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律宗,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因著重研習及傳持戒律,繼而得名,實際創始人為唐代高僧--道宣。《四分律》乃是中國佛教最具影響、流行最廣的佛教戒律,而律宗正是以《四分律》為核心教義,立宗和宣教。
是故,律宗也稱四分律宗。由此可見,《四分律》對於律宗來說,極其重要!此外,又因道宣常住終南山,故而,律宗又稱南山律宗、南山宗。
而要說律宗產生的原因,起因還是在釋迦牟尼。相傳,釋迦在世時,就已經想到了,要約束僧眾,因而制訂了各種戒律,不過彼時的戒律,多是釋迦口傳。
(1)等到了佛教成立之初,乃是優婆離,誦出了律藏,也就是誦出了,釋迦口傳的戒律。此後,佛教有了戒律、律藏。再之後,因佛教派系相繼出現,而各派對戒律、律藏的理解,也不盡相同。故而,起初的天竺佛教各派,所傳之戒律,明顯也有所不同。
(2)一般而言,學界多認為,天竺佛教中律藏的部分譯本,大致是在三國魏嘉平年間,即249~254年,傳入了中國。不過,律藏傳入中國後,形成具體的,中國化佛教特徵的戒律,是經過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的。
(3)在這段時間內,多有域外或境內佛學大師,對中國化佛教之戒律,進行制定或推廣。最終,因為對律宗的理論建設,起到了比較大的幫助。古文,這些人被後世之律宗,追為了開祖(初祖)、二祖……
二、按照律宗(四分律宗)自己的承傳,初祖至第八祖,分別是曇無德、曇柯迦羅、法聰、道覆、慧光、道雲、道洪、智首。不過,總體來說,曇無德、曇柯迦羅、法聰、道覆、慧光、道雲、道洪、智首,這八位大師,雖被律宗追為大德,然這些人對律宗的貢獻,大多都還僅是理論之奠基貢獻。
也就是說,這些大師對於律宗而言,都是提供或弘揚律藏的大德之人,對律宗來說,這些大師均是律宗創立之初的導引者、領路人。他們對律宗的創立,起到了不可磨滅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但是,有一點也必須要認清,即這些大師,並未真正參與律宗的創立、建立!
(1)曇無德者,又名法正尊者,其原為一比丘名,乃是古印度孔雀王朝之阿育王時期的,高僧--優婆毱多的5大著名弟子中的一位。傳說,佛陀入滅後100多年,法正尊者--曇無德,將上座部律藏中,和自己觀點相近的論述,採集成文,隨說所止,四度結集,分之為四夾,繼而作成了,著名的《四分律》。
a.故而,《四分律》 也稱《曇無德律》。而此《四分律》 ,不是別的,正是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律宗的核心典籍。
b.最終,正是因為法正尊者--曇無德,作成了《四分律》,繼而被律宗的道宣大師,定為了律宗之開祖,也就是初祖。
(2)曇柯迦羅者,本中天竺人,幼年即穎異過人,且家世極其富有,且常修梵福,終有大成。大概於三國魏,嘉平時期(249~254年),曇柯迦羅來到了東土之洛陽,弘傳佛法。時年,見中國僧人只落髮,而未受戒,即譯出《摩訶僧祇部戒本》,以為持戒的準繩。其後,曇柯迦羅又請天竺僧--立羯磨法,弘揚受戒規則。在曇柯迦羅的影響下,254~256年,安息國沙門曇諦來到了洛陽,譯出了律藏《法藏部羯磨》。自此,中國僧眾受戒,即依法藏部之律法行事。
a.顯然,正是因受到了曇柯迦羅傳播律藏的影響,中國佛教才逐漸開始了,戒律之制定和修持。逐漸地律藏和戒律,開始在中國佛教內,廣泛流傳。也大抵就是因為,曇柯迦羅的這一貢獻,最終其被律宗定為了二祖。
