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詩人李賀一生從未到過邊疆大漠,卻寫出堪比“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佳作。
李賀憑藉著自身豐富的想象力與詩才,被後人譽為“詩鬼”,世間更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
《舊唐書》中有言:“(賀)手筆敏捷,尤長於歌篇。其文思體勢,如崇巖峭壁,萬仞崛起,當時文士從而效之,然無能彷彿者。”
李賀的詩想象新穎奇特,傳承創新了漢代以來的樂府詩體,常寫出匪夷所思的奇句。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李賀之才,萬里無一,若長久下去,他的聲名堪比李白、杜甫,然而天妒英才,他的生命在27歲時,戛然而止。
1.年少成名動京師
公元790年,李賀出生於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陽縣),取字長吉。
李賀自幼家境貧寒,體弱消瘦,但他卻不以為意。
他常常騎著小毛驢,帶著小書囊,四處遊走,尋找寫詩的靈感。
一旦想到好的字句他就趕緊記錄下來,放入書囊,待到回家再慢慢推敲潤色,經常琢磨到深夜才睡去。
李賀的母親看到兒子這麼勤奮,既欣慰又心疼。
不止一次對李賀說:“我兒這是要把心嘔出來才罷休啊。”而這便是成語“嘔心瀝血”的由來。李賀的努力,由此可見一斑。
《唐摭言》記載,李賀七歲便能作詩辭,15、16歲時,他的樂府詩甚至能與先輩李益齊名。
而遠在京城的韓愈聽說了李賀的才名,便決定與門生皇甫湜去李賀家中拜訪。
到了李賀家中後,韓愈準備考考他,讓他就眼前的景物即興賦詩一首。
李賀不慌不忙,向二位大人行禮過後,揮筆寫下了這首流傳至今的《高軒過》:
“華裾織翠青如蔥,金環壓轡搖玲瓏。馬蹄隱耳聲隆隆,入門下馬氣如虹。”
韓愈和皇甫湜看後直呼天才,因受到當時大文豪的誇讚與推崇,李賀風頭一時無倆,更加聲名遠播。
807年,李賀進京趕考,這年他17歲。
在考試前,按照唐朝的習俗,他寫詩拜謁韓愈,以期得到賞識與重視。
韓愈那時剛被朝廷任命為河南府試的主考官,在看到名篇《雁門太守行》: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陵開”後,感嘆李賀才情可敵白居易。
李賀的前17年,雖日子清貧,但卻過得鮮活有盼頭。
他不僅有天賦,還肯下苦功夫,這讓他的實力遠遠超過許多同齡人,當時的他胸懷大志,十分篤定自己將會有一個光明前程。
然而,世間恩怨皆無常,李賀怎麼也想不到,他之後的命運會如此坎坷。
2.入仕無門空飲恨
俗話說:“度大能至千里,量小寸步難行。”
李賀雖還未步入官場,卻因為自己的傲慢,得罪了元稹。
據傳元稹以前曾拜訪過李賀,因李賀的詩名在外,元稹十分仰慕他的才華,想要與他一起探討一番。
於是在拜貼上寫著:“明經元稹”。但李賀卻沒有見他,還叫書童傳話說:“明經擢第,何事來見李賀?”
在唐朝,進士是通過努力考上的,而明經則是多年未曾考上進士破格錄取的,因此李賀此言,明晃晃地有看不上元稹的意味。
元稹感覺受到了侮辱,因此當他發現了進士報考名單上有李賀的名字後,便向憲宗皇帝上奏:“李賀的父親名叫李晉肅,而晉肅與進士諧音,如果李賀參加進士考試,就是犯了父親的名諱,為避父親名諱,李賀不應參加考試。”
此話一出,震驚朝野。
按照李賀此前表現出來的成績,他本可以順利參加進士考試,考取功名,但因為元稹的報復,他永遠失去了進士考試的資格。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高於岸,流必湍之”。
為了打擊李賀,讓自己科考能多一線機會,與李賀一同參加考試的舉人紛紛響應元稹。
憲宗聽後,覺得“避諱”一說有道理,於是取消了李賀的考試資格。
即使韓愈力挺李賀,寫下《諱辯》反駁這一言論。提出:“父名‘晉肅’,子便不得舉‘進士’,若父名‘仁’,子還不得為‘人’乎?”的質疑,結果也無法改變。
李賀科考之路被徹底堵死,他寫下 “長安有男兒,二十心已朽”的詩句後,便黯然神傷地離開了京城。
此後,李賀的詩詞,多以抒發感嘆生不逢時,命運不濟為主題。
從滿懷希望到夢想破碎,其中的煩悶與打擊,非箇中人無法感同身受。
3.二十七載若驚鴻
李賀的一生十分悲慘,韓愈可能是照進他灰暗生命中唯一的一束光。
李賀離京後,韓愈一直記得他,經韓愈的極力舉薦,李賀出任朝廷的太常寺奉禮郎。雖是入仕了,但卻升遷無望,只得磋磨度日。
奉禮郎這個工作對於李賀來說,是一種折磨,與他的遠大抱負大相庭徑,終於在做了三年的奉禮郎後,23歲的李賀稱病辭官,離開了太常寺。
814年,眼見仕途無望,李賀想投筆從戎。
他寫下《南園十三首》:“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將一腔報國熱忱表達的淋漓盡致。
中唐時期,藩鎮割據已經成為社會毒瘤,在韓愈侄女婿張徹的舉薦下,他在昭義軍節度使郗士美的軍隊做了幕僚,替軍隊幫公辦文。
本以為此次投軍可以有一番作為,但昭義軍不過是一支牽制北地藩鎮的力量,兵卒不過兩萬,根本不是藩鎮的對手。
世事無常,朝廷對昭義軍的態度忽冷忽熱,搖擺不定,讓郗士美的軍隊倍受冷落與排擠。
最終,昭義軍因討伐無功,將帥請辭,軍隊解散,李賀失去了最後一次翻身的機會。
因鬱郁不得志,加上本身體弱,不久撒手人寰,這一年李賀年僅27歲。
這短短的二十七年,李賀走得極其辛苦,處處彰顯著此路不通,但他的詩作卻翩若驚鴻,驚豔了中唐,在浩如繁星的唐代詩壇裡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4.獨留詩情向後人
《道德經》中說:“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意思是不離失本分的人就能長久不衰,身雖死而道仍存在的,才算是真正的長壽。”
李賀雖已故去,但是他的很多詩詞被後人引用到自己的詩詞中:“天若有情天亦老”,“雄雞一聲天下白”,“少年心事當拏雲”等等。
“天若有情天亦老”,這句更被稱為千古絕句,唐朝時期一直無人能對得上,直到200多年後的大宋時期,才有人接出來下聯“月如無恨月長圓”。
生活幾多坎坷幾多磨,四處碰壁的李賀,即使心下再多不甘,他依然挺直瘦弱的身軀,勇敢地去尋找出路。
生如夏花,玻璃雖碎,但卻美麗過。向逼仄的命途說不,或許就是李賀為自己的生命交出的最好的答卷。
世間再無李賀人,卻一直流傳著李賀名,他的詩詞與故事,仍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