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女子,風輕雲淡~
始知病死何須哭,死而得祭何足悲。
君看南北紛紛者,人鬼推遷盡易居。
明 · 郭之奇
《中元節有感》
……
…..
….
…
..
- 節日由來 -
中元節,俗稱鬼節,為每年的農曆7月15,有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土地等習俗。
在《易經》中,“七”是復生之數,遵天地運行之道,陰陽消長循環之理。
“七”也帶有神秘的色彩,如人有“七情”、色彩有“七色”、音樂有“七音”、詩歌有“七律”、人體有“七竅”等。
但“七月半”之中元在早些年代並非是“鬼節”,原本只是民間祭祖節,後來通過演變,才變成了7月15的祭祀節,俗稱“鬼節”。
農曆7月為報恩月,在佛教裡則有禪七、淨七,以“七七四十九”表示無限的意思,故也稱“盂蘭盆節”,而“中元”則是道教的節日。
但是“三俗和一”後,“鬼節”已經成為民間廣為流傳的祭奠方式了。
- 適合祭奠的古詩詞 -
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燒紙錢”已經不是唯一的祭奠方式了,首先對環境不好,其次也算是“陋俗”。
現在網上也有適合祭奠故人的途徑,如同清明節一樣,都可以通過網絡去表達心意。
今天我們換一種方式,用古詩詞這種典雅的方式來懷思寄遠,緬懷前人。
(第 1 首)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
摘自白居易的《夢微之》
這是白居易寫給朋友元稹的悼亡詩,此時元稹已經過世整整9年了,白樂天在大病初癒後,突然想念起自己的老朋友,於是作了這首詩。
元稹這一生,除了白居易外沒交下什麼朋友,他性格乖張,為官時每每得罪人,所以被貶了4次。
在他艱難的時候,只有白居易肯出手援助,哪怕相隔兩地也會寫信、作詩安慰,據不完全統計,他們二人之間的酬唱詩,多達180多首。
這一切都是因為,他們曾經是同門進士,一見投緣,幾十年宦海沉浮,彼此始終秉持著“交友不棄”的原則,成為了千古美談。
元稹過世後,白居易親手為他撰寫了墓誌銘。
(第 2 首)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摘自元稹的《離思五首》
許多人認為,這首詩為元稹悼念亡妻韋叢所作,但並沒有確鑿證據。可無論如何,這首詩裡都有元稹對韋叢的思念之情。
那一年她剛20歲,嫁給了“一無所有”的元稹,她本是太子少保家的千金,換個門庭當是富貴顯達,可是愛情來了就是來了。
婚後,韋叢獨居洛陽,元稹一直在京師忙碌,夫妻聚少離多,但韋叢一直恪守妻子本分,溫良賢惠,讓元稹少了後顧之憂。
在洛陽期間,韋叢日子過得很苦,從元稹的《遣悲懷》中可以看出,當時連買新衣服的錢都欠奉,經常縫縫補補。
可就在元稹升官為監察御史時,韋叢卻因病去世了,27歲香消玉殞,陪元稹一起度過了七年時光。
這也是元稹對韋叢一直念念不忘的原因。
(第 3 首)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摘自納蘭性德的《浣溪沙》
這首詞,是納蘭寫給亡妻盧婉君的,他們只有三年的夫妻緣分。當初納蘭與自己的表妹相愛,可是表妹卻成了秀女,被選入宮,侯門一入深似海。
在表妹吞金自盡後,納蘭一度消沉,直到娶了盧婉君。所以他一開始並不是很喜歡盧婉君,從表妹的陰影中還沒有走出來,但是隨著深入的相處,納蘭才發現婉君是一個難得的好女子。
每當他讀書時,婉君就會安靜地坐在一邊焚香煮茶,偶爾相視一望,會心一笑。
這些場景成為了納蘭最深的記憶,午睡酒醒後,夫妻學司馬相如和卓文君一般,猜書品茶,琴瑟和鳴。
只是佳人一去不復返,婚後三年盧婉君產子,不幸染病離世,成為了納蘭一生的痛。
(第 4 首)
梧桐半死清霜後,頭白鴛鴦失伴飛。
原上草,露初晞。舊棲新壠兩依依。
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
摘自賀鑄的《鷓鴣天》
賀鑄用這首詞很好地詮釋了:人這一生最好的修行就是度了枕邊人。
她陪著他一生風雨,晚年後隱居蘇州時,賀鑄又蒙祖蔭回朝為官,奈何鴛鴦未能雙飛,她先走了一步。
隨後賀鑄罷官,長隱蘇州,每每念起妻子時,都是老淚縱橫。
此後再無生離,只有死別。
(第 5 首)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出自歐陽修的《生查子 · 元夕》
這首詩雖落在了歐陽修名下,但更多的說法是為朱淑真原作,歷史懸案很難說得清。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這是一首很經典的“懷人”詩。
去年今日,物是人非,世事如白雲蒼狗、變幻莫測。
有些人真的是一轉身就是一輩子,所以我們都要學會惜緣、惜人、惜福。
(第 6 首)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出自李商隱的《錦瑟》
那一年王宴媄15歲,嫁給了尚未中得進士的李商隱,二人郎才女貌,夫唱婦隨,琴瑟在御,莫不靜好。
但是這樁婚姻卻給李商隱帶來了大麻煩,因陷入“牛李黨爭”,李商隱一生都鬱郁而未得志。
並且,在陪伴了李商隱12年後,可能是天妒良緣吧,王宴媄因病離世,芳年27歲。
此後,李商隱一直未娶,直至終老。
這首詩就是他懷念亡妻時所作,感情真摯,催人淚下。
(第 7 首)
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
摘自李益的《寫情》
十五月圓夜,當是沒有一首詩會比這首《寫情》更適合懷念故人了。
李益這首訣別詩,是寫給戀人霍小玉的。霍小玉身世悽苦,從霍王府被趕出來後,隨母親流落街頭,後為了生存,霍小玉去了青樓賣唱,並結識了李益。
兩個人心心相印,李益也對她許下了未來,但霍小玉深知自己的身份,就對李益說,“不求君待我一世,只求陪我7年,7年後我落髮為尼,遁入空門。”
遺憾的是,次年李益進京趕考高中狀元,李益的母親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逼李益娶了自己的表妹,也拒絕讓他再去見霍小玉。
此後霍小玉因思成疾,不到一年便香消玉殞,李益聽聞噩訊後痛哭流涕,揮筆寫下了這首摯愛經典。
- end -
閱讀更多精彩圖文:
古詩詞中的人情世故,讀懂了,也許會更傷心
寫出“千古第一駢文”的王勃,還有一首無人可比的詩,同樣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