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人之生死,古之聖人往往都有自己的態度以及應對方式。
如孔子就告訴世人——未知生,焉知死,大意是說生的問題都沒有搞清楚,所以根本就無需去關注死之問題;又如莊子講——生是死之徒,死是生之始;氣聚則生,氣散則死;又如明代的王陽明在臨死前也講——我心光明,亦復何言。
言外之意,即便是看透生死的聖人,也仍然無法避免死亡。
更何況看透生死,並不等同於沒有生死,最多不過是可以擺脫生死之束縛罷了。
甚至可以說,從修道者的角度來說,即便是看透生死,也未必是究竟。
何以見得?
我們繼續看《列子》一書的原文,即:
“子貢叩之,不已,乃仰而應曰:‘吾何悔邪?’子貢曰:‘先生少不勤行,長不競時,老無妻子,死期將至,亦有何樂而拾穗行歌乎?’”林類笑曰:‘吾之所以為樂,人皆有之,而反以為憂。少不勤行,長不競時,故能壽若此。老無妻子,死期將至,故能樂若此’,子貢曰:‘壽者人之情,死者人之惡。子以死為樂,何也?’林類曰:‘死之與生,一往一反。故死於是者,安知不生於彼?故吾知其不相若矣,吾又安知營營而求生非惑乎?亦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子貢聞之,不喻其意,還以告夫子。夫子曰:‘吾知其可與言,果然;然彼得之而不盡者也’”
在這段話中,列子提到一位幾乎可以稱之為“躺平祖師爺”的人,他的名字叫林類。
林類的年紀雖然將近一百歲了,但到了春天卻還穿著粗皮衣,在田地裡拾取收割後遺留下來的穀穗。
有一次,孔子和學生子貢在去衛國的路上遇見他。
孔子覺得這是一個值得與之對話的人,於是安排子貢前去請教。
子貢走到林類的身邊,感嘆道:“先生沒有後悔過嗎?卻邊走邊唱地拾穀穗?”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