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一、位列四大譯經家之一的,唐代著名高僧--義淨三藏,在其所著《南海寄歸內法傳》中,說道:“所云大乘,無過二種,一則中觀,二乃瑜伽。中觀則俗有真空,體虛如化;瑜伽則外無內有,事皆唯識。”由此可見,大乘佛法有兩大法脈或學派,一曰(狹義)中觀學派,二曰瑜伽學派。

(1)其中,中觀學派是尊龍樹菩薩為始祖,以其《中觀論》及《十二門論》為根本論典,其後傳至提婆菩薩,著有《百論》,即與龍樹之《中觀論》及《十二門論》二論,合稱“三論”。

(2)(狹義)中觀學派傳承者,大致為羅睺羅跋多羅、青目、婆藪、佛護、青辯等。傳至中國後,弘傳者則為鳩摩羅什,至唐,吉藏大師而集其大成,是為“三論宗”。若是(廣義)中觀學派,則涵蓋空、假、中三觀,即包含“空宗”。

二、顯然,(狹義)中觀學派僅為三論宗。若是廣義中觀學派,則包括天台宗、華嚴宗、禪宗等。只因這些宗派,都以中觀學派的創始者及其經典為立宗的主要根據。很顯然,在中國佛教(大乘)八大宗中,除唯識宗與律宗外,其餘諸宗,基本上都可認為是中觀學派。律宗畢竟特殊,以研習及持守戒律得名,各家均有涉及之。

(1)所以,嚴格來說,律宗不能稱之為佛教宗派。由此,我們便可知曉,唯識宗就是事實上的,中國佛教之唯一瑜伽學派,實屬難能可貴!

(2)也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堅守瑜伽學派的唯識宗,從一開始,便和中國佛教之其他六派,走上了一條不同的道路。故而,這注定是一條艱難的道路。

三、玄奘法師在天竺學法期間,可謂是聲名顯赫!不僅融會貫通了大乘和小乘之學,而且還辯論(法)無敵手。最終,天竺大乘佛教學派稱其為“大乘天”,而小乘學派則稱其為“解脫天”。很顯然,在五天竺聲名顯赫,且盛極一時的玄奘法師,因其無邊的佛學功底,獲得了佛教界的至高榮譽。此後,功成名就的玄奘法師,帶著大量的經文典籍,回到了故土--大唐。再之後,則是全身心,投入到了譯經事業。

(1)首先,在玄奘法師的譯經事業中,其本人更偏愛瑜伽行派、唯識學。故而,在其所譯的經文之中,玄奘法師尤其關注“六經十一論”等經論。

a.六經即:《華嚴經》(晉譯)、《解深密經》(玄奘譯)、《如來出現功德經》(未譯出)、《大乘阿毗達摩經》(未譯出)、《楞枷經》(宋譯)、《大乘密嚴經》(地婆訶羅譯)。

b.十一論則為:《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大乘莊嚴經論》、《攝大乘論》(玄奘譯)、《集量論》(真諦譯)、《十地經論》(菩提流支譯)、《分別瑜伽論》(彌勒造,未譯出)、《觀所緣緣論》(玄奘譯)、《二十唯識論》、《辨中邊論》(玄奘譯)、《阿毗達摩集論》(無著撰,師子覺釋,玄奘譯)。

(2)其次,玄奘法師以“六經十一論”等為主要經論依據,並著重研究其中的《瑜伽師地論》、《百法明門論》、《五蘊論》、《顯揚聖教論》、《攝大乘論》、《雜集論》、《辨中邊論》、《唯識二十論》、《唯識三十頌》、《大乘莊嚴經論》、《分別瑜伽論》這11本經論(俗稱一本十支)。

(3)顯然,“一本十支”的出現,表明玄奘法師有意在大唐,傳播自己偏愛的瑜伽行派、唯識學。不過,玄奘法師在研讀、翻譯自己偏愛的,“一本十支”之時。還是發現了在這些經論中,關於瑜伽行派、唯識學的觀點,很是繁雜。也就是說,如果僅僅依靠這“一本十支”,來弘揚和傳播瑜伽行派、唯識學,很容易讓人望而卻步,產生雲裡霧裡之感。也就是說,光靠“一本十支”,很難求得瑜伽行派、唯識學的真正要領。

