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

曾聽過這麼一句話:“物隨心轉,境由心造。”

人生在世,無論為了什麼樣的目標而奮鬥,其實最終活得還是心態。

心態上的差異,往往會造就不同的人生。

只有秉持著容錯心、平常心和感恩心,才能幫助我們逆風而上,穩健前行,在生命的長河中,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

容錯心

《左傳》中有這樣一句話:“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犯錯是人的天性,人的一生就是在犯錯和改錯的過程中,跌宕前行的。

如果能夠容忍他人的無意過失,以寬容豁達代替斤斤計較,不僅可以給別人留體面,也會為自己留下更多的美好和希望。

東漢時期,官員劉寬以溫和寬厚著稱。

劉寬任南陽太守時,轄區內小吏、老百姓做了錯事,他只以蒲草代皮鞭,象徵性地予以懲戒,從不動用重刑。出了問題,他也主動擔責,深受百姓愛戴。

有一次,劉寬乘牛車出行,走到半路上,忽然被一位老漢攔下,硬說劉寬拉車的牛是自家走失的耕牛。劉寬沒有辯解,把牛交給老漢,步行回家。

不久,老漢找到了走失的牛,知道自己誤會了劉寬,連忙把牛送回來,再三道歉。劉寬和顏悅色地說:“世間相似之物,容易認錯,這有什麼好謝罪的呢?”

民眾感念劉寬的德政,深受感化,當地風氣大變,劉寬也受到尊重,留名青史。

莊子說:“常寬容於物,不削於人,可謂至極。”

一個擁有容錯心的人,對萬事萬物都是寬容的,這是一種頂級的人格魅力。

缺乏容錯心的人,事事爭長短,時時分對錯,結果心中盛滿了煩惱的事,既不能真正解決問題,還會傷害彼此之間的感情。

適當包容他人的錯誤,懂得換位思考,將心比心,化憤怒為教養,化戾氣為祥和,生活中的美好才會越來越多,人生的路才能越走越寬。

平常心

范仲淹曾在《岳陽樓記》裡寫下千古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對生活保持一顆平常心,可以最大程度成就我們的通達人生。

北宋慶曆元年,王安石參加了科舉考試。考完後,主考官們一致認為王安石是實至名歸的狀元人選。

宋仁宗最後裁定時,看到王安石的試卷中用了一個典故“孺子其朋”,這是長輩教育晚輩的口吻。

宋仁宗對此很不高興,遂將王安石的第一名調成第四名。這件事傳開後,知情者紛紛為王安石鳴不平。

王安石卻說,科舉考試不是什麼要命的大事,無論是第一名還是第四名,都不過是謀得一個小小的官職,擁有一份工資,養活家人而已。

而王安石的真正理想,是成為千古能臣,為百姓辦實事。

因為擁有一顆平常心,不在乎世俗名利,專心做事,王安石在文學和政治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王安石推行的變法也助力宋朝呈現了百年來不曾有過的繁榮景象。

南懷瑾曾說:“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人生最難得的,就是修得一顆平常心,不計得失,不念過往。

保持平常心,並不是讓我們放棄上進心,而是穩住心神,寵辱不驚。

對待名利,學會看淡;對待惡意,學會放下。

凡事秉持著平常心,做自己該做的事,走自己該走的路,不議論他人的是非,不為暫時的坎坷和煩惱傷懷,方能行穩致遠,山高水長。

感恩心

俗話說,“知恩圖報,善莫大焉”。

得到別人的恩德,懂得回報於他人,可以說是最大的善良。

明朝時,張居正13歲參加鄉試,名列第一。主考官顧璘雖十分看重張居正,卻很擔心他毀於傲氣,所以故意讓他落榜。

張居正得知後,不僅沒有怪罪顧璘,還感恩他的一片苦心,視顧璘為恩師和一生的貴人。

幾年後,顧璘得罪了奸臣嚴嵩,先後遭遇降職和罷職。張居正得知老師有難,多次施予援手。

顧璘去世後,張居正親自致信南直隸及朝廷官員,為顧璘請求朝廷的卹典。顧璘的兒子顧峻來北京參加考選,張居正主動承擔來往的路費。

為了護送顧家家眷安全抵京,張居正專門給操江巡撫寫信,要求沿途為顧家提供幫助。

張居正的感恩之心,也讓他擁有了極強的人際關係網絡,對他的一生和推行的改革事業產生了深遠影響。

先秦《抑》中有這麼一句話:“投之以桃,報之以李。”

用感恩的心態與人交往,你會發現得到的遠遠比失去的多。

感恩親人,可以讓我們擁有溫暖和睦的美好親情;

感恩愛人,可以讓我們收穫幸福纏綿的動人愛情;

感恩朋友,可以讓我們獲得真摯長遠的深厚友情。

感恩,讓生活更溫馨,讓生命更美好。

常懷感恩之心的人,心地善良,為人正直,活得坦然,行得自在。

曾聽人說:“當你的心寬了,世界就寬了。當你的心大了,世界就大了。”

做人自在愜意的秘訣,就藏在三個“心”裡。

秉持容錯心,對別人的過錯選擇原諒,是一種胸懷;

秉持平常心,對生活的波折選擇看淡,是一種智慧;

秉持感恩心,對別人的恩情銘記於心,是一種修養。

往後餘生,願你我都能常懷陽光心態,被歲月溫柔以待,被命運溫情呵護。

8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鬼節:用這7首古詩詞懷思寄遠,訴離人之傷情,文明而又典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