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立秋到,標誌著炎炎夏日已成過往,天氣轉涼,秋高氣爽的秋季逐步到來。立秋已到,梧桐樹開始落葉,成語“落一葉而知秋”由此而來。古代文人絕對不會“放過”立秋節氣,他們用節氣立秋感嘆人生,抒發情懷,首首佳作讓立秋節氣具備濃厚的文學意味。今天,我們就來欣賞十首關於立秋的唐宋詩歌,體會詩人在立秋這一天的情思。
諺語“早晨立了秋,晚上涼颼颼”,對立秋之後的天氣總結得特別的貼切。古代立秋,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祭祀迎秋,下令武將操練士兵,以保衛國家。在古代民間,立秋之日,在祭奠上蒼和祖先之外,還期盼今年的五穀豐登,久而久之形成立秋之日的傳統文化。
氣溫由熱轉涼,人體機能消耗隨之減少,所以在立秋之日起,要調配飲食,一來補充夏季的消耗,二來為冬季的到來儲備能量。另外,換季是最容易引起疾病的發生,由於早晚氣溫低,較為涼爽,因此體質弱的人一定注意好,以防備病毒的侵襲。
人的精神方面,要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避免悲傷情緒。如果遇到感傷的事情,要主動給予化解,避免肅殺之氣,又要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所以,在飲食、心態、起居、運動等等生活方面,都要做到位,以求一年的後段擁有好的身體與好的運氣。
由於唐朝文人常常通過萬物與自我相關聯,因而感知自然後創作出來的詩歌極具意境,他們通過詩歌這一文學形式寄託自己的情思,為後世留下許許多多關於節日和節氣的詩文。據統計,《全唐詩》中,擁有27首詩中提到立秋,詩人詠歎自然萬物,表達自己對自然的深情。
值得一提的是,詩人會通過立秋與自己的愁緒相關聯,他們會與自己的身世、經歷、坎坷的官宦生涯等聯繫在一起,充斥著凋敝悲秋之感。當然,詩人也會在立秋之際,在自己年老衰敗的身體狀況下,心生感嘆,有的詩人悲苦,因為年事已老還未建功立業,自我哀嘆。也有的詩人會看空一切,對一切浮華與讚譽,已不再追求,內心釋然。
到了宋朝,關於立秋的詩詞發展到巔峰。宋朝文人以順應自然的心態,抒發生活中的喜怒哀嘆。據統計,《全宋詩》中,提到立秋的作品有一百五十二首,相比關於立秋的唐詩,宋詩意蘊更加明顯,對天地萬物的感知更加深刻。
唐朝立秋的詩以悲涼色彩為主,宋朝詩詞不僅涵蓋這一情緒,還體現出對國家社稷的擔憂,讓立秋詩詞體現多重意義。再有,宋代立秋詩相比唐朝立秋詩,語言方面更加趨向於平淡美,語言讓市民階級可以接受,語言粉飾相對較少,更得人心。
總之,唐宋立秋詩各有各的妙處,體現出不一樣的情懷,這些古詩成為我國文化精神,後人在細品他們的詩作後,能夠走進古人的內心世界,瞭解他們在立秋當下的情感波動。
今天,在立秋節氣之際,我們一起來欣賞十首關於立秋的唐宋詩,一起體會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化,感受唐宋文人的思想情懷,讀完你一定會對他們頂禮膜拜。
早秋客舍
[唐代]杜牧
風吹一片葉,萬物已驚秋。
獨夜他鄉淚,年年為客愁。
別離何處盡,搖落幾時休。
不及磻溪叟,身閒長自由。
新秋
[唐代]齊己
始驚三伏盡,又遇立秋時。
露彩朝還冷,雲峰晚更奇。
壟香禾半熟,原迥草微衰。
幸好清光裡,安仁謾起悲。
立秋夕有懷夢得
[唐代]白居易
露簟荻竹清,風扇蒲葵輕。
一與故人別,再見新蟬鳴。
是夕涼飈起,閒境入幽情。
回燈見棲鶴,隔竹聞吹笙。
夜茶一兩杓,秋吟三數聲。
所思渺千里,雲外長洲城。
詠廿四氣詩 立秋七月節
[唐代]元稹
不期朱夏盡,涼吹暗迎秋。
天漢成橋鵲,星娥會玉樓。
寒聲喧耳外,白露滴林頭。
立秋日聞蟬
[宋代]楊萬里
老火薰人慾破頭,喚秋不到得人愁。
夜來一雨將秋至,今晚蟬聲始報秋。
立秋後作
[宋代]陸游
宋玉悲秋千載後,詩人例有早秋詩。
老夫自笑心如石,三日秋風漫不知。
立秋日
[宋代]劉翰
亂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葉月明中。
立秋日
[唐代]令狐楚
平日本多恨,新秋偏易悲。
燕詞如惜別,柳意已呈衰。
事國終無補,還家未有期。
心中舊氣味,苦校去年時。
立秋
[宋代]釋道璨
碧樹蕭蕭涼氣回,一年懷抱此時開。
槿花籬下佔秋事,早有牽牛上竹來。
立秋
[宋代]方翥
星光如月映長空,驚起愁眠夜向中。
殘暑不妨欺枕簟,隔窗鳴葉是西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