(4)最終,憑藉自己高深的佛學修為,加之一些徒弟的輔助,玄奘法師依據“一本十支”各論,糅譯出了論述相對統一《成唯識論》。顯然,唯識學代表作《成唯識論》的現世,為弘揚唯識學鋪平了道路。很明顯,玄奘法師的這一努力,極大地奠定了唯識宗理論基礎。此後,其著名弟子,諸如神昉、嘉尚、普光、窺基等,均對《成唯識論》競相註疏。最終,唯識宗形成。在玄奘法師的眾多弟子之中,尤以窺基大師最為出名。其對《成唯識論》的註疏,深得玄奘法師所傳,有“百部疏主”之稱。

四、其實,從最初的“六經十一論”。到“一本十支”,再到《成唯識論》。大體可知:“唯識宗之唯識論,主要是闡釋:‘宇宙萬有,皆心識之動搖所現之影像;內外二界,物質非物質,無一非心識所變;能變識有八,所變法則森羅萬象,即所謂的萬法唯識。’此外,本宗還依據主要經論,講究“五位百法”、“種子現行”、“阿賴耶緣起”、“四分”、“三類境”、“三性”、“五性各別”之學。”

(1)顯然,唯識宗之教義、理論,可謂森羅萬象,極其深奧,非一般人所能參透。故而,歷來真正能學透、悟透唯識者,均被認為是有大智慧者,也就是所謂的智者。

(2)很顯然,要想真正領悟,唯識學、唯識宗的,繁多且極富奧義的教義、理論,是需要智慧的,是需要有慧根的。這也從側面證明了,玄奘法師的不平凡、智者的形象。而當我們僅僅只需要,簡單翻一下玄奘法師的履歷,便可知曉,玄奘者,有大慧根,就是大智者。

a.玄奘者,幼年即穎異過人,7歲即讀五經。615年,隋煬帝下令度僧,年幼本無資格的,13歲的玄奘,因一句“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被破格錄取。入佛門數載的玄奘,便遍讀佛法,被稱“佛門千里馬”。後又因精通《經藏》、《律藏》、《論藏》,而被稱作“三藏法師”。

b.玄奘15歲,聽《攝論》、《雜心》、《八犍度論》等。五載即究通諸部、融會貫通,獲稱“佛門龍象”。彼時,其名聲已傳遍吳、蜀、荊、楚各地佛學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c.二十幾歲,玄奘憑藉其淵博的佛學知識,以及敏銳的智慧,便發現了眾師所說,與佛門經典頗有歧異,決心西行去天竺求法。在天竺學法5年即有大成,後遊歷五天竺,再之後替師父說法。期間,與天竺大德高僧幾次辯論,均獲勝。

d.最後,在歸國途中,在一次有18國國王參加的辯論會上,大敗參會的天竺高僧、婆羅門和外道等。被天竺大乘修行者,譽為“摩訶耶那提婆”,即“大乘天”。被小乘教徒譽為“木叉提婆”,即“解脫天”。

五、不用多說,有“大乘天”、“解脫天”至高稱號的玄奘大師,是唯識宗的第一推動者、直接創立者,更是唯識宗的最大守護之力量。正是得益於玄奘法師的威名,以及巨大的影響力,唯識宗才得以最終建立。也因此,玄奘法師成為了唯識宗之初祖。此外,由於唯識宗的創始者,玄奘法師及其弟子窺基大師,常住大慈恩寺,故而,唯識宗也稱慈恩宗。另外,又由於《瑜伽師地論》為唯識宗的根本經典,故而,也有人成唯識宗為瑜伽宗。

很明顯,在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年間,以及後續的唐高宗李治時期,唯識宗成為了,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之中,最為耀眼和顯赫的一支。此期間,在玄奘法師威名的加持下,唯識宗的影響力遍佈大唐,甚至遠播高麗、倭國等。一時間,其他佛教宗派的光彩,均被唯識宗所掩蓋,繼而黯然失色起來!

