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成語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朵琪花瑤草,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歷史見證和文化結晶。成語形式整飭、結構固定、言簡意賅,而且九成以上的成語由四個字構成。所以在人們的口語交流和書面寫作中,成語的使用頻率很高。

每個成語背後幾乎都有一個有趣的故事,比如一提起“手不釋卷”這個成語,馬上就它與三國時期東吳大將呂蒙讀書的故事聯繫起來。

再比如“程門立雪”這個成語,就是一個有趣的故事,說的是楊時去看望他的老師程頤,程頤正在午休,而楊時就一直在屋外等著,直到老師醒來。這個時候屋外的雪已經下得很厚了,而楊時在大雪中一站就是幾個鐘頭,身上也覆蓋了一層厚厚的雪。

那麼,楊時去看望的程頤,他是誰呢?原來他是北宋年間著名的理學大師,而且和他的兄長程顥都以精通理學而出名。很多知識分子都拜程氏兄弟為師,因為程姓兄弟長期在洛陽講學,人們也把他們的思想稱為“洛學”。

洛學的核心思想就是“天理”,程顥說過的話:“吾學雖有所授受,‘天理’二字卻是自己體貼出來。”程顥能夠博採眾長、兼容幷蓄,他的學說中還糅雜吸收了釋家和道家的一些思想。

洛學就是理學,他們哥倆是宋代理學發展的重要人物和奠基者。程氏兄弟提出的理學有著怎樣的內涵呢?簡單地說,理學就是儒學的傳承和發展。

程家兩兄弟在洛陽講學,著書立說,將儒學進一步思辨化,創造性地提出了很多富有特色的儒學概念,遂成一家之言,而程顥顯然是這一學說最主要的人物。

程顥生於1032年, 字伯淳,祖籍中山,後從開封遷居洛陽。程顥25歲考中進士,長期在地方任職,是一名學者型的官員。

後來他淡出仕途,潛心學術,過著讀書、著書、講學的生活,因此也被人們稱為明道先生。程顥一生長期講學,所以留下了許多的講課稿和著作,他的學生把其言論輯錄成冊。

程顥在闡述他的理學思想與主張時認為:“理”是自然而然的自然趨勢。程顥曾提出“格物致知”的觀點,他認為物皆有理,理心一體,萬物皆在我心中,只有深刻探究萬物,才能得到其中蘊含的哲理。

換而言之,程顥的理學其實是對先秦儒學體系的傳承、創新和發展,是一種新興的儒學,這種理學其實就是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

程顥詩歌中的哲思與理趣

程顥的這一觀點並不僅僅是在書房案頭間得來和生成的,也不是在案牘勞形中苦思冥想出來的,而是從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得來的。

自然界的花開花落、朝菌晦朔、日月盈仄、春去秋來,這些平平常常的變化都會在某一個時刻給程顥帶來新的體驗,更恰當地說會給他帶來新的靈感、新的哲思。

程顥很珍視這瞬間得到的靈感,但靈感又會轉瞬即逝。如何將這些靈感記錄下來,程顥想到了最簡潔的辦法,那就是用很少的文字記錄靈感的核心,而詩歌無疑是絕佳的首選。

程顥一生光是為記錄靈感而創作的詩歌就有七十多首,雖然在數量上並不見長,但卻處處透露著他在大自然中汲取到的靈感,以及他從中體悟到的生活哲思和智慧。

可以說,程顥的詩歌中充滿了理趣,具有感發讀者的審美情趣。如這首《春日偶成》,就處處體現著詩人的生活哲思與審美情趣:

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餘心樂,將謂偷閒學少年。

這首詩寫的是在一個臨近中午的花紅柳綠的春日時分,詩人來到了戶外散步,感觸於眼前的美景,即興而成的一首詩。

前兩句寫的是詩人散步時所看見的盎然景象,這是一個天空晴朗、陽光明媚、春風和煦的日子,詩人邊走邊看,身邊都是春日裡綻放的鮮花和鬱鬱蔥蔥的樹木。他全身心地沐浴在春風與春光中,體驗著無邊的春日美景。

