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七月半,鬼門開。

這一天,民間管它叫“七月半”,佛教稱之為“盂蘭盆節”,道教稱“中元節”。但是,無論是那種說法,這個日子的由來,都是人們對早已逝去之人的寄託與哀思。

他們盼望著,在閻王爺打開鬼門的這一天,那些思念的人們會從陰路上返回,享受家人的祭祀,也為努力生活的家人們帶來福澤與庇護。

放河燈,也是中元節的習俗,指引迷路的魂靈歸家

即使是封建社會里的皇帝,也會在這一天舉行祭祀。

只不過,皇帝的魂靈要走的路,是一條仿了宮殿門前的大道而修築的“神道”,守在兩篇的侍衛,也化為青石雕刻而成的石像生,拱衛千古。

它們凝聚著一個時代的藝術和思想,靜靜守候在時間的長河裡,等待著被發現、被觀望。

在最早最早的時候,人們還無法理解死亡。它就像是一個無法避免的陰影,不知何時,就會降臨在自己或者家人頭上。

殷墟亞長墓腰坑內的殉狗。狗,從某種意味上代表著家宅安寧,隨葬狗或許可祐得陰宅安寧。圖源:探索發現欄目

或許是出於恐懼,也或許是不甘心生命的逝去,人們開始編織一幅有關死亡的圖畫,並相信著,特殊的葬俗可以使人復活。

或者,至少可以為已經去往另一個世界的人帶來更好的生活。

而逝去的人,也會保佑仍然活著的子孫後代,為他們帶來好運。

秦始皇陵的兵馬俑,或許也是秦始皇對自己將前往另一個世界做下的準備 圖源:攝圖網

自戰國時期開始,日益提高的生活水準和統治階級的出現,使得人們不再滿足於簡單的埋葬。隨著墳丘被普及,一些隨之而來的地面建築也被傳承下來。

直到東漢時期,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宗法制度,使得“祖靈崇拜”更加為人們所重視。人們開始特別重視喪葬規模和祭祀先祖的儀式,對於祭祀與建築的要求也開始逐漸規範化。

自東漢始,帝王的陵園為便於群臣朝拜,自然就要在陵前開築一條如同宮殿門前大道的神道。這條寬敞的大道,被設在陵墓的正前方,沿循此路往上,便可抵達陵墓。

明孝陵神道 圖源:攝圖網

即使仿作宮殿前群臣朝拜之路,那神道兩側,也少不了侍從和守衛。於是,當時的人們便想到,以石料雕刻成各種“生”的形象,以替代真實的人,“像生”一名,便是這樣得來。

02.殘存記憶

在中國歷史上,南朝與其被連稱的北朝往往被視為過渡期。它的兩邊,是兩漢與隋唐這兩個光輝燦爛的時代。

《妖貓傳》片段,亦是後人對隋唐盛世的想象

過於燦爛的前後時代,常常讓我們忘記這個存在感不高的時代。而戰亂無數的時代背景和悠久漫長的歷史沖刷,又讓我們在想起它時,困惑於殘缺的史料和無處尋覓的史蹟。

好在,還有石像生。這些守衛著帝王陵墓的青石,同樣守衛了一整個時代。

藏在田野林間的齊景帝修安陵石刻 圖源:筱溪聽泉

如今,這些石刻,大多殘留在現在的江蘇南京和丹陽附近。

丹陽是南朝齊、梁兩代帝王的故里,齊梁帝王生前在南京做皇帝,死後大多舊葬丹陽的蕭梁河兩岸。

從陵口至水經山南北長約16公里,位於這些帝王陵墓神道石刻群被統稱為“丹陽南朝石刻”。

文物界曾流傳“不到丹陽來考察齊梁陵墓石刻,就悟不出南朝陵墓石刻的魅力。”

它們有的獨角,有的雙角;長鬚垂胸,四肢前後交錯;體表雕飾繁縟華麗,體態健勁靈動,韻律感十足。

它們大多散落在丹陽蕭梁河兩岸,已有1500多年曆史。在1988年便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梁文帝蕭順之建陵石刻 圖源:青簡

