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者發現的最可怕的東西因人而異,提出的盜墓賊光顧的“遺骸”令人心痛,其實不光是現代盜墓賊遺留下的物品,古代盜墓賊也同樣會留下,如位於陝西寶雞鳳翔的秦公號大墓,被認為可能是東周時期最大的單人墓葬,墓主人是秦國第十四代君王秦景公,考古工作者在發掘時就在墓中發現了多達266個盜洞,而且這個盜洞不是一次利用,後來的盜墓賊也可以從前人的盜洞進入墓內盜掘,所以秦公號大墓到底接待了多少不懷好意的“客人”,我們無法判斷,但就算被盜掘了多達數百次,墓中依然出土了超過三千件的器物,以及可能是最早的“黃腸題湊"槨具,算是不幸中的萬幸。
秦公一號大墓俯檢視
除了盜墓賊留下的令人痛心的痕跡外,在考古發現中本身就有很多令人毛骨悚然的發現:
(1)長平古戰場的“屍骨坑”
春秋戰國時期最令人震驚的大型屠殺事件,莫過於秦趙長平之戰後,白起對趙國數t萬的戰俘採用"坑殺”的手段處理,白起也因此被稱為“人屠””殺神”,而關於戰俘坑殺的遺蹟, 1995年5月,永錄村農民李珠孩和他的兒子李有軍,在平整十地時發現了處長平之戰的屍骨坑。山西省考古所、晉城市文物局、高平市文博館對該處遺址聯合進行了發掘,這處被埋藏了數千年的“屍骨坑”重見天日。
其中一號屍骨坑長11米、 寬5米、 深1.2米,坑內骨頭無規則的亂扔亂放,層層疊壓,有的是仰面,有的是側面,有的是俯身,姿態各異。 有的頭與軀幹分離,有的頭部有鈍器、刃器石塊造成的創傷,經檢測屍骨均為男性,應為非自然死亡。橫七豎八堆放於坑內的屍骨,大約有幾百具之多,慘不忍睹。此外,此坑還出土刀幣17枚,銅鏃2件,銅帶鉤1件,鐵帶鉤1件,鐵簪1件,陶盆口沿殘片一件。 當時北方的燕、趙和東方的齊國較多的使用刀幣作為結算貨幣,屍骨坑內發現的是流行於戰國晚期的直背刀和燕明刀,屍骨年齡在20-45歲之間,因此這座屍骨坑應為趙國軍人在長平之戰中被坑殺之處。
除了馬坑外,考古人員用時找測定法,探測到還有,個寬3至4米、長55米的大屍骨坑,他們將其編為二號坑”,僅在永錄村的周圍幾平方公里之內的地方,至少發現了有十多個地點,應當都屬於長平之戰的屍骨坑。原本僅是在書上看到的冷冰冰的數字,瞬間以格烈的層最壓的屍骨形式展示在我們面前,不僅使得我們毛骨悚然。戰爭對於普通人來說永遠都是殘酷的,平平淡淡的和平生活可能更適合我們。
(2)陶寺遺址的“暴力革命”
陶寺遺址位於山西晉南地區,被認為是龍山時代晚期中原地區的重要中心聚落之一。 但在陶寺遺址的晚期,很有可能發生了一起平民推翻貴族的 “暴力革命”, 這比文獻中記載的西周厲王時期的“中國人暴動”要早了一千多年。
考古學者在發掘陶寺遺址晚期遺存的時候發現,原來早中期宮殿區的地方,在晚期已經被從事石器和骨器加工的普通手工業者佔據。
一條傾倒石器、 骨器廢料的大溝裡,三十多個人頭骨雜亂重疊,以青年男性為多。頭骨多被砍切,有的只留面部而形似面具,有的頭骨下還連著好幾段頸椎骨。散亂的人骨有四五十個個體,與獸骨混雜在一起。大溝的底部-具三十多歲的女性雖保有全屍,但頸部扭折,嘴大張呈驚恐狀,兩腿叉開,陰部竟然被插入-根牛角,想想就很疼痛。
包括“王墓”在內的大中型貴族墓葬中,都有晚期的“擾坑"直接揭入墓坑中央的棺室,擾坑內還有隨意拋棄的人頭骨、碎骨和玉器等隨葬品,還有被摔碎的石磬等象徵等級的禮器,並且散佈於不同墓主的墓葬中的石磬殘片居然能夠拼合完整,說明當時很有可能是集體“作戰”,同時破壞並同時回填,而且這些擾坑的主人只為破壞和發洩,少有順手牽羊拿走物品的,因此有學者推測,陶寺文化的貴族很有可能在奢侈與享受的時候,被階級壓迫喘不過的下層人民推翻與革命。
其中顯貴們的屍體被破壞和肆意凌辱,可以想象當時的人們對統治階層的怨恨多麼深。
參考文獻:
(1)石金鳴:宋建忠:《長平之戰遺址永錄1號屍骨坑發掘簡報》。
(2)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研究所:臨汾市文物局: (《襄汾陶寺1978~1985年 考古發掘報告》。
(3)許巨集:《何以中國: 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