b.曇柯迦羅之後,大概東晉時期,中國佛教,又把《摩訶僧祗律》、《十誦律》等廣律譯出。不過,如此一來,因為戒律之依據--律藏增多,也造成了一些不好的影響。
c.即受所依據的律藏不同之影響,中國佛教內部,出現了受戒與隨行,不相一致的情況。顯然,律藏太多對於中國佛教而言,也不是一件好事。
(3)法聰者,俗姓梅,南陽新野人,8歲即出家,且聰明穎異。入佛門後,很快便有大修為。南北朝之北魏孝文帝時,法聰大師在平城講《四分律》,並口授其得意弟子--道覆大師。之後,道覆大師作《四分律疏》6卷,而名聲大起。最終,法聰大師和道覆大師,被時人認定為四分律師。顯然,法聰大師和道覆大師,對於律藏的傳播和推廣,特別是對於《四分律》的傳播和推廣,是有大貢獻的。最終,他們分別被律宗定為了三祖、四祖。
(4)慧光者,俗姓楊,長盧(今定州)人,13歲時隨父入洛陽,因靈巧聰明,受天竺著名禪師--佛陀扇多賞識,被勸令出家。最終,慧光在師傅的安排下,從律學開始學習,因聰明異常,終有大成,被人稱讚為聖沙彌。此後,慧光大師致力於學習和弘傳《四分律》,最終完成了著名的《光統略疏》。自此,律宗的理論基礎得以基本確定。而且《光統略疏》的出現,還打開了,時人為《四分律》註釋之良好風氣。最終,慧光大師也因《光統略疏》,而被人稱為慧光律師,且在南北朝時期,很是出名。鑑於慧光大師對於律宗的貢獻,其被追為了五祖。
(5)慧光大師之後,北魏至隋朝時期,有慧光弟子--道雲學習並弘傳《四分律》,且撰有《四分律疏》9卷,對律學的推廣,有大貢獻。道雲大師之後,時間來到了唐朝,有道洪學習和弘傳《四分律》及註疏。道洪者河東人,俗姓尹。13歲出家,從學於曇延法師,不僅致力於涅槃經之研究,還弘傳《四分律》及註疏。顯然,道雲大師和道洪大師,對於律學的推廣,也是有大貢獻的,間接地促進了律宗的創立。所以,他們二人分別被律宗,追為了六祖、七祖。
(6)道洪大師之後,有智首大師弘揚律學。智首者,幼年投相州雲門寺智旻大師出家,22歲受具足戒。因其發現,並慨嘆當時五部律,互相混雜。故而,便立志研習律學。最終,智首大師成為了,律學的集大成者。
a.道洪大師著有《五部區分鈔》二十一卷、《四分律疏》二十卷、《出要律儀綱目章》一卷、《小阿彌陀經鈔》二卷等。其在律學方面,非常出名,隋文帝仁壽後30餘年,可謂獨步京師,無人能敵。顯然,智首大師對於律學和律宗的最終建成,是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的。
b.唐太宗貞觀9年,智首大師示寂,時年69歲,因其影響巨大,行國葬之禮,開了隋唐僧人國葬之先例。最終,因對律學的發展,有巨大貢獻,智首大師被律宗追為八祖。
c.此外,需要說明的是,智首門下弟子眾多,著名的有道宣、道世、慧滿、道興、智興等,而其中道宣,就是大名鼎鼎的,南山律宗的開山祖師也。
三、正是得益於,智首大師撰寫出了《五部區分鈔》二十一卷、《四分律疏》等;東晉時期以來的,“律學雜亂”、“受戒與隨行不相一致”等律學之亂象,才有了好轉!應該說,智首大師就是律學、律宗理論的集大成者,其促進了律學的大發展;也間接加速促進了,律宗的創立和建立。
(1)所以,從某種角度來說。雖說是道宣大師,實際創立了律宗,然其師父--智首大師的貢獻,亦是非常重大的!甚至,我們可以道宣大師,之所以能夠真正創立律宗,乃是深受智首大師影響的結果!
(2)不過可惜的是,智首大師之後,已經有了統一趨勢的律學,雖然開創出了律宗,卻也因內訌,繼而分為了,多股力量。如果智首大師在天有靈,一定不希望看到這種局面吧!
