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王維是唐朝著名詩人,也是唐玄宗開元十九年的狀元,狀元及第之時,王維已經三十歲左右了。而他來長安打拼時,不過十幾歲的年紀,其中的漫長和艱辛可想而知。

那一年的重陽節,王維十七歲,想到故鄉的親人,他產生了深深的思念之情,於是寫下了一首思鄉之詩。僅僅28字,就傳誦千古。

詩的前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開篇不是從九月九日重陽佳節寫起,而是從自身的處境寫起。這樣的行文構思,不得不讓人拍案叫絕。因為我們不難想象,詩人背井離鄉,獨自去京城長安闖蕩,該是有多麼孤獨和艱難。那時的他,年齡也只有十七歲,放到現在,還是個正在上高中的孩子,既沒有名利,也沒有經濟實力,更沒有什麼權力,未來全部都是未知數,漂泊異鄉的苦楚可想而知。

開頭的一個“獨”字,兩個“異”字,正與詩人的這種孤獨之感、漂泊之感相切合。長安不是他的家鄉,他的家鄉在遙遠的華山之東,那裡有他暫時回不去的家,以及見不到的親人。

第二句詩中的“倍”字用得極好,每逢佳節的時候,詩人更加思念家中的親人。一方面,說明詩人在平時就對家人有剪不斷的思念,只是沒有過節時那麼濃厚;另一方面,以樂寫哀,將詩人的思鄉之情襯托得更加傷感。每逢佳節,一般都是親朋好友團聚的時候,看著長安城裡的千家燈火、萬家團圓,別人都是一大家子其樂融融、熱熱鬧鬧,自然襯得王維一人煢煢孑立、形單影隻了。

本詩的後兩句,對“思親”二字詳細描寫。“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親人有很多,王維把自己的兄弟單獨列出來寫。

根據已有史料記載,王維應該有四個弟弟,跟他關係最好的,應該是弟弟王縉。《舊唐書·王縉傳》中有云“縉為宰相”,可以看出,王維的弟弟王縉也很有出息,哥哥是狀元,他就當宰相。也許是王家的家風很好吧,普通人家能出一個狀元,或者一個宰相,都是祖墳冒青煙了,偏偏他家不僅出了一個狀元,而且還出了一個宰相。當然,王維不會僅僅只思念兄弟,這裡寫兄弟只是用來舉個例子而已。

“遍插茱萸”點明瞭主題中的重陽節,因為在古代,佩戴茱萸香囊是重陽節的風俗。這一年的重陽節,王維在遙遠的長安,想象著故鄉的親人,正佩戴香囊、結伴登高,這是多麼歡樂的團聚場景啊,只可惜,遠在異鄉的王維無法假如這歡樂喜悅的場景,這一年的團聚,缺少了他一人。

讀完全詩,落寞之感油然而生。長安的萬家燈火,無一與他有關,家鄉的歡樂團圓,他又無法參與。他孤獨寂寞,卻又無可奈何。

這首詩只有短短28字,既道出了獨在異鄉的孤獨寂寞,又表達了對遠方親人的無盡思念,讀完耐人尋味、感人至深。

2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NANAGAWA麥克白》丨促進了日本與歐美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