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成型是一種特殊的陶瓷工藝,中國陶瓷成型工藝從七千年前就開始了打泥條盤築成型的方式,到後來人們為了生產效率的提高,才有了拉坯成型,現代大生產已經改為機械化轆轤車成型了,但小小的紫砂壺還保持著七千年前一致的成型方式,拍打泥片,圍身筒鑲接成型的方法,這種技術的掌握並不複雜,俗話說,會了不難,難的是你還沒有熟練掌握技術技巧,實際上當下所評審的技術職稱,99%考核的是一個人完成一把壺的技術水準,在規定的時間內,通過程式化的步驟,一步一步完成每一道工序,成型工人找準壺身以附件各部份的尺寸大小比例,儘可能地讓壺身各部位與現代審美保持一致,強調形體上的協調,使用功能上的得心應手。
至於說到紫砂藝術,我想,就建立在技術技巧基礎之上的核心審美表達,通過對紫砂歷史的瞭解,掌握造型設計理念,在紫砂造型的發展中找到自己的表達語言,從而達到不一樣的藝術境界,朱可心的報春壺、顧景舟的提璧壺、汪寅仙的曲壺是典型的原創藝術作品,也可以說是一種前無古人的造型設計,但蘊含了傳統成型工藝基礎,現在的人們還一直有人追慕這樣的造型並融入自己的想法,從而又有了更多的藝術加工,與現代用模具大規模生產不同,真正的紫砂藝術是一種個性化創作。
那些把“繼承”、“創新”、“稀缺原料”、“裝飾難度”這幾個詞掛在嘴上的高工、大師,都是最無知和淺薄的,都是譁眾取寵之人。一個人的藝術水平的高低,技術職稱並不是關鍵因素,要看其長時間沉浸在紫砂藝術創作中的態度,要分析其一系列的作品才能把握其真實的藝術水平。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