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今年農曆的七月,的確是不簡單的月份。

我們從農曆的七月初一開始看,七月初四是建軍節,七月初七是七夕節,七月初十是“立秋”,七月十五是“中元節”,七月十八是“末伏”,七月二十六是“處暑”,七月二十八是“出伏”,這一眼看過來,整個七月的節氣和節日都很密集。

按照古人對“24節氣”的總結,農曆七月立秋,算是“晚立秋”了,這意味著接下來的時間會有“秋老虎”,秋天已至,但炎熱的天氣還將繼續。

從立秋,到末伏,再到處暑,即便是接下來的出伏,都難以將暑氣驅走,老祖宗的生活經驗指出:在這樣的時節裡,至少還有24天的“秋老虎”天氣,現在的天氣預報也持續發出紅色高溫預警,兩者得出的結論是一致的。

在防暑的同時,整個農曆七月還有一個隱藏的稱號:“鬼月”。別忘了,七月十五的中元節才過去沒多久,民間的“七月半”有著很多隱晦的講究,只是隨著時代的進步,歲月的流逝,很多地方都已經逐漸淡忘了這些條條框框。

在民俗中,農曆的七月之所以會有“鬼月”之稱,那是因為在七月初一這一天,閻羅王會把“鬼門”打開,讓萬千魂魄出去接受人們的供奉。

按照我們現在的說法,那就是“放假了”,一年當中也就這個月可以回家探親了。所以,從農曆的七月初一開始,人們就已經開始準備祭祀的工作了。

隨著道教和佛教的滲入,民間的“七月半”,道教的“中元節”,還有佛教的盂蘭盆節,在三者結合之後,後世之人都統一把七月十五這一天稱之為“中元節”,這也是一個被公認的名字,在這一天會集中進行祭祖活動,有的地方還有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活動。

說實話,當我第一次接觸到整個農曆七月都是“鬼月”的時候,也是睜大了眼睛,感到十分詭異,心中有萬千個疑問在等待解開。暫且不論這是否是古人的老思想在作祟,試想一下,在農耕文明不斷髮展的同時,這樣的民俗之所以會形成,肯定是有原因的。

當我們仔細去研究之後,猛然間發現,這其實就是古人對未知事物的一種敬畏之心。在沒有冷光源的時代裡,僅僅藉助火光的亮度,是看不了多遠的。對於未知的黑暗,古人是有很深的畏懼心理的,包括現在的我們,在黑暗裡,我們會很快崩潰。

於是,對於“鬼神”之說,便產生了。在民間有這樣的說法:農曆七月末,是地藏王的得道之日,同時也是“鬼門”關閉的時間。

據《宋高僧傳》卷二十等文獻記載:地藏菩薩降誕為新羅國王族,姓金名喬覺,出家後於中國唐玄宗時來華,居九華山數十年後圓寂,肉身不壞,以全身入塔。

他外現比丘形,左手持寶珠,右手執錫杖,或坐或立於千葉青蓮花上的形像。

基於對神的敬仰,對鬼的畏懼,老祖宗在農曆七月這段時間裡,制定一些規矩,有俗語這樣說:“七月末,鬼門關,一插兩忌三不做”。

前面的兩句不用再做解釋了,大家肯定已經明白了。後面的“一插”,指的是“插地藏香”,這也是一種地域性的民俗,人們稱之為“插棒香”。

這種習俗並不複雜,就是在農曆七月二十九或者是三十這一天,把香插在地上或者家門前的石階縫隙中,目的就是為了祈福。

其實這樣的習俗在全國都很常見,我們春節也有這樣的做法,這是對逝去的先祖和神靈的祭拜,也是一種誠心的祈願,給人一種溫馨的感覺,並沒有什麼不好的領悟。

接下來就是“兩忌”,忌諱的是在農曆七月末的時候夜間遊玩和亂燒冥紙。

雖然這其中有著濃烈的“老思想”意味,但對於我們現代人而言,也還是有一定借鑑意義的。不論是不是在“鬼月”,夜間出去遊玩,始終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不論是在鄉村還是城市。

至於燒冥紙的說法,是因為古人有講究,祭祖的時候燒冥紙;祭祀神佛時,應該燒金紙,不能混淆了。時至今日,這樣的講究已經不再那麼明顯,相信大多數人也分不清冥紙和金紙了。

最後我們來看看“三不做”,這裡指的是不熬夜,不帶紅繩,不掛風鈴。從這三不做可以看出,重點在於對“鬼魂”的“畏”。

夜晚的黑暗,讓我們分不清方向,心中畏懼之感油然而生。我們的作息時間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鬼魂則相反,所以老祖宗建議不要熬夜,以免衝撞了出來活動的鬼魂。

不帶紅繩也很好理解,紅色對於鬼魂而言,是不友好的。至於不掛風鈴,也是有說法的,風鈴,小者為鈴,大者為鍾,自古以來銅鈴具有避邪、化煞、保平安的作用,不管是風鈴還是銅鐘,都具有招財化煞的效果。如果掛了風鈴,只要有風經過就容易引起聲響,從而影響到人們的正常生活。另外,陰氣太重,所以儘量不要掛在家中。

結語

對於俗語“七月末,鬼門關,一插兩忌三不做”,我們應該理性地去看待。“鬼月”只存在民間習俗中,用科學的知識去看待,是沒有站住腳的依據的。

在農耕文明時期,這樣的講究或許是有理可循的,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已經不適用了。但對於民俗文化,我們應該始終保持一顆虔誠的心去對待,這不僅是一種簡單的行為,而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7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骷髏精靈、賤宗首席弟子等22位精品作者新書上線,有你喜歡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