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前有“願聞地理之應六節氣位何如”之問,以下應上,主氣應客氣也,後有“六氣應五行之變何如”之問,以上應下,客氣應主氣也。
先附錄原文如下:
帝曰:六氣應五行之變何如?
岐伯曰:位有終始,氣有初中,上下不同,求之亦異也。
天道六氣分上下左右而行天令,地理六氣分十二支二十四節而司地化。天有六氣,地有五行。
一、帝曰:六氣應五行之變何如?
1.六氣應五行
太虛一氣化陰陽,清陽為天,濁陰為地,陰陽互根,《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作者講:“陰陽不測之謂神。”《素問·天元紀大論》鬼臾區講:“陰陽不測謂之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溼,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故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
陰陽不測謂之神,其在天為六氣,在地為五行,五行之火分君相,五行遂化而為六行,如《素問·天元紀大論》黃帝和鬼臾區之間的一段對話所昭示:
帝曰:上下相召奈何?
鬼臾區曰:寒暑燥溼風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
鬼臾區所謂的“上下相召”亦即黃帝口中的“六氣應五行”。
五行為五,六氣為六,五、六相差一數,五行之火分君相,五行遂成六行,但是,雖名為六,實則為五,不可眩暈於五六之異,誤以為五行之外別有一行,還是清代陳士鐸《外經微言·卷六·三才並論篇》說得明白:“岐伯曰:五運者,五行也。談五運即闡五行也。然五行止有五,五運變成六,明者視六猶五也。昧者眩六為千矣。”
如是,則六氣應五行如下圖所示:
2.之變
天道六氣之客氣加臨地理六氣之主氣,主氣節序之終始,歲復如是,如如不動,而客氣節序之終始則隨歲遷轉,歲歲不同,六期而環轉,是以為“變”。如下“客氣逐年遷轉圖”所示:
二、岐伯曰:位有終始,氣有初中,上下不同,求之亦異也。
1.位有終始
地理六步主時之氣,自初之氣至終之氣,各守其位,終而復始,是為“位有終始”。《素問·天元紀大論》鬼臾區講:“應地之氣,靜而守位,故六期而環會。”地理六氣分主六時,歲歲如常,是為“靜而守位”。
地理六步主時之氣,厥陰風木主初之氣,少陰君火主二之氣,少陽相火主三之氣,太陰溼土主四之氣,陽明燥金主五之氣,太陽寒水主終之氣。歲復如是,外列生榮長化收藏之盛衰,終而復始。如下圖所示:
客氣六氣之位則六歲遷轉而復始。
3.氣有初中
王冰、馬蒔、高億、孟景春、張燦玾、方藥中、王洪圖等皆將“初中”註解為一步之氣分為初氣和中氣兩端,王冰乃肇其始者,其注曰:“初與中皆分天步而率刻爾,初中各三十日餘四十三刻四分刻之三。”本篇大論後文後專論,此不詳述。但張志聰和方藥中將“初中”術語置換成了“初終”概念,就不準確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高士宗將“初中”理解為客氣六氣之初中,這就偏離岐伯後文所論初中之原意了,高氏注曰:“氣者,加臨之間氣。在泉左間之氣,為加臨之初氣,而主歲半以上,司天左間之氣,為加臨之四氣, 而主歲半以下。四氣居中,故曰氣有初中,初中者,隨司天在泉之上下而更變,故上下不同。”
天道之六氣,上下者,司天、在泉,左右者,左間、右間。初之氣,為氣之始,始於在泉之左間;中之氣,始於司天之左間,此正是司天在泉氣交之中,是為“氣有初中”。
高氏之注如下圖所示,不是“一氣”之初中,而是“一歲”之初中,乃是從岐伯後文之所講演繹而來。
3.上下不同
此緊承“位有終始,氣有初中”而為言。
上謂司天,下謂在泉,司天和在泉之氣遂歲遷轉。上者,在泉右間升而為司天之左間,下者,司天之右間降而為在泉之左間,歲歲遷轉,是為“上下不同”。如下圖所示:
4.求之亦異也
客氣逐歲遷轉,變動不居,司天、在泉之氣逐年遷轉,歲歲不同,是以歲歲“求之亦異”。
另外,六氣交司時刻亦有不同之“異”,此亦是“求之亦異”。
既然求之亦異,那麼應當有求之之法,此法當如何呢?
明日繼續。
黃帝內經參詳精研參詳《黃帝內經》,傳承中華優秀文化。818篇原創內容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