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有人問我,努力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我們的方向到底在哪裡?

我冥思苦想,竟一時語塞。

有個比特幣首富說過,認識一個概念,最好的辦法,就是搞清楚它的定義。

這本《洞見不一樣的自己》提供了讓你少走彎路的60個智慧錦囊,從認知、自律、修養、人際、情緒,五個方面進行論述,致力於個人思想行為的提升、內心的強大和改善。

1. 怎樣才算是覺醒?

我認為有三個主要標誌。

一個覺醒的人,第一有堅定的價值觀,知道人生中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不被社會的習俗和潮流左右;

第二有清楚的自我認識,知道自己的稟賦和志業之所在,不被偶然的風尚和機遇左右;

第三有強大的精神性自我,知道靈魂的高貴和自由,不被外部的事件和遭遇左右。

2. 突破思維繭房

終其一生,我們都是在和自己的認知能力博弈。如何打破誰知繭房,實現思維躍升呢?

第一,突破舒適區,轉向困難區。

這幾年,有一個詞流行得越來越廣,就是“舒適區”,經常聽人說,你可別停留在舒適區啊,得支稜起來啊。但問題是,什麼才是舒適區?

人的認知分為三個區域:舒適區、拉伸區、困難區。

舒適區指的也不見得是熟悉的環境。比如也有人工作一不滿意就辭職,這個人其實也生活在舒適區。

真正厲害的人會不斷突破舒適區,轉向困難區。通過大量的閱讀、與優秀的人交往、看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的演講等,向外打開自己的認知; 再通過改進原有工作方法、提升專業技能、進行多維度思考,向內深化自己的思維。

千萬不要抱著一成不變的態度去生活,因為總會有一些改變超出了我們固有的認知,見天地,見眾生,強化自己的認知,主動成長進步,你未來的路才能越走越寬。

第二,不再被動學習,開始主動學習。

我們大多數人習慣於被動學習與被動思考,但是,據相關數據顯示,被動學習的內容留存率只有5%~30%,而主動的留存率有50%~90%。真正的改變都是由內向外發生的,我們應該轉變自己的學習方式,不再被動學習,開始主動學習。

想擺脫人生的種種苦惱,要先提升自己的認知。只有打破認知繭房,才能逃離人生的困境。

目光短淺是人的發展受限的重要原因,受到限制的那些人只顧著眼前利益,不願為了未來幸福忍受眼下一時的辛苦和艱難。

一個人的思維決定了他的高度,你的思維格局決定了你的人生高度。

3. 保持閱讀

閱讀好麼?

閱讀當然很不錯,無數的社會經驗和閱歷告訴我們,閱讀可以幫我們獲得心靈的解放,獲得思想的自由。但是對一些知識生產者和知識分子來說,我們要警惕哪些讓我一直點頭稱讚的書,這樣的閱讀,很可能加固我們已有的偏見,而無益拓寬及更新我們的認知。我們需要那些戳到我們痛點甚至是異端的書,瞭解他們為什麼背後的原因。

每天都要給自己騰出一個固定的閱讀時間, 至少是固定長度的閱讀時間, 至少連續一小時, 這才是正道, 以後你會越來越明白這個道理。

到了最後, 一個人的總價值, 基本上相當於他/她“能夠有效集中注意力解決問題的時長” 乘以 “那些被解決的問題在多大程度上是這個世界所需要的”。

我印象當中最為深刻的, 就是: 一切投資的知識,都可以通過閱讀去入門,然後通過實踐去提高,然後反過來再通過閱讀去進步。所以,這種能力(即閱讀理解能力)實在是太重要了。

真正的學習者是會接受一切發生,敞開一切的可能性。

生命成長的可貴之處是可以進行自我教育,探索和調整心靈體系和格局。是某種程度上讓自己重活一次。

4. 戒驕戒躁

沒有人在工作中不會犯錯,沒有人會不經受挫折,也沒有人總是情緒穩定,只是有人快速整理好了情緒,有人沉湎於悲傷無法自拔。

之前看過一句話大概是這樣說的:你的工資裡,本來就有一部分是支付給你的委屈費。雖然這話不好聽,但不無道理。

董明珠說過一句話:

一位學生畢業時,老師送他一番話:在職場上,要戒掉你的“玻璃心”和那些無謂的情緒。把活做完,做事做好,才是一個職場人的基本修養。

別太把自己當回事兒,能減少許多不必要的內耗。

唯有自己肯定自己,才能得到世界的肯定。一個強大的人懂得在無人鼓勵和肯定甚至是打擊的情況下,依然堅持安慰自己、鼓勵自己,自信篤定地堅持做自己。

如果你也經常感到迷茫,人生沒有方向,生活不如意時,不妨看看《洞見不一樣的自己》,總有一個智慧錦囊會打開你的認知邊界,讓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7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曹操”為何會在亂世群雄中崛起,有啥過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