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柳永《雨霖鈴》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李叔同《送別》
詩詞中,有一類以送別為題材的,我們把它稱之為送別詩。這一類詩詞,大多寫得纏綿感傷,哀怨愁苦。萋萋離別之情,在詩人的筆下不能自已。蘇軾也寫過這樣一首送別詞,他卻畫風一改,創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議論風生,直抒性情,寫得既有情韻,又富理趣,充分體現了作者曠達灑脫的個性風貌。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這句話便出自蘇軾的這首送別詩《臨江仙.送錢穆父》。你初讀這兩句詩是什麼時候呢?它所表達的意思是什麼呢?你又能領悟到怎樣的人生哲理呢?
臨江仙.送錢穆父
宋.蘇軾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尊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譯文
自從我們在京城分別一晃又三年,遠涉天涯你奔走輾轉在人間。相逢一笑時依然像春天般的溫暖。你心如古井水不起波瀾,高風亮節象秋天的竹竿。
我心惆悵因你又要連夜孤生離去,送行之時雲色微茫月兒淡淡。陪酒的歌妓不用衝著酒杯太悽婉。人生在世就好像住旅館,我也包括在旅行者裡邊。
這首詞是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祐六年)蘇軾知杭州時,為送別自越州(今浙江紹興)北徙途經杭州的老友錢穆父(名勰)而作。寫出了詞人對老友的眷眷惜別之情,寫得深沉細膩,婉轉回互,一波三折,動人心絃。
元祐初年,蘇軾為起居舍人,錢穆父為中書舍人,兩人興趣相投,友誼甚篤,成為了好朋友。元祐三年錢穆父出任越州知州,蘇軾曾賦詩贈別。歲月如流,蘇軾為了避開黨爭,也到了杭州任知州,錢穆父則優北上去瀛洲任職,兩人在杭州重聚,小聚過後,離別之時,蘇軾寫下了這首詞。
詞的上片寫與友人久別重逢。
首句“一別都門三改火”交代了時間,當年都門一別,到如今已經有三年了。“改火”是古代鑽木取火的一種儀式,古代鑽木取火,四季換用不同木材,稱為“改火”,三改火,指的就是三年了。三年來,錢穆父奔走於京城、吳越之間,此次又遠赴瀛州,輾轉多地,真可謂是“天涯踏盡紅塵”。而分別雖久,可兩人情誼彌堅,相逢一笑,依舊是肝膽相照,猶如和煦的春風。
這一笑,有踏盡天涯風塵僕僕後的樂觀開朗,也有輾轉紅塵後兩人友誼依舊如初的欣喜。彷如蘇軾寫的另外一首詞:萬里歸來顏俞少。有這樣的好心態,才會有作者由衷的讚歎。
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他借用了白居易《贈元稹》詩句來說,即“無波古井水,有節秋竹竿”。意思是心如古井水不起波瀾,高風亮節象秋天的竹竿。
詞的下片切入正題,寫月夜送別友人。“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一句,是說我心惆悵因你要連夜分別揚孤帆,送行之時雲色微茫月兒淡淡,描繪出一種悽清幽冷的氛圍,渲染了作者與友人分別時抑鬱無歡的心情。
“樽前不用翠眉顰”一句,由哀愁轉為曠達、豪邁,離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著為離愁別恨而哀怨。
末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在世就好像住旅館,我也包括在旅行者裡邊。何必為暫時離別傷情,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間的過客,又何必計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逆旅:指的是旅館,李白曾寫過:“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
人生匆匆,在這一場艱難的旅途中,人來人往,你與我都不過是匆匆過客。就如同在不同的客棧裡走了又停,停了又走,所以人不應該為過往傷懷,而應豁達處事,不要徒增自己的煩惱。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這是蘇軾對友人的理解、慰勉和開釋,也是自己遊弋人間的無限感懷與頂級頓悟。縱觀全詞,這一句,也點明瞭前面寫的一切其實並不只是寫朋友,實則也是在寫自己。
“天涯踏盡紅塵”,你是如此,我從黃州到常州,又到登州,然後調回京城,又外調到杭州,十餘年來同樣也是踏盡紅塵,歷經千辛。
“一笑作春溫”,你從天涯歸來,對著老朋友我釋懷一笑,這是對這些年一切經歷的釋懷,而我同樣也會釋懷一笑。
“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擁有這樣真性情熱人,是你,也是我,所以“我亦是行人”,其實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是稱讚朋友,也是在寫自己,寫自己的恬淡自安、閒雅自適,和對人生的頓悟。
詞的結尾,總收全詞,一語雙關,是蘇軾這種豪放性格、達觀態度的集中體現。既動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兩忘、萬物齊一的人生態度。
其實經歷了風風雨雨之後才會明白,人生在世,哪有那麼多自命不凡,哪有那麼多的恃才傲物,我們都不過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員。
我們會經歷喜怒哀樂,生老病死,悲歡離合。面對世間百態,都會顯得平凡而渺小。或許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遺餘力的,保證我們的生命完整,靈魂完整。
所謂的完整,是坦然的面對眼前的一切,哀與樂,離與聚,老與病,生與死……這些終將會面對而無法逃離的一切,不必憂傷,不必懼怕,勇敢的去面對。
蘇軾給我們的頂級頓悟,永遠是文化長廊裡一道靚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