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道德經裡的成語#

去甚去泰

【解釋】:指做事不能太過分。

【出自】:第二十九章,原文如下: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故無失。

夫物或行或隨;或覷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本章,有識之士認為:“老子原文因後人錯排錯編造成文義混亂”,所以“將傳世本《道德經》的章節錯亂和字句誤勘逐一加以校訂,還原後的章節主題鮮明,文義清晰,概念明確。還原版《道德經》第五十章全文如下: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欲將取天下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夫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

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

罪莫厚乎甚欲,咎莫險乎裕得,過莫大乎不知足。

知足之為足,此亙足矣。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太。

兩文之間對比,後文的確承上啟下,邏輯清晰。因本文無意探究《道德經》版本問題,只是提供讀者作為參考之用。我們還是依照現今流傳版本,呈現譯文如下(餘秋雨版本):

要想攝取天下而大有作為,我看做不到。

天下是神聖的存在,不可強有作為,不可著力執持。誰作為,誰敗壞;誰執持,誰喪失。

因此聖人無為,所以不敗;無執,所以無失。

世人秉性各異:有的前行,有的跟隨;有的噓暖,有的吹寒;有的強壯,有的羸弱:有的頓挫,有的危殆。聖人要做的,就是幫他們去除極端,去除奢想,去除過度。

【感悟】:這一章與第二十八章有一定的關聯性。二十八章裡,老子所說的是“道”的兩面性:“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講的是道的兩個方面相輔相成,“故大制不割”。

在老子的心中,他覺得管理者治理天下與天下萬事萬物一樣,都要順其自然而不可強求。但是,在老子所處的時代,周朝末期禮崩樂壞,社會動盪。天下英雄豪傑憑藉武力;仁人志士憑藉智慧,都雄心壯志想要獲得天下。老子認為,他們的行為都是極端的,違背自然規律的,只能短暫得逞一時而不能長久。所以老子在第二十九章開篇就提出了“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這是什麼意思呢?

老子說,想要取得天下,用強制的手段去獲取的話,我看他是永遠也實現不了的。為什麼呢 ?因為“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管理天下的大道,是不可以用武力,用強制的手段去實行。“神器”就像道一樣,不是人力所能夠打造出來的 ,更不能是人力所能改變的。如果拼命想要做這樣一件事情,妄想憑一己之力,憑所謂的聰明才智來打造一個自己所認為的“神器”,即使獲得了這樣一個“神器”也會失去它 。這就是“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老子通過人們違背自然規律的種種行為,來反過來證明道的自然,道的無為。所以老子又依據現實生活來強調:“故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隳,古通“惰”,懶惰。)。”老子所說的這一段話的意思是:世人秉性不一,有前行有後隨,有輕噓有急吹,有的剛強,有的贏弱;有的安居,有的危殆——都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而這些都是一種自然的狀態,而不是人力,武力所能強制的。

所以老子最後得出的結論:“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而“去甚”就是極端; “去奢”就是貪婪;“去泰”就是過度。老子認為,萬事萬物都要順其自然,而不要劍走偏鋒,走向極端。老子在這裡所提出來的,是從反面來認證“道法自然”而不要完全憑主觀意志,外在的武力手段,去治理天下,去取得自己不能擁有的東西 。

那麼老子在本章賦予了我們什麼啟示呢?其實就是本章最後一段“去甚,去奢,去泰”。因為,所有的罪害都是因為貪婪的人慾導致的;所有禍患都源於人心本能慾望的不滿足;所有的罪過莫源於殘暴慘烈的私慾斂得。故而,我們知道,真正的知足是人心的知止之足,這才是恆久而長遠的豐足。

成語“去甚去泰”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去掉極端,去掉貪婪,去掉過度。凡事順應自然,順道而為,切莫強求!

3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嬌顏未展千般媚,白髮猶添兩鬢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