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發展歷史中,形成了淵源廣博並獨具一格的中華文化。這些傳統文化元素滲透於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著人們的精神世界和行為方式。其核心成分不外是儒家、道家、佛家(經、史、典籍)等的哲學思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除了記載在文化典籍中之外,往往滲透到文學、歷史、政治、書法、繪畫、建築、戲曲、瓷器、飲食、節慶、武術、傳統手工藝等中…..。曾經,民間也不乏文化傳人,如國學大師、知名學者、世外隱者等。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常見的傳統宋代瓷器製造工藝:
宋瓷,即宋代的瓷器,宋代是傳統制瓷工藝發展史上一個非常繁榮昌盛的時期。現時已發現的古代陶瓷遺址分佈於全國170個縣。其中有宋代窯址的就有130個縣,佔總數的75%。陶瓷史家通常將宋代陶瓷窯大致概括為6個瓷窯系,它們分別是:北方地區的定窯系、耀州窯系、鈞窯系和磁州窯系;南方地區的龍泉青瓷系和景德鎮的青白瓷系。
一、汝瓷,原產於河南省平頂山市。汝窯創燒於北宋時期,以燒製青瓷聞名。北宋後期,汝窯被皇室壟斷,專為宮廷燒造瓷器,即“汝官瓷”,簡稱汝瓷。汝窯的天青釉瓷,釉中含有瑪瑙,色澤青翠華滋,釉汁肥潤瑩亮,有如堆脂,視如碧玉,扣聲如馨,質感甚佳,有“似玉非玉而勝似玉”之說,色澤素雅自然,有“雨過天青雲破處”之譽,位居宋代“五大名瓷”之首。
青瓷:指的是高溫顏色品種之一,其坯料和釉料均含有較高的鐵的成分,經過1200度以上高溫焙燒,使瓷器表面掛釉有一層鋥亮的青光。汝窯青瓷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蝦青等,瓷胎體較薄,釉層較厚,有玉石般的質感,釉面有很細的開片。窯瓷採用支釘支燒法,瓷器底部留下細小的支釘痕跡。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銅器式樣,以洗、爐、尊、盤等為主。汝窯傳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貴。
因盛產汝瓷而聞名的汝州市,形成過“汝河兩岸百里景觀,處處爐火連天”的繁榮景象。汝州北靠嵩山,南依伏牛,南北山連綿起伏向中部延伸,形成了丘陵和河川相間的地貌。主要礦種有:煤、鋁土、銅、鉛、鋅、金、水泥灰岩、鐵、大理石、白雲岩、高嶺土、葉蠟石、礦泉水、玄武岩、梅花玉、磷礦石等。汝州盛產高嶺土、瑪瑙、黏土等制瓷原料,為汝瓷燒製技藝的產生、發展、成熟和繁榮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
汝窯是北宋後期的宋徽宗年間建立的官窯,金滅北宋後,汝窯也隨之消亡。其開窯時間前後只有二十年。由於燒造時間短暫,傳世亦不多,在南宋時,汝瓷已經非常稀有。1953年,周恩來總理親自批示:“發掘祖國文化遺產,恢復汝瓷生產。”經過30多年無數次的研究試驗,1988年汝瓷生產終於全面恢復並不斷髮展壯大。
二、官窯,宋代五大窯系之一。源於北宋時期宋徽宗在京師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建造。官窯主要燒製青瓷,大觀年間,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綠三種顏色最為流行。官瓷胎體較厚,天青色釉略帶粉紅顏色,釉面開大紋片。這是北宋官窯瓷器的典型特徵。北宋官窯瓷器傳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貴。
北宋時期戰爭頻發,北宋滅亡後宋高宗將國都遷往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並在鳳凰山下設立官窯,為南宋官窯。南宋時先後設立了“修內司窯”和“郊壇下窯”。南宋官窯器有薄胎薄釉和薄胎厚釉青瓷兩種,胎質較松,呈紫灰色,胎有厚薄之分。釉面乳濁,多開片,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黃等。器形有碗、盤、洗和各式瓶、爐等,仿古銅、玉器造型較多見。器型除碗、盤、碟、洗等日用器皿外,還有仿商周青銅器的尊、鼎、爐、觚等陳設瓷和祭祀用禮器。