南京棲霞區,因符合南朝帝王貴胄的風水,故成為南京六朝遺蹟最密集和數量最多的地方之一,包括梁宗室5位親王蕭宏、蕭恢、蕭憺、蕭融、蕭景之墓刻。

其中以蕭宏墓石刻、蕭融墓石刻、蕭景墓石刻的辟邪造型最為生動,最具代表性,威武雄壯,豐滿流暢,氣勢非凡。

曾經南京市徽形象 · 蕭景墓石刻 圖源:金晚

南朝陵墓石刻,造型優美生動,刻工精細逼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集中代表了南朝雕刻藝術的突出成就,是中國帝王陵墓石刻中最為傑出的代表,也是中國古代石刻藝術的珍品。

03.無聲輓歌

無法否認的是,石像生的出現,本身就是階級的產物。

為此,石像生本身的組成,一直嚴格遵守著封建等級制度。這主要反映在其高低大小、數量和品種上的差別。

鞏義永熙陵的石像生

正如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所說:“秦漢以來帝王陵前有石麒麟、石辟邪、石象、石馬之屬,人臣墓則有石羊、石虎、石人、石柱之屬,皆所以表飾墳壠如生前之儀衛耳。”

也正是因此,我們所能看見的南朝石刻,大多都是以石獸為主。

莊陵 石刻 翅膀清晰可見 圖源:筱溪聽泉

其中,帝陵前的石獸看起來普遍比較輕盈靈動,頭頂基本有一隻或兩隻角,長鬚垂胸,四肢也前後交錯,韻律感十足,而體表雕飾也比較繁褥華麗。

頭生雙角 圖源:金晚

王侯墓前的石獸,看起來更像獅子一點。它們的頭頂基本沒有角,鬃毛下披,長舌多外垂至胸際,舌尖微卷,體態雄渾肥碩,氣勢威猛。

一般來說,我們大多將這些石獸中的獨角石獸稱為麒麟,雙角石獸稱為天祿,而無角石獸則被稱為辟邪。不過,也有學者認為,獨角石獸才是“天祿”,兩角石獸是“辟邪”,並將它們總稱為“桃拔”。

六朝如夢,一個值得玩味的詞。

短短三百年間,從孫吳、東晉到宋齊梁陳,六個朝代在這裡興起又衰落。權力的鬥爭間,留給百姓的,只有漫長而不見盡頭的動亂與爭鬥。

戰亂、逃亡、佛道……催生出獨屬於那個時代的哲學。當生命不再值得珍惜的時候,對個性的解放、對超脫與來生的追求,便會成為時代的主流。

繪畫、茶道、雕刻……超然自得的“魏晉風度”,使得漢代原本古樸質拙的藝術形式凝滯於此,超脫出一種截然不同的輕盈與靈動。

六朝石刻裡標誌性的石雕

南朝陵墓的石雕,在中國雕刻藝術史上佔有光輝的一頁。其造型設計和雕刻手法,無不在時代的傳承中逐步精湛,原本的半線刻發展成為更加立體的浮雕,神態也與石獸身體的表現融為一爐。

而原本簡練的裝飾紋樣,也過渡到了更加繁複華麗的階段,張揚欲飛的翅膀與流線般的鬚髮,使得死亡這樣沉重的議題,都顯得如此的豪邁。

此時,神道石刻的實用性似乎已經被人們單純的嚮往所取代,每一隻獸都作勢欲飛,他們不像是鎮墓,而像是一種精神層面的象徵。

05.結 語

可能是因為人活一世,總是留下太多的不捨,相比起朦朧不知緣起的生,人們總是對死亡有著更加瑰麗與模糊的想象。

而為了逃避生前的戰亂、維護昔日榮耀的儀式,他們便在墓道前擺放用石頭雕刻好的石獸與人像。

圖源:筱溪聽泉

而如今歲月沉澱,戰亂與榮耀都隨著時間而逝去,直至最後,昔日的陵墓在後人的無知下消失在歷史之中 ,只留下墓前無言的石像生,看過這近千年的夕陽了。

參考文獻:

[1]邵磊.近百年來南朝陵墓神道石刻研究綜述[J].長江文化論叢,2006(00):61-89.

[2]楊曉春.南朝陵墓神道石刻淵源研究[J].考古,2006(08):74-82.

[3]衛琪.簡論神道石刻的藝術特色[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3):67-69.

[4]筱溪聽泉.《絕版!遇見最美的南朝石刻!》

-END-

6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梅緣何處惹塵埃?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