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在古今詩壇上,有很多自帶能治癒人心的作品,讀了之後總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燕歸來的感覺,或如春風拂面,甘露潤心,或似Sunny暖身,胸襟灑落。這些作品不會給我們明講一些哲理概念,而這些哲理自然地被包蘊在以詩人的親身經歷和感受寫出的作品當中。

  前人說過,當一首詩不涉理路、不落言筌時,這首詩則可以稱之為上乘之作。但白馬君是這麼琢磨這句話的: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一首詩未必是上乘之作,而上乘詩作必然做到了古人所講的這兩點。

  治癒人心的詩文作品也是自然而然的避免這兩點。這些作品之所以能贏得人們的喜愛關鍵就在於詩意的繽紛融合了人們自身的境遇,而又在不知覺中對人們產生了一種積極向上的鼓舞力量,讓人既有共情之心,又能從中受教受益。今天我們來讀餘秀華的一首《足夠》。

   《足夠》

        餘秀華 / 詩

要一個黃昏,滿是風。和正在落下的夕陽

如果麥子剛好熟了,炊煙恰恰升起

那隻白鳥貼著水面飛過,棲息於一棵蘆葦

而蘆葦正好準備了一首曲子

從一棵樹裡出來,我們必將回到一棵樹

一路遙長,我們收拾了雨水,果木,以及它們內心

的火焰

而遠方的船正在靠岸

我一下子就點燃了爐火,柴禾瀰漫清香

遠方的鐘聲隱約傳來

那些溫暖過我的手勢正一一向我靠攏

彷彿蓮花回到枝頭

如此

足夠我愛這已破碎,泥濘的人間

 

 一看餘秀華這首詩的題目,我們就會想到人性裡相背的兩點:貪得無厭和知足常樂。讀她的詩,我們可以體會到作為詩人的她在性格上的多面性。

  餘秀華曾經寫過反映她傲世獨立的詩句:“而人間,不過一場盛大的孤獨 / 這孤獨,有時候也馱出一朵梅花”;有反映她內心乾淨溫柔的詩句:“茶葉輪換著喝:菊花,茉莉,玫瑰,檸檬 / 這些美好的事物彷彿把我往春天的路上帶 / 所以我一次次是按住內心的雪 / 它們過於潔白過於接近春天”;有反映她心思矛盾重重的詩句:“我有月光,我從來不明亮。我有桃花 / 從來不打開 / 我有一輩子浩蕩的春風,卻讓它吹不到我”……如此種種,諸般詩意,凸顯了一位從這人間煙火中燻燎出的女人形象。

  這形象還包含了執拗不訓,口齒不清卻也算伶牙俐齒,等等。我們似乎很少看到餘秀華隱忍的一面,可她有幾行詩說明她也有隱忍的地方:“他揪著我的頭髮,把我往牆上磕的時候 / 小巫不停地搖著尾巴 / 對於一個不怕疼的人,他無能為力”。這真不是一般的忍耐所透露出的那種巴巴地活著的渴望。而今天我們讀的餘秀華的這首小詩《足夠》則讓我們將看到她的另一面形象和詩意。

  這首詩有四節。前三節的每一節有四行,全詩的最後兩行為第四節。

  第一節通過白描手法構勒出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黃昏。要一個黃昏不是很簡單的嗎?我們每天都會度過一個黃昏,但幾乎都在匆匆忙忙中或不知不覺裡讓它溜走了。對於詩人餘秀華來說,這黃昏是她十分敏感且充滿靈感與幻思的時間點,她喜歡寫也特別擅長寫它,比如她現有的作品《後院的黃昏》、《我喜歡這黃昏》、《一隻烏鴉飛過中年的黃昏》、《在一個小旅館的黃昏裡》、《黃昏》、《短暫的黃昏》、《後山黃昏》、《雪下到黃昏就停》、《這樣的黃昏》……