(1)很顯然,英明的雄主唐太宗,看重了玄奘法師的,在大唐乃至世界佛教界的巨大聲譽和影響力。所以,其極力拉攏玄奘法師。一來,可以成就自己賢明君主的名聲。二來。可以擴大大唐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了聲譽。

(2)因為直接為唯識宗(法相宗),奠定了理論基礎,玄奘法師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唯識宗的初祖。此後,因為玄奘法師的影響力太過深遠,加之大唐王室的極致推崇和供養。最終,唯識宗在大唐貞觀年間,以及後續的唐高宗李治時期,成為了最具影響力的佛教學派,位列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之一。

六、話說,雖然唯識宗在貞觀年間,以及唐高宗時期,極其的鼎盛和繁榮。然而,彼時的人們,還是看到了,相較於其他佛教宗派,唯識宗是極其高深的佛門宗派。也因而,唯識宗有了“唯識耐煩”的名號。

也就是說:“學法相唯識之人,除了要有相當的慧根外,要想不墮雲裡霧裡。就必須要有耐煩之心,必須要有一顆持之以恆的決心。畢竟,唯識宗的名相很煩瑣,而且義理層次也很複雜。由此可見,修習唯識宗,慧根非常重要,慧根高,則事半功倍。慧根一般,則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不斷參悟,即需要耐得煩惱!

(1)顯然,作為唯識宗的初祖,玄奘法師是看到了,唯識宗的繁瑣了,故而,其在選擇接班人的時候。對接班人的要求,還是很高的。即必須要有極高的慧根,且能夠耐煩。而被玄奘法師選做衣缽傳人的,不是別人,正是大名鼎鼎的窺基。

(2)窺基者,俗姓尉遲,字洪道,貌魁偉,稟性聰慧。玄奘法師初見其,便認定其為自己的衣缽傳人。但是,考慮到窺基出身貴族,出家須經繁瑣手續,且此時窺基本人也不想出家。最終,玄奘法師乃是向唐太宗要人,即窺基出家屬於皇命。此後,窺基故意刁難太宗,在經歷“一車的酒、一車新鮮的肉、一車美女”之傳奇後,方才幡然醒悟。繼而,同意歸入佛門,最終成為了,玄奘法師的得力弟子。

(3)很顯然,窺基不僅家世顯赫,而且異常聰明。這在有大智慧的玄奘法師看來,就是擁有了絕佳的慧根。若能得之,就是完美的衣缽傳人。事實上,當窺基歸入佛門後,所取得的成就,也確實沒有讓玄奘法師失望。

a.初入佛門的窺基,先跟其師--玄奘法師住弘福寺,後遷入大慈恩寺。此後,與師玄奘法師一同參與譯經。玄奘法師譯唯識論時,窺基與神昉、嘉尚、普光三人,共同檢文、纂義,以議不合。最終,窺基以其極高的悟性,獨得玄奘法師的喜愛。故而,此後的玄奘法師,將神昉、嘉尚、普光遣出,而獨留窺基一人。此後,玄奘法師的譯經工作,多由窺基代筆。由此便可窺見,窺基實乃極其聰慧,極其有慧根也。最終,玄奘法師協同窺基,參糅十大論師之釋論,而成一本《成唯識論》。

b.窺基在與玄奘法師合力寫出《成唯識論》後,遊太行、五臺山,宣講大法。唐高宗麟德元年,即664年,玄奘法師在玉華宮譯場逝世,譯經事業中止。窺基大師聞訊,返回慈恩寺,繼承玄奘的衣缽,並傳授玄奘法師之唯識正義。期間,窺基著述甚多,時稱百本疏主,或百本論師,故而被時人,稱之為唯識法師。此後,窺基大師曾有一段時間,在其家鄉附近遊歷,沿途仍講經造疏,從事弘化事業,後再返回慈恩寺!

