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賈平凹曾說:“會活的人,或者說取得成功的人,其實懂得了兩個字——捨得。”
賈平凹的話是在告訴我們:要學會舍。
當你緊握雙手,裡面什麼也沒有;當你開啟雙手,世界就在你手中。
《老子》言:“將欲奪之,必固予之。”
茫茫人世間,有舍,才會有得。不捨不得,大舍大得。
1.捨棄富貴,得到逍遙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以致仕途不平,只得歸隱於山林泉下。
在那個唯利是圖的年代,他選擇獨善其身,不與世俗同流合汙。
即使家境貧困,依然追求清淨高潔。
捨棄了高官厚祿,他得到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閒。
《左傳》中有一句話:“君以此始,則必以此終。”
講的是,我們選擇了什麼,就要接受我們的選擇所帶來的一切後果。
陶淵明用他自己的選擇,詮釋了生命的意義。
也用他的淡泊,告訴所有人,他不曾為自己的選擇而後悔。
捨棄本就不屬於他的官場,他得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由生活。
朋友小林,是一個能力強,有想法的普通職員,曾因為放棄晉升去大城市工作的事被家人無數次數落。
面對每次數落,他都只是無奈搖頭,不做任何辯解。
朋友問及原因併為他感到可惜時,他總這樣說:
“到大城市是可以掙更多的錢,可是我再也不能想去哪就去哪了啊。”
原來,在他心裡,自由比財富更重要。
捨棄了晉升,僅是財富的缺失,但是失去自由卻讓他渾身不自在。
原來,捨棄,是為了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2.捨棄虛名,收穫情誼金庸與梁羽生同為新派武俠小說大家,被贊為“一時瑜亮”。
然而兩人互不服氣,打了幾場“筆墨官司”。
面對外界熱烈爭論樑金到底誰是“江湖第一人”,鬧得不可開交時,梁羽生自己卻捨棄了這個名號。
他坦率地說:“我是全世界第一個知道金庸比梁羽生寫武俠寫得更好的人。”
後來,梁羽生與金庸一起參加一個武俠小說研討會,他再一次提到金庸時說對武俠小說有很大貢獻的,是金庸先生。
金庸連說不敢當,自此兩人冰釋前嫌,成為肝膽相照的朋友。
梁羽生“舍”虛名“得”友誼啟示我們:
與人交往,有“舍”才會有“得”,在不吝捨棄的同時,我們也會得到別人的友誼與回報。
孫子說:“將欲取之,必先與之。”
你怎麼待人,別人就會怎麼待你。
想要得到,自己就一定要懂得付出。
人的一生,能擁有一兩個真心朋友,便是人生一大幸事。
捨棄虛名,如若能換來一段真情,何樂而不為呢?
3.捨棄慾望,看到希望曾聽過這麼一個故事:
有一群猴子喜歡偷吃農民的大米,而它們又是一種很難捕捉的動物。
多年來,人們想盡辦法,用裝有鎮靜劑的槍去射擊,或用陷阱去捕捉它們,但都無濟於事,因為它們的動作實在太快了。
後來,人們去請教生物學家。
生物學家根據這種猴子的習性找到了一種捕捉猴子的巧妙方法。
他把一隻窄瓶口的透明玻璃瓶固定在樹上,再放入大米。
到了晚上,猴子來到樹下,就把爪子伸進瓶子去抓大米。
這瓶子的妙處就在於猴子的爪子剛剛能夠伸進去,等它抓一把大米後,由於握著拳頭,爪子卻怎麼也抽不出來。
而那個瓶子又系在樹上,使它無法拖著瓶子走。
貪婪的猴子十分頑固——或者是太笨了——始終不願意放下已到手的大米。
就這樣,第二天,當生物學家把它抓住的時候,它依然不願放手,直到有人把那把米放入猴嘴中。
人活一世,有時候就像猴子一樣,因為不願放手,所以總為自己帶來災難。
我們需要的本就不多,可欲望卻像洪水猛獸一般侵蝕著我們。
莊子有言:貪財而取危,貪權而取竭。
意在告訴我們做人不能過於貪心。
都說人心不足蛇吞象,貪慾,只會讓我們一步步走向滅亡。
想要把什麼都緊緊抓在手裡,最終只會什麼都得不到。
俗話說:要想有永遠的掌聲,就得放棄眼前的虛榮。
如果,總是不願放手,那又怎麼迎接新的收穫呢?
其實,捨棄一時的慾望,是為了看到更多希望。
4.舍和得的關係,就如因和果,因果是相關的,舍與得也是互動的。
舍,看起來是給人,實際上是給自己。
給人一句好話,你才能得到別人回你一句讚美;
給人一個笑容,別人才能對你回眸一笑。
所以,我們勸人不要把煩惱、愁悶傳染給別人,
因為舍什麼就會得什麼,這是必然的因果。
萬物迴圈有度,世事滄桑變幻,人生沉浮不定,均可以在捨得之間達到和諧統一。
捨得是付出,也是收穫。
失去,也會是另一種得到。
-
1 #
-
2 #
財富,權利我一樣都不捨棄
想起了☞駱駝祥子☜,生活給的打擊太多了,最後變成了自己最討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