南宋官窯瓷器沿襲北宋風格,規整對稱,宮廷氣勢,高雅大氣,一絲不苟。因為胎土含鐵量極高,手感沉重,胎土呈深黑褐色,後稱“紫口鐵足”。釉面沉重幽亮,釉厚如堆脂,溫潤如玉。釉面多層反覆細刮,釉光下沉而不刺眼,紋理佈局規則有致,青瓷釉色晶瑩惕透,有開裂或呈冰片狀,粉青紫口鐵定是其特色。
三、哥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原產地不詳。是中國五大名窯中惟一未解謎底的瓷窯,現今發現的真正論及哥窯最早的文獻當推明代陸深《春風堂隨筆》:“哥窯,淺白斷紋,號百圾碎。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處州(浙江省麗水市)人,主龍泉之琉田窯,生二所陶青器純粹如美玉,為世所貴,即官窯之類,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窯。”
哥窯屬青瓷系列,器形有各式瓶、爐、尊、洗及碗、盆、碟等,多見仿古造型。瓷胎體有厚有薄,釉色主要有粉青、月白、米黃數種,釉面光澤如膚之微汗,是為上品。底足製作不十分規整,釉面常見縮釉和棕眼。胎質有瓷胎和砂胎兩種,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黃、淺灰等。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規則的開裂紋片,俗稱"開片"或"文武片"。釉為失透的乳濁釉,釉面泛一層酥光,釉色以炒米黃、灰青多見,釉面大小紋片結合。細小如魚子的叫"魚子紋",開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紋",開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紋片的紋理呈金黃色,大紋片的紋理呈鐵黑色,故有"金絲鐵線"之說。其中仿北宋官窯的瓷器為黑胎,也具有"紫口鐵足"。這是傳世哥窯的主要特徵之一。
四、定窯,宋代五大窯系之一。原產地屬河北省保定市曲陽縣(今定州市),因該地區唐宋時期屬定州管轄,故名定窯。定窯是中國北方白瓷的中心,創燒於唐,極盛於北宋及金,終於元。定窯以燒白瓷為主,白瓷胎質細膩,質薄有光,釉色潤澤如玉,上有淚痕,釉為白玻璃質釉,略帶粉質,因此稱為粉定,亦稱白定;其它瓷器胎質粗而釉色偏黃俗稱土定;紫色和黑色釉質稱為醬定;另有高窯溫燒製的金黃偏紅的釉色稱之為金定,極為稀少。花紋千姿百態,有用刀刻成的劃花,用針剔成的繡花,特技製成的"竹絲刷紋","淚痕紋"等等。出土的定窯瓷片中,發現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樣,這說明定窯的一部分產品是為官府和宮廷燒造的。
定窯還有北定、南定之分。南宋之前,定窯窯址在北方的定州,這時燒製的物品稱為北定;宋室南遷之後,定窯工人一部份到了景德鎮,一部份到了吉州,稱為南定。在景德鎮生產的釉色似粉,又稱粉定。
定窯生產規模宏大,品種繁多。多為碗、盤、瓶、碟、盒和枕,亦產淨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但數量極少,主要是作為貢品進入宮廷。定窯紋飾中最富表現力的是印花紋飾。定窯印花題材以花卉紋最為常見,主要有蓮、菊、萱草、牡丹、梅等,花卉紋佈局多采用纏枝、折枝等方法,講求對稱。有的碗、盤口沿作花瓣式,碗內印一盛開的花朵,同時在外壁刻上花蒂與花瓣輪廓線。這種把印、刻手法並用於一件器物,裡外裝飾統一的做法,使器物造型和花紋裝飾渾如一體,十分精美。其次,定窯還有大量的動物紋飾,主要有牛、鹿、鴛鴦、麒麟、龍鳳、獅子和飛龍等。定窯飛龍紋一般裝飾在盤。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定州白瓷孩兒枕”,是定窯瓷器的代表作之一。
