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給大家介紹一首英國詩人華茲華斯的一首詩。
每當我看到天上的彩虹
每當我看到天上的彩虹
我的心就會跳舞
飛昇在我剛出生時
他是這樣
現在我長大成人
他還是這樣
就是到我變老死去時
他將還是這樣
兒童是成年人的父親
我多麼希望在將來的每天每日
自己都能夠保持對自然的虔誠與童真
這首詩的中心在後面,詩人說:“兒童是成人的父親。”這句話成了教育名言,但未必人人都能夠懂得這句話的意思。我們通過都在說家教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如果按照華茲華斯的這個詩句來說的話,那就應該是孩子來向父母進行教導了。不錯的,詩人就是這個意思。因為我們很多的成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於我們這個美麗的世界不再有好奇心,而看到的世界也不如像童年那麼充滿了神奇。更多的是看到這個世界的黑暗的地方,醜惡的地方。而孩子對這個世界是充滿了好奇心的,希望自己也是更多更多的去靠近它,接納它。
這首詩前面的詩句都是為“兒童是成年人的父親”這句作鋪墊。詩人特別引入了“彩虹”這個美麗的意象,說自己生下來的時候,天上的彩虹就是這個樣子,現在他已經長大成人了,他看到的彩虹還是跟孩提時候也是一樣的。這並非說是彩虹沒變,而是在說詩人的心境沒變,從小到現在還保持著一顆童真。他又說,即便自己將來到了老死的時候,天上的彩虹還是會像這個樣子,這是他自己對自己的一種心願,也可以說是一種承諾,即要求自己這一顆童心伴隨他一直到老死。然而,一般的大人隨著自己的閱歷的增長,卻有人慢慢地就開始越來越怨憤生活厭倦人生。所以華茲華斯在這首詩的最後說:“我多麼希望在將來的每天美日,自己都能夠保持對大自然的虔誠和童貞。”
詩裡的意旨是詩人以第一人稱對自己說的,但是詩人把這首發表出來,而且傳誦到全世界,傳送到我們這裡,這說明他也是對我們全世界的人說的。讀了這首詩以後,我覺得我們所有做大人的,特別是我們的家長和老師,都應該做一些反思。
魯迅先生就作過反思,他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做《風箏》。文章裡說,他的弟弟曾經特別愛放風箏,但是他不允許弟弟放,因為家裡沒有錢,而且在他覺得,風箏這個玩意也不是一個什麼好東西,有什麼可玩的。可是弟弟特別喜歡,有一次就自已偷偷地到一個雜物間去做風箏,結果被他給發現了,然後他就去折斷了風箏的蝴蝶翅膀,踩扁了風輪,他覺得對於這麼樣的一個小玩意兒有必要苦心故意地來偷偷的做嗎?這是沒出息的孩子做的事。後來,當他在一本外國兒童讀物上讀到了這樣的話“遊戲是兒童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然後他開始解剖自己了,覺得自己當年的行為就是一次精神的虐殺。
我剛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在一所中學擔任一個班的班主任。在晚上有晚自習的,有一個孩子就拿出來一支竹笛在吹,正好我走去給碰見了。這不影響大家上自習嗎?這不是破壞課堂紀律嗎?我二話沒說,把孩子的竹笛奪過來,就在課桌上給拍破了。當然,我覺得我這樣是殺雞給猴看了,效果一定會很好。但是我不知道孩子的感覺是什麼。到後來,我似乎覺得自己也像魯迅先生所說到的一樣,自己是做了一次精神的虐殺。讀過了華茲華斯的詩,理解了他的名言。兒童是成人的父親,我們需要像孩子一樣。保持兒童的那一種對大自然的虔誠,對世界的好奇心,保持那一顆純潔的童心,更要呵氣兒童這份可貴的童貞,而不是去虐殺。我們也了解到了,魯迅也解剖了自己對孩童精神的虐殺,包括我自己。年輕時候所犯下的精神虐殺的錯誤,我也建議所有的大人,特別是我們的家長和老師,咱們也來一次自我解剖。家長對待自己的孩子有沒有過精神的虐殺,老師對我們的學生有沒有過精神的虐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