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東風作意吹楊柳,綠到蕪城第幾橋?”,春風輕拂,楊柳依依,那一片新綠就這樣肆意鋪展開來。
春風有情,楊柳有意,而詩人對友人的思念亦是綿綿不絕,在清初文壇盟主王士禎的筆下,春天裡的一切都是那麼富有詩情畫意。
“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王士禎是清初詩壇“神韻說”的倡導者,他的寫景詩清新蘊藉,極富神韻,24歲時就以《秋柳四首》聞名天下。
他的山水詩在清初的詩壇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如描寫濟南城初春的“郭邊萬戶皆臨水,雪後千峰半入城。”描寫真州風情的“好是日斜風定後,半江紅樹賣鱸魚。”,等等,莫不清麗可人。
“重來三月青山道,一片風帆萬柳絲。 ”,下面分享的這首《江上望青山憶舊》也是一首匠心獨具的寫景詩,詩人借景抒情,抒發了不同時期的人生感悟,給人以啟迪,值得一讀。
揚子秋殘暮雨時,笛聲雁影共迷離。
重來三月青山道,一片風帆萬柳絲。 ——清 王士禎《江上望青山憶舊》
簡譯:
去年過揚子江時,恰值深秋,傍晚時分,又下起了淅淅瀝瀝的秋雨,江面上霧色迷濛。
再過揚子江,是今年的初春,重新走在這條青山道上,只見江面上的航船靜靜地行駛,柳條如絲帶般掛滿堤岸。
賞析:
順治十六年,25歲的王士禎被任命為揚州推官,到任後,前後不到一年的時間,他曾兩次經過江蘇儀徵趕赴金隴執行公務,這首《江上望青山憶舊》作於其第二次過揚子江時。
境由心生,此詩記錄了詩人兩次過揚子江所見到的景象和心情,由陰沉壓抑到豁然開朗,讀來讓人眼前一亮,給人以驚喜,令人心生美好,有來日可期之感。
“揚子秋殘暮雨時,笛聲雁影共迷離。”,詩的前兩句回憶第一次經過揚子江時所見到的景象,以及彼時的沉重心情。
自古逢秋悲寂寥,農曆八月,揚子江已經進入了深秋,秋雨瀟瀟,秋意寂寥,傍晚時分,江面上煙雨迷濛,觸目都是淒涼的景象。
此時,遠處的江面上依稀可見一隻孤雁,它悄然掠過長空,隱沒在天際,岸上隱約有笛聲傳來,“數聲風笛離亭晚”,“衡陽雁去無留意”,深秋時節,這笛聲,這雁影,無一不令人心生憂戚。
彼時的詩人剛到任上不久,雖然是少年得志,但是,初入職場的年輕人面對新的人事,難免有些陌生,而那千頭萬緒亦是一時難以理清,迷茫和焦慮總是在所難免。
這兩句詩就是詩人彼時的心境寫照,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境由心生,觸景傷懷,人在情緒低落時,最容易被周圍的景物所感染。
“重來三月青山道,一片風帆萬柳絲。”,詩的後兩句寫當下,即第二次過揚子江時的滿眼風光,以及開朗愉悅的心情。
當詩人再一次重新走上這條青山道時,已經是次年的陽春三月了,春水盈盈,青山新翠,綠柳如絲,放眼皆是一派欣欣向榮的繁華景象,彼時的詩人心情大好,深深地被這美景所陶醉。
“青山”是山名,位於儀徵的西南,南鄰揚子江,因其山色常青而得其名,“風帆”指船帆或張帆乘風而行的船隻。
時序更迭,秋枯春榮,本就是自然規律,但是,人在不同的時期或處於不同的境況下,就會生出不同的感慨,就如詩人第二次過揚子江,因其本身的境遇有所好轉,他眼前的景物就顯得格外的清麗唯美。
其實,並不是秋天的景物不如春天的景物好,究其根源,而是詩人的心境起了變化,彼時的他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磨合後,對其工作已經能夠得心應手,也小有成就,心情自然就會變得輕鬆愉悅起來。
置身青山綠水中,當他再回想起去年經過此地時的低沉之感,不由得莞爾一笑,那些曾經的不愉快已經成了不值一提的過去,而當時的悵惘已經被如今的豁達所替代。
原來,縱使是才華出眾的詩人,難免也會有迷茫和無助的時候,但是,只要堅持走下去,總會有柳暗花明的時候,就像彼時置身春光中的他,歷經風雨後,再無悵惘,只有風輕雲淡的歲月靜好。
寫在後面:
這首七言絕句,前兩句寫過去,秋意泠泠,景色悽迷,心緒迷離,飽含其初入仕途的無助和憂愁,後兩句寫現在,春光明媚,惠風和暢,心情愉悅,是對當下的信心滿滿。
前者寫秋景,後者繪春色,詩人之所以將這兩種具有時差的景物做對比來寫,就是借景抒懷,表達自己入仕後的不同心情,由不知所措到得心應手,由茫然到豁朗,往日的不堪已成過去,今日何其美好,來日尤可期待。
這是一首能夠給人以啟迪的絕句,人的這一生,總會有一段至暗的時光要靠自己去逾越,走過了山重水複,不經意間就會和柳暗花明撞個滿懷,那才是滿心的歡喜。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沒有永遠的晴天,也沒有永遠的雨天,晴天有晴天的美好,雨天有雨天的浪漫,要調節的始終是我們自己的心情。
“重來三月青山道,一片風帆萬柳絲。”,過去的那一段時光,不論是好是壞,都不可能是再重新來過,而我們的當下,也終將會成為將來的過去式,所以,唯有珍惜,才是對生命最好的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