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竭盡全力的堅持,才有不斷超越自我的成功。
——坤鵬論
一、前情回顧
1.第三推論:“其他的”不是數的
“其他的”因為分沾不到“一”,便沒有數字的開始——一,自然也就沒有所有數,所以,“其他的”不是數的。
2.第四推論:“其他的”不是類似—不類似的
因為“其他的”不是數的,不是一和二,所以,“其他的”既不能滿足類似、不類似、類似和不類似的數方面的分沾條件。
什麼叫數方面的分沾條件?
不管是類似和不類似,都是至少兩個事物的比較。
同時,還要分沾到“這一個”類似的理型,或“那一個”不類似的理型。
以上都要有數來支撐,由於“其他的”不是數的,所以“其他的”不是類似,也不是不類似的。
3.第五推論:“其他的”不是同—異、動—靜、生—滅、大—小—等的
以此類推,“其他的”不是一切的,什麼也不是。
4.第五組推論的總結
總而言之,如果“一”是隔離了孤立的,“其他的”同樣也是如此。
由於完全分離,“其他的”就沒有一切相反的性質,這與第四組推論的結論完全相反。
二、前五組推論的總結
“這樣,如果一是,相對於它自身並同樣相對於其他的,一既是一切,又不是任何一個。”
巴門尼德用一句話對前五組推論進行了總結性描述。
讓我們回顧一下前五組推論:
第一組推論:如果“一”是“一”,“一”是什麼樣?
如果“一”是孤立、隔離的,是理型世界的”一“,“一”什麼也不是;
第二組推論:如果一是一,一是什麼樣?
如果一是物質世界中與“是”(理型)結合的“是的一”,從靜止的角度推論:一是一切的。
第三組推論:如果一是一,一是什麼樣?
如果一是物質世界中與“是”(理型)結合的“是的一”,從運動的角度推論:一是一切的。
第四組推論:如果一是一,其他的什麼樣?
如果一是物質世界中與“是”(理型)結合的“是的一”,其他的也是與“是”結合的“是的其他的”,其他的也是一切的。
第五組推論:如果“一”是“一”,“其他的”什麼樣?
和同樣假設的第一組推論中的那個理型世界的“一”一樣,物質世界中那個別事物的“其他的”也將是孤立、隔離的,因此,“其他的”什麼也不是。
從上面的五組推論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理型與物質世界個別事物的兩種不同關係的推論:
一是,絕對隔離的關係;
二是,相對結合的關係。
而且在兩種關係的論證中,既考察了主體“一”(一),也依此考察了“其他的”(其他的)。
考察的結果是,在隔離關係方面,它們皆分離,在結合關係方面,它們皆分沾。
所以,五組推論總結下來,就一和“是”的關係而言,一相對於自身和其他的,一是一切又不是一切,反之,其他的亦然。
由此可見,第二、三、四組以如果一是一為假設的推論是符合實際的,柏拉圖所要拯救的現象就是這個實際。
第一和第五組推論由於理型與物質世界個別事物完全隔絕,因而不符合實際。
從前五組推論我們可以看出,柏拉圖一反其原有理型論中片面強調普遍的理型,貶低個別事物,認為理型與事物迥然不同的主張,進而把理型與事物挪近,要求把理型與理型在“是”的共同基礎上結合到一起,成為理型的集合體,這個理型的集合體並不在事物外面,而是事物本身。
三、第六組推論:如果一不是(一)
1.如果一不是是幾個意思?
這裡的“不是”是相對意義的,否定的範圍只限於某一點,它與“不是”的絕對意義——完全否定,不同。
相對的“不是”只是異,但是,異正和同一樣,不是絕對的“不是”,其本質是“是”。
因此,這第六組假設事實上是肯定的。
前面講過,在這篇對話錄中,“是”有廣義和狹義兩種,而“不是”則有絕對和相對的兩種。
相對的“不是”是狹義的“是”的另一面,它們同是廣義的“是”的不同的兩方面。
絕對的“不是”則是巴門尼德所說的——完全“不是”,是不可思想、不可言說的。
在《哲人篇》中,柏拉圖詳細地分辨了兩種“不是”以確定相對的“不是”不是“無”,而是異。
在第二組~第四組推論中,我們講過,如果一是,其實是:如果一是一。
前一個“一”指一切,其中間省略了介詞是(完整的應該是:如果一是是一),後面的“是一”指與“是”(理型)結合的一切——“是的一”。
所以該假設的完整表達應該是:如果一是“是的一”。
再回來看看這裡的假設。
首先,從第六組推論開始,假設都是否定。
因此,如果一不是,這其中應該也省略了介詞,但這個介詞到底是“是”,還是“不是”呢?
陳康認為,應該是“不是”,王太慶則認為是“是”。
如果一不是不是一。
再完整的表達則為:
如果一不是“不是一的”。
根據前面所說的此處“不是”的意思為異,將其中的“不是”都替換為“異”,就是:
如果一異於“異於一的”。
“異於一的”,自然就是其他的了。
那麼,這個假設所要表達的是:
如果一是異於其他的。
假如將介詞設定為“是”,那麼這個假設就是:
如果一是不是一——如果一是“不是一的”——如果一是“異於一的”——如果一是其他的。
是不是完全相反的假設!
“好,在這個以後我們豈不應當研究,如果一不是,會產生什麼結果。”
“如果一不是這個假設,真正說來是什麼呢?它與以下一個:如果非一不是,有些差別嗎?”
“當然有。”
“講:如果非一不是,僅僅區別於講:如果一不是,還是和這個完全相反?”
“完全相反。”
“非一”,不是一,前面講過,一切由一和其他的構成,也就是說,如果不是一,那自然就是其他的了,非一=其他的。
那麼,如果非一不是,就相當於說:如果非一不是不是非一——如果非一不是“不是非一的”——如果非一異於“異於非一的”——如果其他的異於“異於其他的”。
異於其他的,就是一,那麼,這個假設的意思則為:如果其他的是異於一的。
“如果有人說:如果大不是,或如果小不是,或這類中其他的,這說明他在每一個情況下都認為:說‘不是的’指某某殊異的。”
“大不是”指異於大的,“小不是”則為異於小的,這兩個“不是的”東西是某個與大或小相異的東西。
“那他現在是不是認為:他說如果一不是時,‘不是的’是指另外一個殊異的東西。”
顯然,如果一不是,這個“不是的”就是與一相異的那個——其他的。
這一節主要分析了第五組推論的假設:如果一不是,其含義是:如果一是異於其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