後兩句就是詩人的感受,詩人獨自陶醉於身邊的美景,內心充滿了欣喜之情。可是路上的行人卻不瞭解他內心的快樂,一定會說他是偷閒春遊、尋花問柳的人。

這兩句詩其實是用否定的形式表達了自己並不是“偷閒學少年”的人,他只是在享受春日裡的快樂。

春天裡的風景是如此美好,花草樹木生機盎然,欣欣向榮,這才是程顥內心高興的原因。春天來臨的時候,大地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處處桃紅柳綠,鶯歌燕舞。這些自然現象就證明快樂是發自內心的,不是別人能體會到的。

在這首詩中詩人將自己內心快樂的原因和美好的自然現象聯繫了起來,這種自然思想就是程顥哲學思想的體現。

由此可見,程顥是一個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人,留心自然界中的變化,在變化中找到樂趣。並抓取自然變化的規律特點,進行思考,將人和自然聯繫起來。這就是生活中的哲理。

生活中處處都有哲理,一件簡單的事情中或許就蘊含著哲理和智慧,要用心去慢慢體會,細細品味。這首《郊行即事》就將詩人的這種思維體現得淋漓盡致:

芳原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圍。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磯。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飛。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

這首詩寫於清明節,描寫的是在清明節郊外清新美麗的自然景緻,以及詩人春遊踏青的快樂心情,朋友相聚的歡樂時刻。在詩中更透露出人們要珍惜友情、珍惜美好時光的生活真諦。

前四句寫清明時節的郊外原野上到處是一片綠油油的生機景象,正好是踏青散步遊玩的好時光。詩人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欣賞著風景,閒庭信步間就走到了山中。

在與自然的親密接觸中,詩人遊興頓生,乘興追逐著落花,在綠樹成蔭的山村裡走來走去,累了就坐在水邊長著青苔的石頭上看潺潺溪流。

詩人的心情也隨著春遊地點的變化而變化,詩人的足跡在變化著,但遊興帶來的快樂絲毫沒有衰減,一直伴隨著詩人,遊興給詩人帶來了沉浸式體驗。

後四句寫飲酒賞花。詩人在山中遇到了隱居於此的好友,好友重逢,又平添了很多快樂。詩人乘興而來,當然要與老朋友促膝長談,痛飲一番。清明節天氣不錯,和老友相聚更是一大快事,快樂的心情和歡樂的氣氛讓詩人流連忘返。

這首詩就是程顥在生活中極其簡單快樂的事情中,體會到了時光的易逝與友情的可貴。詩人對生活中簡單的事情進行了思考:要珍惜友情、珍惜美好時光,這才是生活的真諦,這就是簡單平凡的生活哲理。

簡單平凡的事情中往往蘊含著哲理和智慧,詩人總是把人生和自然界聯繫起來,這就是他提出來的“天理”的哲學思想,他的詩中處處體現著這種哲思與理趣。

理趣無不體現在程顥的詩歌裡。這首《秋日偶成》就跟《春日偶成》一樣,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也是詩人對於四季交替變化的感觸,表明人們應該隨著四季的變化而發現並去享受變化中的樂趣,《秋日偶成》原詩如下:

閒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

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

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

這是寫於秋季的一首詩,從這首詩中能看出來程顥的性格,詩人心情大好,嫻靜而安逸,做起事情來不慌不忙,平靜而自然。

一二句寫到詩人一覺睡到自然醒,而且太陽光已經從窗戶裡照射了進來,這是富有詩意的畫面,詩人既得到了身心的充分休息,心情舒暢愉悅。

三四句寫秋季獨特的風景,詩人睡醒的時候,體力恢復,精力充沛,然後從從容容地走出戶外,去欣賞鋪天蓋地的秋日美景。

詩人以平靜的心情去欣賞萬物時,發現每一樣事物都具有各自的特色,各有其存在的道理。詩人的心情是怡然自得的,詩人在享受自然界帶來的樂趣的同時,身心又得到了自然界的陶冶。

這首詩蘊含著詩人程顥對待人生的態度。春夏秋冬,四季交替往復,生生循環,每一個季節都有獨特的風光、也有獨特的地方。這些自然界的現象,都要靠人去細細品味,要用一顆平常心去享受自然帶來的樂趣。