七、玄奘法師圓寂後,唯識學人多認窺基大師,為玄奘法師的正統繼承者。故而,窺基大師的講習,均被取為準據,成為了唯識宗(奘門)的權威。逐漸地,窺基大師為國內之唯識學派,所共同景仰。顯然,唯識宗在窺基大師時期,得到了延續和極大地發展。

永淳元年,即682年,11月13日,繼承了玄奘法師譯經事業的,並孜孜不倦,不知疲憊的窺基大師。大概是因為太過辛勞,於慈恩寺譯經院圓寂,時年僅51歲。最終,窺基大師被唯識宗,追為該宗的二祖。

(1)窺基對中國佛教文化的發展,所做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其與玄奘法師把全部的心血和智慧,均奉獻給了譯經事業。兩人共譯出佛教經論74部,1335卷,每卷萬字左右,合計1335萬字。兩人的成果,佔去整個唐代譯經總數的一半以上。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玄奘法師的譯經事業,有近乎一半的功勞,屬於其得意弟子--窺基的功勞。

(2)除了譯經事業外,窺基大師的學說思想也很豐富,諸如“四重二諦”、“ 五種唯識”、“境行果”等。這些思想,對於唯識宗之唯識學來說,意義重大。然而,很多唯識學者,卻忽略了其巨大的貢獻。

(3)此外,需要說明的是,玄奘法師論述其本人,自己的思想,也仰賴窺基大師的著述。所以,玄奘法師的很多著作,都是仰賴窺基大師,才得以保存。總體來說,若沒有窺基大師的著書立說和不懈努力,印度的瑜伽行派,中國的唯識學之思想,幾乎是不可能發展為,大唐的唯識宗的。

八、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玄奘法師死後,唯識宗分成了,慈恩寺與西明寺兩派。話說,為何唯識宗,會分為兩派呢?說到底,就是師承不同,在某些問題上,意見不同罷了。

所以,雖說在窺基大師的大力弘揚之下,唯識宗依然保持著極大的影響力和光輝。然彼時的唯識宗,多多少少因為分歧和分派,有些退步了。也就是說,窺基大師時期的唯識宗,雖然延續和繼承了玄奘法師一脈之輝煌,然多多少少有些,吃老本的意思。

也許,從玄奘大師跟唐太宗要人(窺基)的那一天開始,唯識宗就註定要走上,需要有慧根的,智者弘法之道路。顯然,唯識宗的這種傳法路線,為唯識宗的早衰,埋下了伏筆!而且,由於玄奘法師,獨獨偏愛傳法於窺基大師,不關心其他唯識宗之學派,也為唯識宗的衰落,埋下了另一伏筆。

(1)唯識宗之西明寺派首領--圓測大師,早在玄奘法師回國之前,就有研究過高僧真諦三藏,傳譯的唯識學。等到玄奘法師回國後,傳譯唯識時,其也深受玄奘法師影響,繼而歸向唯識宗,成為玄奘的著名弟子。不過,因玄奘法師偏愛窺基大師,不將唯識精要傳於圓測。故而,圓測大師肯定多有不滿。

(2)不過,圓測大師再怎麼不滿,也不敢發作。畢竟玄奘法師和窺基大師,都是大德高僧,能夠完全壓制住圓測大師。所以,彼時的唯識宗之慈恩和西明兩派,不至於撕破臉。

(3)另外,雖說窺基大師的名號和影響,都比較大。但是,無論是名氣,還是影響力,窺基大師還是無法跟玄奘法師比。顯然,玄奘法師的“大乘天”、“解脫天”之至高榮譽,幾乎可以秒殺窺基大師。所以,當窺基大師與其師父,玄奘法師相比,肯定不在一個數量級上面。

(4)也因此,我們可以說,唯識宗在被玄奘法師創立後,可謂是出道即巔峰。而巔峰之後,必然就是走下坡路了。縱然,這個極其微小的“下坡”路之中,我們看到了,著名的窺基大師(慈恩法師),讓彼時的唯識宗,散發出了璀璨的光輝。然下坡就是下坡,慈恩和西明兩派之爭,預示並註定了,唯識宗要開始走上,衰落的道路了!

