顯得佩戴者靈動出塵,讓人感受到視覺及聽覺上的美感。
因此,在文人筆下,步搖總是作為一種精巧的首飾與美人同時出現——飛燕啼妝罷,顧插步搖花;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雖然在人們的印象中,步搖只是女子簪釵中的一種,但事實上,步搖的種類不只一種,甚至使用方面也不限男女。
步搖的出現
傳說為戰國美男子宋玉所作的《諷賦》中已經有“主人之女……垂珠步搖,來排臣戶”之語。那麼,根據這條記載,是否可以判斷那時已有步搖呢?或者說,這算不算關於步搖的最早記載呢?
恐怕不能這麼說,《諷賦》一文被收錄在《古文苑》中,本是北宋人孫沭偶然間得於佛寺的經龕之中。這本書相傳是唐朝人的藏書,可是裡面的詩文大多與廣為認可的史書記載及文選不符合,所以為後人偽造可能性更高。
直到東漢魏晉時,小說《西京雜記》裡提到趙飛燕被立為皇后時,其妹趙昭儀所上賀禮中有“同心七寶釵、黃金步搖”;
另外官修的史料《續漢書》中也有“孝靈帝葬馬貴人,贈步搖、赤紱葬,青羽蓋,駟馬”以及“假結,步搖,簪珥。步搖以黃金為山題,貫白珠為桂枝相繆,一爵九華”的描述,因而學者們普遍認為步搖的出現是從東漢時期開始的,可惜目前的考古發現中還沒有發現完整的東漢步搖作為直接證據,只能期待進一步調查研究。
慕容鮮卑與步搖冠
步搖精緻,不但中原女子傾心,北國男兒同樣喜愛。值得一提的是,步搖這個詞竟可能和慕容部落的得名有關。
《晉書·慕容廆傳》中是這樣描述二者淵源的:“前燕鮮卑莫護跋,魏初率其諸部入居遼西,從宣帝伐公孫氏有功,拜率義王,始建國於棘城之北。時燕代多冠步搖冠,莫護跋見而好之,乃斂發襲冠,諸部因呼之而步搖,其後音訛,遂為慕容焉。”
這段話的大意是,三國時期,鮮卑族一部落首領莫護跋率領族人隨同司馬懿征討立下戰功,被封為率義王,建立了以莫護跋為王的國家,定都在大棘城。
當他看到燕代之間(“起雁門以東,盡遼陽,為燕代”)的年輕人流行戴步搖冠,特別喜歡,於是願意接受漢文化的莫護跋也讓人也做了一頂,模仿者漢人的樣子束髮佩戴。
時間一久,鮮卑其他各部的人見了他就直接叫他“步搖”。大概古鮮卑語中“步搖”的發音與“慕容”漢語相近,於是傳到後來,慕容就成了這個部落的名稱,也是莫護跋子孫的姓氏。
西晉末年中原大亂,北方少數民族南下後,莫護跋的四世孫慕容皝建立了前燕政權,控制著燕北、遼東、遼西一帶,“慕容鮮卑”也得以聲名大振。除了《晉書》,在《十六國春秋·前燕錄》裡也有類似的記載。
不過,對於“步搖”與“慕容”的淵源是否真的如此,也有學者持不同的看法。但可以確定的是,鮮卑人珍視黃金,認為黃金具有吉祥的含義,就連立皇后時,都需要候選人親手鑄個金人,成功了才能得到正式冊封。因此,鮮卑貴族喜歡的步搖也是黃金打造的,製成後步搖縫綴固定在帽上,所以被稱為金步搖冠。
金光閃閃的步搖實物及其來源
1957年,遼寧北票縣房身村北燕墓出土了一副步搖冠:只見它的底座是一個透雕的金博山,上部共有16條分枝,每條枝椏上皆懸著4、5個小環並繫有桃形金葉。
再看1981年出土於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達茂旗西河子窖藏的鹿首金步搖冠。其基座取材於草原上常見的鹿的形象。鹿的面龐、耳朵及角的枝杈上都有細密的聯珠紋,形成的凹坑原本嵌有綠、白、藍色料石。頂部伸出三支主幹鹿角,杈梢上同樣墜著一片片桃形金葉。
這種具有顯著異域風情的設計讓我們難免猜想,步搖冠是否受到西域文化的影響呢?再來看看另一件時代約為公元25~50年的古阿富汗樹形步搖,這樣的步搖只在歐亞草原的高等級墓葬中有所發現。雖然金葉片形狀有所不同,但是人們還是可以發現這三件存在著一定的關聯。
林梅村先生在《貴霜大月氏人流寓中國考》一文中指出:“公元2世紀以降,稱雄中亞和南亞次大陸的貴霜帝國頻頻發生內亂......數以千計的大月氏人不甘臣服印度化的貴霜王朝,紛紛亡命東方。 或湧入塔里木盆地諸國,或歸籍原始故鄉敦煌,最後抵達東漢京都洛陽的大月氏人仍有數百之眾......對這個東方古都的文化、藝術、宗教及生活帶來巨大影響。”
步搖突然在這個時期出現在中原文化中,且造型特徵具有較為明顯的異域感,難道只是巧合嗎?
從西方而來,在中國北方地區保留了更多的原始特色,後傳入古日本、南韓,而在南方地區則經歷了更多的本土化,形成了後世常見的簪釵模樣,是否才是步搖真正的發展史呢?
-
1 #
-
2 #
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
金屬的冶煉技術與運用,都更像域外傳播到中國的,畢竟考古出土的實物在那的。只不過可惜的是,全世界也僅有中國有相對完善的文字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