  有風,有夕陽,有金黃的麥浪,有裊裊炊煙,有水面上白鳥和青翠的葦子,和一支與葦子有關的曲子……這是詩人嚮往的美好詩意,既如夢如幻,亦真真切切,是人間的一刻。所謂的詩,就是詩人用文字記錄下來的,以其感官所捕捉到的精彩美好的瞬間和片段。詩歌不比其它文學體裁,詩歌是最注重提煉感官感受的文字藝術,不論是煉字、煉句、煉意、煉境。

  古人受限於詩的格律,多在選字擇詞上要求精當。現代詩也有這個要求,由於不再拘於格律,選字用詞上就寬泛得多,但在提煉詩意上就需要下一番苦功。詩意的提煉與剪裁是衡量一位現代詩人能否成功寫出一首好詩的前提和決定性技能。做得好,即可以說詩人已得現代詩的神髓。顯然,從第一節詩中我們可以看出餘秀華是相當嫻熟的。

  第一節詩所選的這些意象具有古典詩歌的常見意象,可以說詩人繼承了“蒹葭蒼蒼”式的古典美。這種美在這一節裡含有感傷之意。詩人在繼承古典之美的同時又採用了現代詩歌的象徵手法。成熟的麥子和炊煙作為對故鄉的印象來象徵著家園,白鳥象徵著遊子,而蘆葦準備的那支曲子就是相思曲或思鄉曲。所謂“苦竹林邊蘆葦叢,停舟一望思無窮”。而這些意象,也是我們人類所留戀的美好事物。同時,這些意象帶著溫度足夠治癒一個在異鄉想家的人。

  這樣我們就比較容易理解接下來的幾節了。

  詩人在第一節裡重在以鋪陳意象來傳達那思鄉愁緒,在感傷之美里完成對剎那間詩意的永恆定格。詩的第二節則在定格於人生的漫長路途和成長的意緒、思考。它以第一節裡的意象白鳥為脈絡,從淡淡的鄉愁之戀轉到對人生何去何從的思考。

  從一棵樹裡出來,我們必將回到一棵樹。這棵樹就是我們的家園。生於此,長於此,從此處去,又歸於此。可以說這是我們的精神寄託的居處。一個無處寄宿的靈魂註定是四處流浪的,而有了可以投宿靈魂的那一棵樹就不一樣了。這是落葉歸根的情懷所致。

  漫長的歸途,以及沿途的雨水、果木,遠方的船,這些渡人的物象都自帶熾烈的火焰。收拾了它們內心的火焰,汲取了它們的能量,懷著悲憫、希翼,詩人亦將完成自渡。由此,我們便可以明白第三節的詩意了。

  詩人心懷熾焰,自然能一下子就點燃了爐火。這裡的爐火象徵著平凡的生活。人間的生活是什麼?柴米油鹽醬醋茶。而柴火正是開門七件事之首。這是古老的傳統生活。有仁懷,有激情,人自然會過得活色生香。“柴禾瀰漫著清香”,意即如此。

  如果一顆心自帶溫度,那它自然能感知這人間的溫度,能感知歲月的鐘聲隱隱響起。什麼樣的手勢讓人感覺到溫暖呢?是向自己用兩手比劃成的愛心?是鼓勵自己而對自己豎起來的大拇指,還是自己茫然無助時為拉自己一把而伸來的手?不止這些。這些無聲的手勢是如此的貼心,何嘗不是一個人內心的火焰?這正是一個人悲憫之心對塵世的人綻放的蓮花。有歲月鐘聲的莊嚴,有心之蓮花的純淨與悲憫,這些加持已經足以讓一個人把自己的愛釋放到充滿泥濘的破碎人間裡去。

  如此,我們何傷之有,何以慨嘆?心靈的治癒在讀這首詩的過程中,是一種完美自愈的過程,讓我們感受到人間值得。

  餘秀華的這首《足夠》全篇借鑑了象徵主義詩歌的手法,夾以古典詩歌的意象,抒情含而不露,體現出詩歌貴在含蓄而意在言外的特點。真是一首很不錯的作品。

7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遙看疑慮是梅花雪,近前不似梨花月——玉簪花,一庭寒玉對曉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