這首詩還蘊含著詩人程顥對生命深層次的思考。“靜觀”二字就是詩人的人生態度,這是理學思想,靜觀就是詩人不計較個人得失,用平常心去對待人生中面臨的困境。

詩人認為的“靜觀”就是平常心,就是沒有太多的欲求,就是他的人生態度,只有具備這樣的人生態度之後,才能體驗到快樂。

這首詩的最後四句是詩人對人生的思考,是詩人面對得失和人生困境的思考。既然有“靜觀”這樣的人生態度之後,才會看淡了富貴貧賤、榮辱得失,以平常心對待這一切。

能夠用平常心看待世間一切,也就是真正的英雄豪傑了。程顥的思想明顯超越傳統儒家思想,這是對儒家哲學思想的發展和創新,是飽含生活哲理的論述。

在這首《遊月陂》中,詩人同樣表達了自己不計較個人得失,用平常心態待人及物的處世哲學,同時還是一首非常有理趣的詩歌。原詩如下: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臺。萬物已隨秋氣改,一樽聊為晚涼開。水心雲影閒相照,林下泉聲靜自來。世事無端何足計,但逢佳節約重陪。

這是一首遊記詩,也是一首富含人生哲理的詩。詩人著筆於池塘周圍的一些生動景物,最後落筆於從自然景物中感知到的人生哲理。

前兩句是景物描寫,詩人筆下的環境是清雅嫻靜,而這正是詩人程顥所追求的境界。後兩句是詩人的哲理性思考,詩人認為世上的事情,大可不必去計較,這是詩人淡泊情懷的真實寫照。

佳節有約就再好不過了,在節日裡和好朋友相約相聚、歡聚歡笑就是很大的樂趣,這是詩人用平常心去看待一切的自然心態。傍晚微涼的池塘邊上,詩人感觸到了生活的真諦,也說出了生活的哲理。

程顥認為自然之道通著於自然界一切有形無形的事物之中,一切思想也滲透在這自然界的四時交替、風雲變幻中,能夠保持這樣一份簡單的快樂,就知足常樂了。

程顥的哲學思想是樸素的,有情懷的,是與自然結合在一起的。詩人的《題淮南寺》就是這樣的,原詩如下:

南去北來休便休,白蘋吹盡楚江秋。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對愁。

程顥有一次在深秋時節來到揚州,日暮時分途經揚州名勝淮南寺。詩人旅途舟車勞頓,遇到能休息的地方就趕緊休息吧,隨遇而安何嘗不好呢?夜宿淮南寺是不錯的選擇。

瑟瑟的秋風已經有了明顯的寒意,江面上的白蘋已經零落了。前兩句寫旅途中詩人看到的秋日景象,和自己借宿的地點。

“道人”指注重道德和學術修養的人,因為程顥專注於理學方面的研究,是作者自己對自己的稱謂。詩人對於長期的“南去北來”已經感到疲憊了,從詩人隨遇而安的心態中能看出來他是多麼渴望平靜安逸的生活,渴望和家人團聚。

詩人對秋天的到來是很敏感的,這是季節更替、四季的循環,也是詩人對自然的認識,他也將身心融入自然之中。正是因為詩人對秋天如此敏感,才會說出“一任晚山相對愁”的話來。

詩人的內心是有憂愁的,那就是對這種“南去北來”的生活感到疲憊了,詩人內心渴望的是平靜安逸的生活,這恰恰就是人們追求的簡單而幸福的生活,簡單的事情中包含著生活的哲理。

程顥有著深厚的學術功底,他對自身的修養也是很重視的,他的溫文爾雅、他的平常心態、他的淡泊情懷、他的詩意人生,讓他具有了曠達的性格,這諸多的元素如同化學反應一般,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成功地造就了他的哲學思想。

誠如他在程顥《秋日偶得》中寫的那樣,“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是他哲學人生的真實寫照,他的一生都在努力地踐行他的。

程顥提出的“天理”是一種至善的儒家學說,是時代的產物,這種哲學思想就是要人去努力追求並用以自律的普遍道德原則。換句話說,程顥的理學思想就是對道德和學術修養方面提出的要求。

4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道教文化漫談:廟裡那麼多的神仙,到底要拜哪一位呢?長知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