四、智首大師之後,有道宣大師弘傳律學,而此人便是大名鼎鼎的,律宗的實際開創者。道宣者,俗姓錢,字法遍,自稱吳興人,生於京兆長安,東漢富春侯錢讓之後。縱觀道宣大師的生平,我們可知,道宣大師註定是不平凡的。
(1)隋文帝開皇16年,即596年,4月初8,道宣大師降生於京兆,父親錢申任吏部尚書,家世頗貴。其母親姚氏,懷孕時,夢見白月貫懷。之後,有梵僧對她說:“此孩是梁代高僧--僧祐再現世,將來適宜出家弘揚佛教。”話說,道宣大師9歲,即遍覽群書,能吟詩作賦。
(2)15歲,已善於習文墨,但也厭倦了世間書典。於是去了長安日嚴寺,隨智頵法師學佛。此後,16歲即通悟《法華經》,後落髮出家。20歲,依止大禪定寺--智首律師,受具足戒。後博覽三藏,開壇講律,不僅得智首大師器重,且獨步長安30餘年,成就了“鈔疏山積,學徒雲湧”之美譽。
(3)再之後,道宣大師雖有厭學《四分律》,不過在其師智首大師的呵斥下,又得以努力研習《四分律》。此後,見識日廣,終有大成。從貞觀19年起,即從645年開始,有大名氣的道宣大師,常有參與玄奘大師組織的譯經事業。
(4)與此同時,道宣大師先後撰寫有,《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四分律拾毗尼義鈔》、《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等,繼而闡發他對律學的見解。同時,這也算是,其開宗律學的見解。
(5)乾封2年,即667年,10月,道宣大師圓寂,時年72歲。道宣大師圓寂後,因其有大德,對佛教貢獻頗大。故而,多有被追封和歌頌。諸如唐玄宗天寶元年,即742年,以及唐武宗會昌元年,即841年,名士李邕、嚴厚本分別為道宣大師,撰寫碑文,紀事頌德等等。
五、縱觀道宣大師的一生,我們可見:“道宣大師以《四分律》為基礎,參考其他各部律典,合各家之所長,會通大乘和小乘,形成自己獨到的律學見解。”很明顯,道宣大師在終南山,潛心述作期間,收穫頗多。期間,著有《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補闕行事鈔》、《四分律拾毗尼義鈔》、《四分比丘尼鈔》,此五部經書,就是後人所稱的,大名鼎鼎的“五大部”。
(1)顯然,道宣大師是於終南山,創設戒壇,制訂佛教受戒儀式,從而正式創立出了,中國佛教八宗派之一的律宗。因道宣大師,一生中多數時間居終南山。故而,時人稱其為“南山大師”“律祖”“南山律祖”。當然,因為道宣大師對於律宗的卓越貢獻。最終,其被定為了,律宗的九祖。
(2)此外,還有一些律宗人士,認為道宣大師才是律宗的初祖。畢竟,是道宣大師直接創立的律宗。顯然,持有這種觀點的人,是極大的肯定了,道宣大師對於律宗的,不可磨滅的,卓越之貢獻。
(3)道宣大師門下,據說有受法傳教弟子千人。此後,這些人相繼闡揚大師的律學遺教,並以道宣大師闡述的《四分律》為楷模。一時間,南山律宗相當興盛,就連朝野間,那也是相當追崇。
六、不過,需要說明的是:“道宣大師時期,律宗除了有道宣大師開創的,著名的南山律宗(南山派)外。還有法礪大師和慧休大師,所創立的相部律宗(相部派)。以及懷素大師所開創的東塔律宗(東塔派)。話說,相部、東塔兩派律宗,雖說名氣和實力,比不上南山派,但是也較為出名。故而,時人將南山律宗(南山派)、相部律宗(相部派)、東塔律宗(東塔派),合稱為“律部三宗(派)”。
