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孔子說得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敬鬼神而遠之”,這是孔子在回答學生樊遲提問時所說的。他說的是作為一個執政者,不能只為了達到政治目的,而把為民之義與敬鬼神的關係與位置搞反了。
這句話出自於《論語·雍也》中:“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翻譯:樊遲問老師孔子,怎麼樣才能算是智,孔子回答說:“專心致力於老百姓應該遵從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遠離它,就可以說是智了。”
這樣看來,“敬鬼神而遠之”本意是敬之而不親近之。現在人們常用來指對某些人所持的一種態度,就是自己不想搭理他,但又怕得罪他,就對他客客氣氣的,但是不能夠接近他。
所以,孔子“敬鬼神而遠之”,的本意並不是讓大家都遠離鬼神,而是要既敬重鬼神,但又不能迷信它。那孔子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孔子所處的時代,正是傳統的神權觀念時代,人們迷信鬼神是當時的主流社會狀態,人們幹什麼事,都要先佔卜向天上鬼神來尋找吉凶。
在這樣的社會狀態下,孔子能提出“敬鬼神而遠之”的主張,也是難能可貴。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在當時神權社會里是一個巨大進步。
孔子的目的是要克己復禮,但必須要通過執政者的力量才能實現,如果人們都只信奉鬼神,就難以實現自己的理想。因此,他提出不能完全迷信鬼神。但另一方面,統治階級要穩定政權,就要加強對民眾的統治,還要藉助鬼神的力量來實現,所以,還必須讓民眾相信鬼神。這樣一來,既要保存鬼神,又不能全信鬼神,於是孔子才提出了“敬鬼神而遠之”的觀點。
因此,孔子“敬鬼神而遠之”的觀點是為他實現周禮服務的,但客觀上對上天鬼神的存在提出了質疑和不信任。也為唯物主義和無神論思想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
這也反映了孔子本人對於“鬼神”的認識,由於科學發展水平的限制,當時有太多的人們不能解釋的事情出現,解釋不了,就歸為是鬼神所為。所以,孔子和大多數人一樣,對鬼神的存在一直是堅信不疑。但隨著社會進步,一些問題就會得到了解決。於是,對鬼神是否存在也是有所懷疑,所以,最好的態度是“敬而遠之”,既不完全肯定,也不全部否定。
孔子的治國的方略是“為政以德”,就是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他認為這是最好的方法,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必然和以皇權,神權為統治手段的當權者來說格格不入的。就算執政者想以仁政來實施也是難上加難,最終會以失敗收場。
今天,我們學習孔子的“敬鬼神而遠之”這句話,我認為也是有一定的意義的。
一是在社會實踐及改造自然中,我們會遇到種種坎坷和未知困難,這些還沒有被發現的自然規律都是我們認為的“鬼神”。對於這種大自然的“鬼神”,我們一定要懷著敬畏之心,不可抗拒,不可破壞,也可以懷著“敬而遠之”的態度去對待。
同時,在為人處世中,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和你志同道合的人與之相謀,但社會是複雜的,魚龍混雜,什麼樣的人都有,你還要打交道。雖然你內心很不樂意。你就完全可以採取孔子“敬鬼神而遠之”的態度去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