九、窺基大師之後,有慧沼大師、智周大師兩代,傳承唯識學。但是,不管怎麼樣,慧沼大師和智周大師,對於唯識宗的繼承,屬於各有闡揚。不過,此二人,確實對唯識宗的發展,有大貢獻。最終,他們也分別成為了,唯識宗的三祖和四祖。不過,需要說明的是,此二位大師之後,唯識宗有了明顯地,進一步的分化跡象。

再加上,有唯識宗之“西明”學派挑釁“慈恩”學派,冥冥之中,種種跡象都表明,唯識宗真的要開始沒落了。畢竟,一旦一股較強的唯識之力量,分化為兩股,甚至更多。也就基本意味著,唯識宗內多多少少出現了,分歧或是裂痕,唯識宗終將會走向衰亡了。果不其然,自智周弟子--如理支後,唯識宗逐漸衰微。

(1)慧沼者,淄州淄川人,俗姓不詳。其15歲出家,初從玄奘法師受學,後轉窺基大師習學唯識,頗能深入堂奧,得其真傳。窺基大師示寂後,圓測和尚著唯識論疏,企圖反駁窺基之說。慧沼見此,乃撰《成唯識論了義燈》破斥其說,以顯唯識宗之實義。慧沼大師時期,其多有論述唯識宗教義,加之其做到了‘當仁不讓於師’之境界。故而,若單論唯識宗之影響力,彼時唯識宗之影響,甚至要大於窺基大師時期。開元2年,慧沼圓寂,世壽64。慧沼大師的弟子較多,道邑、智周、義忠等,其中最著名的首推智周。

(2)智周者,俗姓徐,19歲受具足戒,23歲從慧沼大師受學,成為唯識宗的嫡傳弟子。學成之後,即到各地弘化,盛名顯赫一時。故而,當時有新羅和倭國的智鳳、智鸞、智雄、玄坊等人,入大唐作為學僧,師從智周大師學法。最終,唯識宗初祖玄奘法師之唯識學,得以遠傳到海外。不用說,智周大師繼承了,其師--慧沼大師的唯識思想,並努力從事於唯識和因明的著述,繼續闡揚玄奘、窺基一脈的學說。但是,慈恩寺這一脈的唯識學,還是會受到西明寺唯識派的攻擊。在兩派的爭論、爭鬥之中,唯識宗的衰落,註定是不可逆轉的了。開元11年,即公元723年,智周大師圓寂,時年56歲。

(3)智周大師後,唯識宗勢驟衰,唯識宗之著述,亦漸次零落。不過,好在智周大師徒弟不少。之後,從新羅與倭國而來的,學僧智鳳、智鸞、智雄、玄昉等,先後將唯識宗典籍、教義,傳到了大唐之外。所以,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唯識傳到海外,有利於保全玄奘、窺基一脈之唯識學。

十、等到極致崇奉道教的唐武宗--李炎執政時期,即840年-846年,因為佛教宗門的大肆發展,嚴重影響到了唐王朝的經濟以及人口。甚至佛教還危及到了,唐王朝的統治。最終,唐武宗決定滅佛。

(1)之後,一系列“滅佛”之政策逐步推行。其中,尤以會昌5年,即845年4月頒佈的敕令為高峰,史稱“會昌法難”。此次法難,對中國佛教八宗的打擊極大,大部分宗派的佛經、註疏等,近乎被付之一炬。

(2)顯然,在“會昌法難”之中,之前已經嚴重衰落的唯識宗(法相宗),也沒有逃脫掉厄運。經此一難,唯識宗更加衰落不堪,經論、註疏,幾乎銷燬殆盡。自此,陷入到了長久的衰退之中。甚至,到了晚唐時期,隨著以禪宗、華嚴宗等宗的興起,唯識宗大有到了,無人問津的地步,令人唏噓不已。

十一、唐代之後的宋代,唯識宗在一些人佛教人士的努力下,稍有興起之跡。然都是一時之跡象,無有復興之勢。到了元代,唯識宗再次衰微,而近乎滅亡。不過,等到了明代,在智旭大師和明昱大師的推動下,唯識宗稍稍有了起色。然也同樣,僅僅是起色,也無有復興之勢。至清代,唯識宗之情形,也大抵如明代一般。故而,總體來說,唯識宗要想再次重回,大唐時期的興盛之路,可謂是任重而道遠!

