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紀念館看到毛岸英烈士留下的手跡,讓人感慨萬千,他用行書寫下“經常地學習,用心地學習,聯繫實際地學習,創造地學習,虛心地學習”這27個字,將其對學習的態度表達得極為充分。
毛岸英堪稱那一代有理想、有抱負、有文化的知識青年,這從他關於學習的這27個字就可以看出端倪。只可惜天不假年,一代精英就此隕落。
這27個字,重複的字不少,但在毛岸英的筆下既體現了變化的一面,又體現了和諧統一的一面。這應該是在書法藝術性上主觀製造的變化。在字的結體方面,比較一致地向右上高聳,字體修長挺拔,有積極昂揚的姿態。
用筆上下筆果斷、幹練,絕對不拖泥帶水;用墨濃淡相宜,虛實變化全憑自然。毫無疑問,毛岸英在書法上是下過功夫的。
在那個年代,從西方傳進來的硬筆已經比較普及了,但作為傳統的毛筆,仍被很多文化人看重。他們或許也沒想成為書法家,但根植於血脈的文化基因改變不了,毛筆字一定是要過關的。
毛岸英的書跡留下來的少之又少。但在這些罕見的書跡中,我們不難發現其書法與毛主席的書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關聯的。毛主席是近現代少有的全才,在書法上的造詣極高,可謂是開創了全新的浪漫主義書風。
如果我們將毛岸英的書跡與毛主席的題詞作以對比,就會很明顯地看到兩者在用筆、結字上是一脈相承的。
比如字勢都是在傾側中造險,字的體態都是以修長為主;在起筆上多用方筆,轉折的角度、線條的粗細變化都很相似。
最主要的是,兩人的書法在氣質上的吻合——昂揚奔放、跌宕豪邁,有著強烈的動感。
書法的學習,關鍵在於抓住所學碑帖的精神氣質。就像我們臨帖一樣,為什麼有的人臨得像,有的人總也臨不像,根源就在於是否真的理解字帖的內蘊。
毛岸英的書法,不一定專門學習過毛主席的字體,這種在氣質上的相似,可能更多的來自於性情、胸懷、品格的相,抑或是一種文化基因的賡續傳承。
這種血脈上的關聯,得自於天生,是後天學也學不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