(1)顯然,雖說道宣大師開創出了律宗,並創建出了極富代表性的南山律宗。但是,不得不說,在道宣大師時期,律宗內部發生了勢力分化。顯然,這對律宗整體一脈的發展,是有很大的破壞性的。
(2)最終,南山律宗、相部律宗、東塔律宗之律部三宗間,因為對《四分律》的理解或是闡釋不同,常有爭論和辨法。這其中,尤以相部宗和東塔宗爭論最為激烈,甚至還出現了相互攻訐之局面。
(3)其結局嘛,就是相部律宗、東塔律宗兩系,在爭鬥中,逐漸衰微。最終,僅名聲更大,較少參與派系爭鬥,且實力也更強勁的南山律宗,得以不斷傳承和興旺,乃至綿延不絕。故而,南山律宗之道宣大師之後,依次傳周秀、道恆、省躬、慧正等人,弘傳南山律宗。
七、總體來說,律宗在唐朝之前中期,較為興盛。不過,因為對《四分律》的理解和闡釋不同,故而,南山律宗、相部律宗、東塔律宗之間,產生了律宗的第一次爭鬥。顯然,這一次的爭鬥,使得律宗整體之實力,嚴重下降了。所以,“律部三宗”爭鬥過後,僅剩下南山律宗不斷傳承,乃至獨盛。
但不可否認的是,彼時的以南山派為代表的律宗,已經過了極盛時期,開始走下坡路了。此外,需要說明的是,唐朝以後,所謂的律宗,就是單指南山律宗。只因在律宗的第一次大爭鬥中,律宗的另外兩派,也就是相部律宗、東塔律宗,已經基本絕跡了。
八、等到極致崇奉道教的唐武宗--李炎執政時期,即840年-846年,因為佛教宗門的大肆發展,嚴重影響到了唐王朝的經濟以及人口。甚至佛教還危及到了,唐王朝的統治。最終,唐武宗決定滅佛。
(1)之後,一系列“滅佛”之政策逐步推行。其中,尤以會昌5年,即845年4月頒佈的敕令為高峰,史稱“會昌法難”。此次法難,對中國佛教八宗的打擊極大,大部分宗派的佛經、註疏等,近乎被付之一炬。
(2)顯然,在“會昌法難”之中,在律宗三派爭鬥中,留存下來的,且相對興盛的南山律宗,也沒有逃脫掉厄運。經此一難,以南山律宗為代表的律宗,變得衰落不堪,經論、註疏,幾乎銷燬殆盡。
(3)很明顯,唐武宗之後,以南山律宗為代表的律宗,陷入到了長久的衰退之中。甚至,到了晚唐時期,隨著以禪宗、華嚴宗等宗的興起。一時間,律宗大有到了,被人的遺忘地步,實在令人唏噓不已!
九、顯然,“會昌法難”對律宗影響頗大。再加上五代十國期間的,“周世宗滅佛”事件之影響。此後,律宗衰微到了,近乎滅亡的地步。但是,大概是因為,律宗在經歷兩次“滅佛”事件後,仍有典籍留存。故而,等到宋代,在允堪大師、元照大師等律學大師的弘傳下,再加上天台宗等,多有兼弘戒律之律學。
一時間,(南山)律宗出現了中興之勢,且影響頗大。不過,可惜的是,宋朝時期,中興的(南山)律宗,並沒有中興多久,便又陷入到了,第二次的派系爭鬥之中。而且,這一次的爭鬥,也還是和《四分律》有關。
(1)允堪者,錢塘(今杭州)人,頗聰慧,幼年即出家。初學各宗,後專學律部,漸有大名聲。宋仁宗時,其在杭州昭慶等寺,立戒壇,授戒法,弘傳律宗之律學,影響極大。允堪著有《行事鈔會正記》、《戒疏發揮記》等。直接對宋代律宗的發展,乃至對律宗的中興,起到了重大作用。
(2)元照者,俗姓唐,字湛然,浙江餘杭人。其幼時,即在錢塘祥符寺,追慧鑑出家。18歲時,國家度僧,即以通誦《法華經》之優異成績,被錄取。初學《毗尼》,後學天台教觀。宋神宗元豐元年,受菩薩戒後,專學南山律,終獲大成。
a.元照大師撰有《南山律師撰集錄》等,對宋朝的律宗,乃至律宗的中興,有大影響。因其隱居杭州靈芝寺30餘年,故而有“靈芝律師”之稱號。
