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做核酸,三個檢測點,有的快有的慢。我發現這工作效率快慢真的和工作人員的安排有著非常強烈的關係。
我們社區每次做核酸都在屋子裡,我相不中,我覺得不安全。明明去公眾場合不讓摘口罩,你做核酸一人張一下嘴,這要有一個感染的,一屋子人都跑不了。從幾年前第一次開始我就提心吊膽的,每次都像在渡劫。
以前沒辦法,現在自由了,在哪方便就在哪做。我才不去那兒做呢,我要找露天的檢測點去做。
出了小區三個方向各有一個。我前幾次找了另一個方向的,發現那裡人總是很少,做得也特別快。
我一直以為是那條路上的人少的緣故,但是我感覺也不少,因為它在路邊,來來往往的人路過就停下來做一個,接待量應該挺高的。
今天我可發現這裡面的緣故了。
今天還去的這邊,幾乎沒什麼人,後來來了一串,轉眼也做完了。
馬路正對面也有一個,我看看那邊感覺人挺多。過馬路有欄杆,繞起來也挺遠,我肯定不選那邊。
因為要買一些東西,我就準備繞到那邊去。沒過馬路時,發現不遠處還有一個做核酸的,我看到我們社區一個女的在那裡盯著,可能她們新安排的點兒,這裡的人也不少,亂糟糟擠成一堆。後來我又過了馬路,路過對面的檢測點,發現那裡貌似有序,但是似乎出了點兒問題,人排了很長兩隊。
我就直接給分析他們各自檢測核酸的方式方法吧,因為我發現了他們不同的工作安排方式,才會導致了工作次序的快慢。工作這事,貌似都在做,但有人安排得當,有人安排不得當,所以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2
為了容易區分,我們排個號,最快的那家是1號,同一條路上那個亂糟糟的為2號,對面那個混亂的是3號。
1號站是這樣子的:
一個女孩子負責掃碼,掃完一個人就往前走一個。
做核酸的工作人員坐在桌子後面,她負責拆新的,裝小瓶。
旁邊有一個工作人員站著,負責清理。說實話這個人的工作我沒仔細看,但她右邊有個大袋子,她一直在往裡扔東西,可能扔的是做核酸的工作人員拆開的袋子和折斷的棉籤棍子。
三個人分工明確,各自做各自的,不用倒手,手腳麻利。所以人們掃碼、檢測是一條龍,幾秒鐘就好,直接走人。不拖泥帶水,人員不會聚集擁堵。
2號站是這樣子的:
做核酸的怎麼做的我當時沒仔細看,只看到一個男的在掃碼,人們圍成一片。旁邊社區那個女的只負責盯著,不知道在盯什麼。因為我在前一個站做完了,所以沒太關注這個點的情況。
3號站是這樣子的:
排了兩隊,按說兩隊應該進展迅速,但兩隊都行動緩慢。
隊伍面前是兩張桌子,桌子後面各坐著一名工作人員掃碼。小瓶子在桌子上,大概是夠十個人發個小瓶。
他們掃碼後的人往前走,去兩個核酸工作人員那裡做。其中一個工作人員面前排了四五個人,另一個面前空空如也。我很奇怪這是為什麼,難道只有一個人工作,另一個閒著嗎?後來發現是因為掃碼那裡的速度太慢,跟不上了。
但是我想了一下,他們這樣子安排其實是不如1號站的,雖然用了四個人,但是速度卻絲毫得不到提高。
掃碼那裡不知道為什麼緩慢,而進去的人做核酸時,那名工作人員既需要拆新的又要打掃廢棄物,其實是兼了兩份工作的。
3
有人可能會覺得這不都是順手的事嗎?
其實不是。
因為這一連串的工作中包含了好幾份不同的動作,於是你既需要抬手又需要低手,這樣你的每一個動作其實都無形中增添了一點工作量。
這麼說可能不太明白,換種說法。
為什麼我們常說工廠是流水線?就是因為工人都在重複著完全相同的動作。一個產品的整個生產過程中,需要無數個流程,把每個程序都拆解開,每個人只需要完成自己的那個動作即可,這樣就可以極大的提高工作效率。
比如你做一件衣服,如果你在家做這件衣服,你就需要畫圖、裁剪、縫製等等無數個過程。
可是放在工廠裡,從頭至尾,每個人只做精確到極細的一個動作就行了,所以稱之為流水線。
總結一下三個檢測點的工作安排。
1號站是各司其職,效率很高。三個人默默地工作,沒有衝突。
2號站是有人忙有人閒,閒的那個不知道為什麼只是看,連秩序都沒管理一下。
3號站是安排不合理,不懂得妥善安排。四個人,有的忙有的閒,忙中還出錯,效率還不高。
很多時候,雖然是一件小事,但也常常有很多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