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中國經濟、文化比較發達的王朝,正所謂天下大治、八方來朝,當時的都城長安那絕對是宇宙的中心。
鑑於對唐王朝強大實力的敬畏,那時大唐附近的小國沒有不聽話的,逢年過節地都顛顛地進獻各自的特色物產,除了珠寶首飾、特產瓜果之外,還送來了許多象徵友誼的小動物,今天我們就來講講唐代作為被贈與者,都收到過哪些毛茸茸的小禮物。
《冊府元龜》、《新唐書》記載了大量關於進獻動物的描述,主要可分為獸類與禽類兩種:
獸類包括獅子、豹、象、犀牛、褥時鼠、活褥蛇、天鐵熊、天狗、馬、羚羊等;
禽類主要有鸚鵡、頻伽鳥、問日鳥、雕、鷹、鶻等。
雖然小鼬也很好奇天鐵熊、活褥蛇到底長什麼樣,但這些古老的名字可能是和它的主人一起滅絕了,全網都搜不到除詳細資訊。但關於獅子、豹子等動物的記載很多,據文獻記載它們主要來自西域的安國、康國、波斯、大食等地。獅子在那時候被叫做狻猊,自古以來就被當地人捕獵、馴養,最諷刺的是順便還被崇拜一下。
由於廣大的西域地區盛產獅子,而這些毛茸茸的傢伙偏偏在其他地方又很少見到,所以它們也就成了西域各國一種重要的貢品,唐代中西交通暢通,交流頻繁,西域各國進貢給唐王朝的獅子數量增多,獅子對於我們中原人來說也不再神祕。
雖然這種動物神祕危險又迷人,新鮮感總是會過去的,在擺脫了最初的好奇後,獅子的高消耗低效用和惡劣的性格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官府不再願意承受這種奢侈的虛榮。
武則天執政年間,大石國獻獅子,有位大臣就曾上疏說:
姐,快別收了,抓緊遣返了吧。
於是獅子開始慢慢地被大唐“退貨”,但是唐代人愛看馴獅表演又少不了獅子怎麼辦呢?朋友們,辦法總比困難多,你們還記得黃飛鴻之鐵雞鬥蜈蚣嗎?沒錯,老祖宗們發明了這個:
和獅子不同,獵豹作為貢品它的功能性要稍微好一些,主要是作為狩獵時的重要輔助而被進獻的。唐代人喜歡狩獵這是眾所周知的事,他們自詡“寧可三日不食,也不可一日不獵”,所以想象一下,當李世民掏出他的大白羽箭瞄準一隻獵物時,他身邊竄出兩隻花豹配合驅逐,那場面真是夠玄幻的。
西域各國送獅子,南海諸國送的是大象和犀牛,相比西域人來講,南海諸國比較懂事,送的犀牛和大象早在送到京師之前就已經被專人馴服了,據歷史文獻記載,這些進貢來的大象是這樣的:
好傢伙!這些傢伙能靠後腿站起來,倆手還會say hello!
唐代以前,舞犀、象僅僅是外邦朝貢時的一種附帶表演,是外邦奮力討好大唐,顯示皇朝的威嚴和四夷的歸順。後來這種表演太受歡迎了,所以唐玄宗時,舞犀、象被列為舞馬之後的又一個精彩節目,也是當時綜合性藝術表演系列的最後一場壓軸戲,根據《明皇雜錄》中記載:
明皇(唐玄宗)每賜脯御樓,引大象、犀牛入場,或拜或舞,動中音律。
雖然很多犀牛、大象是馴養好的成品,但這些進貢而來的動物仍然有許多尚未馴化,面對著眾多異域進獻而來的珍禽異獸,馴養對唐人來說則成了一個重要的問題。
唐朝設有專門機構對這些進獻的動物進行管理,比如大象的食料供應由典廄署負責,一頭大象要有兩人專門負責,每天供應藁[gǎo]六圍,稻、菽各三鬥,鹽一升。而且,因為擔心大象受不了長安的嚴寒,所以到了冬天還要用羊皮給大象縫製衣服。
可這些大傢伙畢竟來自熱帶,長安地區屬北方氣候,比較寒冷,對於這些來自熱帶地區的動物而言,與它們原來的生長環境有著很大的區別,即便穿上了羊皮襖子,大多數仍然“飲水臥戳苦蜷局,角骨凍傷鱗甲縮。”
此外,獅子、獵豹等屬於凶殘的食肉類動物,不僅嬌氣、而且驕縱。據記載武則天執政期間,成王搞來一隻老虎養在宮裡,結果它咬死了一個專門看護它的太監,武則天一看:
好你個孽畜,老孃派人管你吃喝,你居然吃老孃的人,餓死你個龜孫。
於是她下令關老虎禁閉,然後老虎就被餓死了。
根據這件事來推測,唐代人想靠自己馴養獅、豹應該也也非一件易事,而犀牛、大象雖然相對溫順,但鑑於唐代人對這些動物的相關知識太少,估計他們也是不得其法的。比如唐人認為象的膽應該是長在腿部的,而且是“春在前左,夏在前右”,他們還認為犀牛、獅子具有某些神祕的力量,和它們對視會帶來厄運。這種無知都增加了管理、馴養的難度。
既然甲方爸爸搞不定,那麼進貢的這些小國就只好“買一贈一”了,每次進貢猛獸的時候他們還會附贈一些馴獸師,以自己的人生來為家鄉的猛獸保駕護航、為中原的帝王舞蹈助興。
唐代是與域外國家和地區的交往頻繁、廣泛的一個時期。這些域外猛獸的傳入雖然豐富了唐人的物質財富、豐富了唐人的精神生活、拓寬了唐人的眼界,從而使唐代的文化創作題材更加廣泛,內容更加豐富。
但不可否認的是,類似的交流對動物來說是不公平的,人家在溫暖的草原上當著快樂的野生動物,就因為老家有些異族的兩腳獸要討好鄰居而導致自己被抓,還得搬去寒冷的異鄉被鞭打、被虐待,這實在太不人道了。因此為了這些可愛的動物們,小鼬在最後呼籲大家尊重生命,愛護動物,要和地球上的老鄉們和睦相處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