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位粉絲問我,陸羽標準到底是什麼,在這裡給大家一個初步瞭解,陸羽標準也就是以陸羽觀念誕生的茶,它是利用陸羽的技術製作出來的茶,這種茶延續了中國傳統茶文化的標準,即久服,有力,悅志。有粉絲說,茶經中沒有介紹茶的標準,只是介紹了茶葉的製作,地區,工具,為什麼是這個標準呢?
這裡的問題在於陸羽開頭先介紹了茶葉的源頭,安全紅線說明,安全技術說明中已經對人體的副作用做了詳細而又籠統的介紹,為什麼說詳細而又籠統呢?詳細說明了陸羽已經把茶葉副作用的最終結果說了出來,籠統是因為它沒把茶葉中哪些內含物質引起的副作用做介紹。但這是現代人希望看到的結果,但是古人對內含成分的是嗤之以鼻的,相當於今天中醫對小分子以及提純的觀念,至於為什麼,我們放在以後說,現在回到主題,陸羽的開頭說完了源頭與安全紅線說明後,就開始介紹了茶葉的相關介紹,這些內容都會看到茶葉的效果作用,有些我們是難以理解的,因為我們與陸羽的認知不在一條線,所以只能認同我們認為對的,但很難認同全部。
在六之飲中,茶經也說明了茶的標準,即夏飲冬廢,非飲也,也就是說夏天喝,冬天不喝,這不屬於真正的飲茶,言下之意的問題比較複雜,簡單說個案例。比如,這個問題出在茶的原料上,我們現在知道,喝綠茶,夏天喝綠茶可以解暑,冬天喝綠茶越喝越冷吃不消,而陸羽在這裡直接指出,這種飲法不是真正喝茶。我們現在也知道,這種茶,其實是傷人的,符合李時珍的“種種內傷”說明。
那麼真正的喝法是什麼呢?那就是一年四季喝茶,這裡就說明問題了。如果一年四季喝茶,喝那種越來越冷的茶,身體怎麼可能吃得消?這裡就要說明標準了,在七之事中,陸羽直接就引用茶葉的發展史來說明,並說明了效果,即,《神農·食經》:“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可問題是,這個效果不是陸羽本人說的,又怎麼成標準呢?這就是“夏飲冬廢,非飲也”的說明,文字用得相當巧妙。
可問題是,為什麼這個效果可以當茶葉的標準呢?在藥王孫思邈的《千金食治》卷二中,有,茗葉:味苦鹹、酸、冷,無毒。可久食,令人有力,悅志,微動氣。黃帝雲:“不可共韭食,令人身重”。這裡有些不同,與茶經出現了幾個區別,其中的微動氣,就需要反覆推理是怎麼動的,是入還是出?是進了好的氣還是進了邪氣等等,如果難以分辨,一般會概括說“氣”,至於怎麼得到對的氣,差的氣,還需要依據茶葉本身來判斷整體,也就是茶葉的安全性,或者說茶葉的屬性,或者品質。
為什麼我把安全性,屬性,品質混為一談呢?這裡主要是在古代,茶葉是整體,我們現代人把茶葉內含物質分了家,但問題是,您覺得茶葉的內含物質真的是茶葉的內含物質麼?換個方式說,您認為科學儀器檢測不到的部分,不是茶葉的內含物質麼?這些檢測不到的部分,是不是也能說明茶葉的安全性,屬性,品質呢?
舉一個簡單的案例,核酸檢測分為混管與單管,混管是幾個人在一管裡,如果是陰性說明沒問題,但問題真的是這樣麼?如果一個人有新型冠狀病毒,一個人沒有,如果沒有新型冠狀病毒的人,抗體高於有新型冠狀病毒的人幾倍,那這管核酸還有意義麼?這不就是茶葉的整體麼?也就是安全性,屬性,品質,對麼?所以我們看問題應該看到重點,而不是看內含物質,對麼?那喝茶就應該喝到茶葉的整體,也就是將茶葉的整體效果作為標準,對麼?
那麼陸羽的標準究竟是什麼呢?陸羽的標準是陸羽本人領悟的技術標準,比如他是如何去原始森林還能安全回來的,他是怎麼辨別野生茶樹安全性的,他是怎麼在無接觸的情況下辨認水,茶葉品質的?他是怎麼精準把握茶葉安全性的?這些都是看茶做茶,看樹選茶的標準。
綜上所述,符合陸羽自身的技術就是他的標準,最終的標準說明的是,茶,久服,有力,悅志,這樣才能符合一年四季飲用的標準。不能符合這樣的標準,只能是常伯熊的結果,李時珍說的元氣暗損,種種內傷。因為越喝越冷的茶,原料本身已經出問題,發酵後的茶,您認為不傷元氣麼?能得到久服有力的效果麼?那這樣的茶,能不傷肝傷胃麼?
那陸羽的標準具體是什麼?目前來說,要定細則,需要一本書,類似現代普洱茶的GB/T22111-2008的標準,但裡面的內容以茶葉的屬性,環境風水屬性做說明等等,入門的說明,已經放在了《一句話入門普洱茶》的專欄中,大家可以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