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和《中庸》,都是子思的作品。
兩部作品對於“和”字的定義完全相同。
不信,看看《兌》卦怎麼說。
一、和兌
《兌》卦的第一句爻辭,就是“和兌,吉。”
兌者,悅也。
和兌的和,就是和顏悅色的和。
和兌的兌,就是和顏悅色的悅。
心中要有喜悅,前提條件就是要心平氣“和”。
如何才能心平氣“和”?
就是要有孚。
“和”字在《周易》中只出現了兩次,另外一次出現在《中孚》。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
使得鶴鳥鳴叫起來的,就是孚。
使得其子應和起來的,也是孚。
有孚,才有“和”。
有和,才有悅。
所以作者在說完“和兌,吉”之後,緊接著又說了一句“孚兌,吉”。
由此可見,“孚”與“和”之間的密切聯繫。
巧的是,孚,就是誠,是子思獨家首創的至誠之道。
二、致中和
從《中孚》這個卦名中,我們還可以清晰看出《周易》的作者對於“孚”和“中”也是緊密聯繫的。
巧的是,子思在《中庸》裡面,明確地將“中”與“和”視為至誠之道(孚)的兩大支柱。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
喜怒哀樂,“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也就是說,“和兌”,就是來自內心的喜悅。
那麼,來自內心的喜怒哀樂,有什麼大不了的,它們的“和”居然會被子思認為是“天下之達道”呢?
答案在子思所作的《性自命出》裡面。
三、《性自命出》與子思
性命之學,是子思最早明確提出的。
《中庸》的開篇就說“天命之謂性”。
在子思的另外一篇名作《性自命出》裡面,更是明確提出:
性自命出,命從天降。
究竟什麼是“性”?就是那人人生而有之的喜怒哀樂。
凡人雖有性,心亡奠志,待物而後作,待悅而後行,待習而後奠。喜怒哀悲之氣,性也。及其見於外,則物取之也。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於情,情生於性。—《性自命出》
按照子思在《性自命出》裡面的說法,喜怒哀樂未發之時,就是“性”。
喜怒哀樂“待悅而後行”,就是“發而皆中節曰和”。
“待悅而後行”的“悅”,就是“和兌”的“兌”。
“發而皆中節”的“和”,就是“和兌”的“和”。
如果《周易》不是子思作的,怎麼解釋這些高度吻合的思想?
有人會說,那是因為子思認真地學習了《周易》,完全領悟了《周易》的精髓。
子思精通《周易》,這自然是毫無疑問的。
《大象》和《彖》等最重要的易傳都是出自他的手筆。
至於《周易》,我們只需知道它的文字完全是戰國時期的風格,答案已經非常明顯。
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