五、鈞瓷始於唐、盛於宋,是中國古代五大名瓷之一。原產地河南省禹州市。鈞窯分為官鈞窯、民鈞窯。官鈞窯是宋徽宗年間繼汝窯之後建立的第二座官窯。鈞窯以縣城內的八卦洞窯和鈞臺窯最有名,燒製各種皇室用瓷。 鈞瓷兩次燒成,第一次素燒,出窯後施釉彩,二次再燒。鈞瓷的釉色為一絕,千變萬化,紅、藍、青、白、紫交相融匯,燦若雲霞,宋代詩人曾以"夕陽紫翠忽成嵐"讚美之。這是因為在燒製過程中,配料摻入銅的氧化物造成的藝術效果,此為中國製瓷史上的一大發明,稱為"窯變"。因鈞瓷釉層厚,在燒製過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補裂紋,出窯後形成有規則的流動線條,非常類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跡,故稱之為"蚯蚓走泥紋"。 鈞窯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綱"之需,以花盆最為出色。
顏色釉:是指塗施於瓷器表面用以裝飾的各種色釉,包括高溫顏色釉和低溫顏色釉。品種有單色釉,如青、白、黑、紅、藍、黃、綠、紫等,以及多色釉,如窯變、爐鈞、灑藍、仿其它質地的釉類和仿古釉等。
禹州鈞瓷被稱為“國寶”、“瑰寶”,五大名窯中的汝窯、官窯皆在河南境內,其中鈞瓷以窯變美妙的藝術,不僅受到民間的青睞鈞而聞名於世 。鈞瓷作為中國陶瓷藝術史上的一個重要符號,在世界陶瓷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它獨特的窯變藝術,以其“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藝術特點造就了鈞瓷傑出的工藝成就。
六、景德鎮瓷窯,是中國傳統窯爐,亦屬於宋代六大窯系之一。位於江西省景德鎮市。據元蔣祁《陶記略》記載,南朝時期已有瓷業,唐代已燒白瓷,其時景德鎮名新平,又名昌南鎮。北宋初年,向京師貢白瓷,宋真宗景德年間貢瓷得到賞識,改鎮名為景德鎮,並設置監鎮,由官監民燒,創燒出影青瓷。
景德鎮窯自唐代起即燒製青瓷,至北宋時以燒製青白瓷為主。其瓷釉色白而略帶青色,這種白中泛青、青中見白的色釉為景德鎮窯的新創,其色調給人以清新爽快之感。青白瓷以光素者居多,亦間有刻花者。北宋靖康之變後,宋室南遷,北方定窯的許多制瓷工匠也隨之南下,他們帶來了定窯瓷器製作技術,在景德鎮仿製定窯瓷器。所產瓷器,胎體釉色純白如粉,有“粉定”之稱。
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簡稱青花,屬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後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髮色鮮豔、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
元代時期,景德鎮窯繼續發展,已成功地燒製出了青花、釉裡紅、紅釉等品種,並逐漸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明清時期,景德鎮窯獲得了空前發展,由於原材料的豐富和工匠技藝的高超,使所制瓷器在花色品種、器物類型,以及造型、裝飾等方面較之前代均有極大的豐富、提高和創新,成為中國古代制瓷工藝的鼎盛期。此一時期著名的品種有:明代永樂年間的甜白釉、宣德年間的青花、紅釉、青釉等。成化年間的鬥彩、正德年間的孔雀綠釉及嘉靖、萬曆年間的五彩等新品種,也以胎質細膩、釉色晶瑩柔潤、紋飾圖案精美,而風靡於世。
瓷器的發明對人類的品質生活、以及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先人通過瓷器貿易影響全世界,讓中華文明傳遍世界任何一個角落。宋瓷以器形優雅、釉色純淨、圖案清秀,在中國陶瓷史上獨樹一幟,屬於中國瓷器中最頂尖的代表,是中國陶瓷史珍貴的民間文化遺產。
文章參考:
書籍:《中國陶瓷文化史》 作者(趙宏)著
書籍:《中國古代瓷器》作者(李楠)著
書籍:《中國古代瓷器藝術美》 作者(木箐)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