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寫在前面:

折花逢驛使,寄予隴頭人。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南北朝 陸凱《贈范曄詩》

彼時,南方的陸凱將一枝梅花托付給驛使,不久之後,北方的范曄就將收到一個燦爛的春天。

只為梅花傲雪凌霜的高尚情操,所以君子之交折梅相贈,這是多麼的純潔和美好,可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願意收到這樣的一枝梅花。

就如彼時身在蜀州的杜甫,他不僅不希望收到好友的梅花,甚至還對自己江邊寓所的梅花心懷怨恨。

其實,真正讓他心生煩惱的並不是報春的梅花,而是其憂時傷懷的紛亂心緒,就比如他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一樣。

江邊一樹垂垂髮,朝夕催人自白頭。”,盼花開,願時局安穩歲月靜好,怕花開,憂年華空長一事無成,所以,他的愁緒滿懷寄託了太多的人生情懷。

東閣官梅動詩興,還如何遜在揚州。

此時對雪遙相憶,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來傷歲暮,若為看去亂鄉愁。

江邊一樹垂垂髮,朝夕催人自白頭。 ——唐 杜甫《和裴迪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相憶見寄》

簡譯:

歲末春初,您在蜀州東亭送客時偶見官梅初綻,不由得觸動詩興,就像當年何遜在揚州詠梅一般。

此時,面對雪景都會遙遙相憶,何況又趕上送別客人,寒梅迎春綻放的時節,自然會想起故人。

幸好您沒有折梅相贈,否則又會勾起我的歲末傷情,看到折梅,怎能抑制那紛亂的鄉愁和無邊的思緒。

我這裡的江邊,也有一樹梅花漸漸地吐蕊綻放了,朝朝暮暮,它們催得我白髮絲絲,兩鬢斑白。

賞析:

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秋,大唐的東西兩京均遭史思明叛軍威脅,詩人裴迪為避亂而入蜀。

彼時王維之弟王縉任職蜀州刺史,因與王維的深厚情誼,裴迪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王縉的幕客。

次年(公元759年)歲末的某日,裴迪在西蜀崇州的東亭陪王縉送客,雖積雪猶寒,但驛亭外的梅花已經蓓蕾初綻,凌寒怒放的花朵傳遞著春天的消息。

此情此景,不由得令裴迪詩興大發,他想起剛到成都寓居在浣花溪寺的好友杜甫,於是乘興寫下《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一詩以寄,表達懷念之情。

彼時的杜甫為躲避安史之亂入蜀,也是一路漂泊輾轉艱辛歷盡,患難見真情,接到裴迪的書信,自然非常感動,即刻寫下這首和詩作答。

這是一首詠物抒情的七律,前兩聯贊友誼,後兩聯抒情懷,整首詩構思的重點在於抒情,而不是詠物,物中見情,獨具匠心,被譽為詠梅詩的精品之作。

詩的首聯讚頌裴迪的才華,首句“東閣官梅動詩興”交代梅花所處的地理位置,次句“還如何遜在揚州”贊裴迪詩高雅如何遜,“東閣”即東亭,故址在今四川省崇慶縣東,“官梅”就是官府在驛站旁所植之梅。

何遜是南朝梁代著名文學家,其詩善於寫景,工於煉字,因其身世的原因,多“苦辛”之詞,杜甫極喜其詩,且大為讚賞。

應知早飄落,故逐上春來。”,據《初學記》所載,何遜在揚州為刺史時,曾作《詠早梅》一詩,借物喻人,抒發自己矢志不渝的高尚情操和遠大的志向。

“此時對雪遙相憶,送客逢春可自由?”,頷聯承上聯“動詩興”三字,極寫裴迪與自己之間的深厚情誼。

同是天涯淪落人。亂世之中,才見故友情深,因為彼此牽掛和惦念,裴迪才會在送客時睹物思人,想起一路艱辛跋涉入蜀的杜甫。

寒雪是嚴冬,梅花是春天,我們無緣賞讀裴迪原詩,但一定能感知裴迪見花開而心生的歡喜,和因不能折梅相送好友的惋惜。

幸不折來傷歲暮,若為看去亂鄉愁。”,頸聯即是對好友不能折梅相贈的安慰,也是抒發自己老大無成報國無門的感慨。

入蜀前,杜甫經歷了極為坎坷的入仕經歷,還險些入獄,本以為憑一腔熱血就可以躊躇滿志地實現自己的報國之志,豈料世途險惡,官場多變,空有滿腹經綸,卻沒有施展的舞臺。

江邊一樹垂垂髮,朝夕催人自白頭。”,尾聯承上聯,交代自己惱恨梅花的原因,時不我待,年華易逝,年年花相似,歲歲人不同,“垂垂”是漸漸之意,“朝夕”是早晚、時時之意。

滿腹愁腸,只為憂時傷懷,又幹梅花什麼事呢,可見,不論是東亭之花,還是江邊之梅,都是無辜受冤的,只為詩人無處安放的人生失意,和無法排遣的思鄉、懷友之情。

寫在後面

關於對詩歌的執著和熱愛,李白曾這樣贊杜甫:“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而杜甫對裴迪也不吝誇讚:“知君苦思緣詩瘦,大向交遊萬事慵。”

所以,儘管杜甫和裴迪的友情始於王維,但因為他們都對詩歌有著同樣的酷愛和痴情,且又都是懷才不遇之人,所以二人格外相惜。

接讀好友贈詩,杜甫感慨萬千,遂寫下了他七律中最別具一格的小詩,明朝才子王世貞盛讚其為“古今詠梅第一”,清朝名士黃生評此詩曰:“直而實曲,樸而實秀。

裴迪不會料到,自己偶然興之所至寄給好友的一首懷念之作(而且還未留存於世),竟然令其成就了一篇經久流傳的詠梅佳作,成為詠梅詩的上品,還留下了一段詩壇佳話和美好的友情……

9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細談律詩的對仗,什麼才算工對?以例子迴應某些網友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