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北宋時期的東坡居士曾有言“人之壽夭在元氣,國之長短在風俗。”一個人的壽命長短在於自身的精氣神,而國運的長短則在乎社會風俗。中國作為古老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華夏文明的火種從五千年前的黃河流域起始,如今已經成燎原之勢生生不息。

在這千年的滄海桑田中,我們的老祖宗根據生活經驗,總結出了許多頗具智慧的民間俗語,這些話看似簡單淺顯,但卻用短短几個字告訴了人們生活的道理,起到了勸誡的作用。現如今有這樣一句話在民間廣為流傳,那就是“男不戴金,女不戴銀”,為何會有這樣的講究呢?其中另有老祖宗的智慧。

男不戴金,財不外露

在千年前的古代,中國仍然是農業國家,那時候黃金雖有價值但卻多用來做器具,但隨著商業交易的發達,黃金在西漢和唐朝時期開始盛行,在戰亂時期黃金更是十分珍貴,“一人藏之,百人難尋”。

在這社會上“物以稀為貴”,黃金的產量稀少,加之提煉過後呈現太陽一般的光澤,受到了眾多達官貴人的喜愛,乃是身份和地位的一種象徵。在漢朝時期,漢武帝就曾鑄“金餅”來賞賜有功的大臣。而對於平民百姓來說,這黃金主要的消費方式就是將其製成各種首飾,在中國出土的許多古墓中,就有非常多精美的人類早期金飾品。

這樣既美觀又能顯身份的金子為何不適合男人佩戴呢?其實主要有兩點原因。首先在古時候社會動盪不安,隨意地佩戴貴重的金飾出門,萬一遇到劫匪歹徒,這謀財事小,若是奪命取財那將有性命之憂,所以還是要以留有戒備,畢竟“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其次古人常說“財不外露”,這真正的智者懂得“不顯山,不露水”,太過於張揚炫耀,那就會導致“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結局。當一個人的財力過於出眾,那將會成為他人的眼中釘,肉中刺,長久下去,樹敵太多,這家業自然也會衰敗。

說道古代炫富界的鼻祖,那要當屬西晉時期的富二代石崇。其父親是當朝的開國元勳,在依靠家中背景為官之後,石崇受賄打劫,積累了不少家產,在富可敵國之後,更是和皇帝的舅舅鬥富。但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後來石崇的貴人倒臺被殺,他也難逃此劫,最終不為他人所容,一家老小全部受牽連遇害。

女不戴銀,禮教束縛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古往今來有不少絕代佳人的事蹟,不同於現在層出不窮的護膚美妝,在古代女人大多略施粉黛,主要依靠外在的首飾來彰顯自身的雍容華貴。但是這穿金戴銀的講究與封建王朝的更迭有著密切的關係。

在盛世大唐,思想文化的開放在封建歷史上無出其右,女性可以為官,勇敢地追求自己所愛,當然在穿衣打扮上也更加奔放,在《舊唐書·典服志》中曾記載到“上自宮掖,下至匹庶,遞相仿效,貴賤無別”,那時候的女性自由佩戴飾品,不受拘束,而這透亮的銀飾也自然大受歡迎。

但是在明清“存天理,滅人慾”的封建禮教約束中,女子們更注重“三從四德”,成婚之後常常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若是誰戴著精美的銀飾在街上閒逛,那將會招致流言蜚語,是不守婦德的一種表現。

其次這“銀”的讀音同“淫”,古人認為“萬惡淫為首”。在封建社會中不檢點,不注重名節的女子不為夫家所容,輕則被丈夫休妻,重則要在官府接受刑罰,所以出於這樣的忌諱,女子也大多不會佩戴銀飾。

小結

這“男不戴金,女不戴銀”的講究與古人所處的社會環境有很大的關聯,男子戴金容易遭人搶奪,太過炫耀對自身不利;而在思想束縛嚴重的朝代,女子為了婦德只能避免佩戴銀飾。所以老祖宗所流傳的俗語並非空穴來風,也是確有其理的。

但是隨著社會的變遷,人們的思想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配飾主要以自己的喜好為主,所以這金銀配飾的講究也就不再適用了。

4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劍來:斬龍人給陳大爺整了個送命題,但送的卻是他自己的命,笑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