十二、縱觀唯識宗(法相宗)之興盛、極盛、衰落、衰敗、沉寂的過程,我們可知,唯識宗(法相宗)之所以能夠在大唐貞觀年間,以及唐高宗等時期,取得成功,繼而興起和興盛。顯然是因為,極大地藉助了“大乘天”、“解脫天”之玄奘法師的威名和影響力。

(1)而玄奘法師之後的,窺基大師、慧沼、智周大師,雖說也為唯識宗的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但是,也基本屬於活在了,玄奘法師威名的庇佑之下。至於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等,對於推動唯識宗發展的貢獻,也基本都是出於敬仰玄奘法師,或是想利用玄奘法師,來維護帝王名聲,乃至大唐的統治和名聲而已!

(2)至於唯識宗為何會衰落,顯然也和玄奘法師,有著莫大的干係。畢竟,唯識宗之慈恩寺學派,和西明寺學派之爭,乃是玄奘法師偏私窺基法師,而一手促成的。而這一爭鬥,對於玄奘法師之後的唯識宗的發展,顯然影響很大。

a.雖說玄奘法師、窺基大師時期,憑藉他們絕對的實力和智慧,唯識宗之慈恩寺學派,能夠完全壓制唯識宗之西明寺學派。

b.然玄奘和窺基大師之後,唯識宗還是無可避免地陷入了內鬥之中。雖說整體上,玄奘一脈的唯識學派(慈恩派),基本都能戰勝了“西明”學派。然而這種爭鬥,肯定會加速唯識宗整體的衰落。

(3)很顯然,在唐武宗滅佛之前,唯識宗便陷入到了巨大的衰落之中。所以,等到會昌法難之時,包括後續的周世宗滅佛,也就談不上對唯識宗,構成什麼巨大打擊了。只因在滅佛事件之前,唯識宗早早便衰落了。

十三、而說到,為什麼唯識宗,會早早便衰落之原因。除了受唯識宗之“慈恩派”和“西明派”爭鬥之影響外。還有一個原因,不可忽視。那麼,是什麼不可忽視的原因呢?那便是前文提到過的,唯識宗之名相、義理過於煩瑣,需耐得煩惱,才能學成。換言之,唯識宗之修習難度,是極大的!說得再直白一點,不是有絕佳慧根之人,很難修得唯識學之真諦。

(1)故而,如果稍加觀察,便可發現,玄奘法師之後,唯識宗真正修成大師之人,其實是很少的。顯然,因唯識宗的法相、義理繁瑣,其極其難學之特性。也極大地影響到了,唯識宗的傳承和延續。說到底,唯識宗的繁瑣和難學之高度,均是由身為“大羅天”、“解脫天”的玄奘法師,所開創。

(2)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擁有佛教至高榮譽的玄奘法師,最終也成為阻礙唯識宗發展的,不可高攀的標杆。也就是說,玄奘法師所開創的,一切萬法之唯識宗。從一開始,就給後來者,樹立起了一個,起點極高的標杆,容易使人望而卻步!

(3)當然,這也不能怪玄奘法師,畢竟擁有大智慧,是老天所賜,這不是大師的錯。若非要說錯,錯就錯在後人很難達到,玄奘法師的那種,極致慧根的高度!

十四、綜上,因此,我們可以說:“玄奘法師對於唯識宗而言,影響太過廣大,也太過久遠。唯識宗(法相宗)的成敗,明顯依託於玄奘法師之威名,之集大成。玄奘法師在,唯識宗有大靠山,則大興。玄奘法師圓寂,則唯識日漸衰落。正所謂:‘一切萬法之唯識宗,成也玄奘法師,敗也玄奘法師!’“

8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1981年1元硬幣值得收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