b.宋紹聖5年,即1098年,元照大師於明州(今寧波)開元寺,舉行傳戒法會,受戒者極多,史稱“東南受戒之勝”。自此,律宗經歷唐末、五代十國的衰微後,完成中興。宋政和6年,即1116年,元照大師圓寂,時年69歲。
(3)話說,允堪大師是根據,道宣大師的《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作了《行事鈔會正記》。允堪大師圓寂前,將《行事鈔會正記》傳給了其衣缽傳人,即弟子元照大師。可這元照大師,卻偏偏對《行事鈔會正記》持有異議。
a.最終,因為元照大師的異議,律宗內部發生了,分化和爭鬥,繼而形成了會正、資持兩派。從律宗的發展史來看,這次的爭鬥,屬於律宗的第二次內鬥、爭鬥。
b.此後,兩派多有爭鬥和攻訐,均實力大損。自此,在宋朝出現中興之勢的律宗,再次陷入衰微。
c.而這第二次的律宗之內鬥,影響也是非常大的,直接影響到了,元明兩代律宗的發展。其結局是,元明之際,律宗衰微至,近乎無人問津,
十、及至明末清初,在如馨大師(字古心)在金陵靈谷寺傳戒說律,此外,如馨大師的衣缽傳人--寂光大師(字三昧),則在金陵寶華山,建律宗道場。在這兩位律師的影響下,律宗又有了復興的苗頭。彼時,兩位大師在寶華山主持戒席,達百餘壇。一時間,寶華戒壇名震一時。律宗也因此,有了快速發展及復興之勢頭。可惜,律宗的這種復興之勢頭,僅僅是局部之復興而已!
(1)清末民初,律宗有弘一大師、慈舟大師,致力於弘揚律宗之律學。受這兩位大師的影響,彼時的律宗之發展勢頭,還是比較不錯的。可是,相較於明末清初,則差上了不少。
(2)顯然,無論是明末清初的律宗,還是清末民初的律宗,其發展勢頭,均遠遠比不上,唐朝時期的,律宗之興盛的勢頭。所以,相對來說:“律宗的復興,任重而道遠!”
十一、縱觀律宗的發展史,我們可知,律宗在唐朝之前中期,在道宣大師的帶領下,展現出了興盛的勢頭。可是道宣大師之後,接下來的,律宗之兩次比較嚴重的內鬥、爭鬥,都導致了律宗整體實力的衰落。當然了,雖然這兩次爭鬥之間,律宗還經歷了,唐武宗滅佛和周世宗滅佛事件。但是,這兩次滅佛事件,均不是律宗衰落的,最主要原因。
(1)那麼,到底什麼原因,才是影響律宗興衰的主因呢?顯然,不是別的,律宗自身的兩次內鬥、爭鬥,才是影響律宗發展的,最主要原因。而律宗這兩次,內鬥、爭鬥背後的起因,也顯而易見,即都是因《四分律》而起。
(2)即律宗內部,對《四分律》的理解和闡釋,持有不同的意見和見解。而提起《四分律》,對律宗而言,該經論,可謂非常重要。畢竟,那可是律宗開宗立派的核心典籍,是律宗建立,乃至興盛之根本。
十二、事實上,律宗第一次大內鬥,涉及南山律宗(南山派)、相部律宗(相部派)、東塔律宗(東塔派)三派。第二次爭鬥,則屬於南山律宗(南山派)內部的,會正、資持兩支之內鬥;但這兩支,其實原屬南山律宗(南山派),實屬一派。
(1)很明顯,歷史上的律宗兩次內鬥、爭鬥,實則就是,一宗(律宗)三派(南山派、相部派、東塔派)之內鬥和爭鬥。而且,這兩次內鬥、爭鬥之內訌的背後,起因皆是關於《四分律》。
(2)顯然,正是這兩次,關於《四分律》的律宗之內訌,直接影響了,律宗的興衰。自此,我們可以說:“一宗三派之律宗,因四分律而內訌,可謂成也四分律,敗也四分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