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故土難離,落葉歸根,從古至今,每個國人心中都對生養自己的故土家鄉有著不一樣的執念,無論是誰,漂泊在外,只要一想起故鄉,都會有莫名的情感產生。

因為中國很長一段時間,都是農業文明,這就決定了對自己一畝三分地非常在意,包括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從小教育百姓“父母在,不遠遊”、“在家千日好,出門萬般難”,所以很多人甚至一輩子都守在家鄉。

如果可以,沒有人願意背井離鄉,但生容易,活容易,生活卻非常不容易。很多人為了實現人生理想,不得不離開故鄉,去到各處漂泊,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所以外出漂泊的遊子,思鄉念親也就是他們心中最常見的感情了。在車馬慢,交通不便利的古代,漂泊在外是一件非常辛酸的事,所以那些文人墨客在思鄉的狀態下,往往會寫詩填詞來紀念自己的一時心情,千百年來,無數詩人都曾吟詠思鄉之情,我們從小也學習了很多。

比如李白在晚上睡不著時寫下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王維在重陽節登高望遠思念親人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馬致遠在傍晚時分趕路還在唸叨“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納蘭性德在行軍路上寫下的“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這些都是思鄉的名篇。

今天長風也給大家帶來一首非常經典的思鄉詩,詩人全篇淡淡著筆,卻能直擊心靈,通篇每一句都深情,每一句都充滿了無限的憂愁,讀來讓人肝腸寸斷,感慨萬千。

鄉思

北宋·李覯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雲遮。

很多人讀過這首詩,也懂其中的意思,但是不會讀這個詩人的名字。

李覯(gòu),生活在北宋中期,和北宋政壇文壇上的范仲淹、王安石、曾鞏等人都有很好的交情。李覯字泰伯,號盱江先生,是北宋建昌軍南城人(今江西省撫州市南城縣),7歲能文,9歲可詩,除了詩人這個角色之外他同時還是一位哲學家、教育家、思想家、改革家,有“一時儒宗”之美譽。

《鄉思》這首詩是李覯在京為官思念家鄉有感而發寫下的,全詩語言非常通俗直白,詩意非常好懂:人們都說,那太陽落山的地方就是天涯,是最遠的地方,然而明明白白地看得見落日,卻仍然望不到故鄉。正在惱恨眼前的青山遮斷了我望鄉的的視線,重重暮雲,又把青山密遮。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世說新語 · 夙惠》中,晉元帝曾問明帝:長安與太陽誰遠?

回答說:舉目見日,不見長安。

所以詩的一二句引用典故從遠處著筆,“望”景而生情。詩人在夕陽西下之際登高遠望故鄉,目光所及能見落日天涯卻不見故鄉,天涯和故鄉做對比,如此對比,頓生故鄉仍在天涯之外之感,極盡距離之遠。離鄉之遠,思鄉深切,可見一斑,這兩句把思家而不見家的愁苦、無奈、失望心情表現得很深刻。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雲遮”,後兩句則轉而寫空間上的阻隔,更添心中愁悶,詩人將視線從遠處轉向近處山巒。本來落日之處就看不見故鄉,現在落日還要被山巒所阻隔,更添幾縷愁恨。但遠遠不止如此,你看眼下碧山“還被”層層暮雲遮掩,想看一眼故鄉真是千難萬難、障礙重重,心中的恨亦重重!

全詩四句,分四層意思,不斷層層深入,把內心思鄉之情把思想感情發揮到極致。

第一層詩人落日餘暉下登臨送目,遠眺家鄉,只因世人常說最遠的距離是天涯落日之處。

第二層,詩人可以看見落日,卻看不見家鄉,愁苦之情溢於言表。

第三層,重重疊疊的山擋住我的視線,已令人恨恨不已。

第四層:這山前面還要層層暮雲遮掩,到最後,隨著時間的冉冉推移,凝重壓抑感也就更加強烈,鄉思也就愈來愈濃郁,以致濃得化不開。

蒼茫暮色,碧山落日,天涯故鄉,道阻且長,在這首《鄉思》一詩中,三言兩語,便是把那種思鄉之苦描寫到極致。真是回不去的故鄉,到不了的遠方呀,如此深沉感傷的思鄉之作,讀來耐人尋味。

一首膾炙人口的帝王詞,句句是名句,驚豔了世人上千年

這兩首破陣子,一首前無古人,一首後無來者,太經典很難被超越

7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做人不要一成不變,反而要刁鑽多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