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蘇州,又見蘇州,放下匆匆的腳步,漫步在蘇州街道的秋色裡,讓蘇州在心裡的情懷一點一點釋放,輕輕拾起心裡那久遠的一點記憶,蘇州,江南一座姑蘇城,煙雨滿城樓。
一說蘇州,映入腦海中的一定是小橋流水人家的園林,的確如此,在蘇州的街頭巷弄,每一眼看到的都有透著園林質感的建築,隨處都有著園林藝術範兒的小品構造,所以又見姑蘇,我第一站就去打卡園林,這讓徘徊的心終於踏實了下來。
說到園林,說到江南園林,再說到蘇州的園林,如果說我們見慣了春季園林的蔥蘢綠意,見慣了夏季園林的花團錦簇,那我卻更鐘情於秋日裡的園林,而且賞江南園林,雖四季各有不同的丰姿,但中秋時節的園子有著一番別樣的韻致。可謂:庭院深深江南意濃,幾陣雨落疏疏,寥寥數點秋緒。
要品秋天的蘇州,首先就要去品蘇州的園林。在秋天,在蘇州生活的當地人就算再忙,也一定會抽出充足的時間去各個園林賞葉觀石。所以,我有著這句“又見姑蘇城,姑蘇是園林!”的品評。
看蘇州園林,看秋色裡的蘇州園林,用長鏡頭去看蘇州園林,觀其貌,品其形,用近鏡頭去看蘇州園林,覽其微,品其韻。秋天的蘇州園林無論怎麼看,都多了一份古樸和意趣。
說蘇州園林是江南園林的典範,那是有道理的,在評出的中國四大園林中,蘇州園林就有兩個,而首屈一指的則是拙政園,所以去蘇州園林是一定要去拙政園的。
可以這麼說,蘇州的秋,是拙政園裡的靜山慢水,是拙政園裡的衣袂翩躚,一把團扇後的嬌顏,鏤空窗後的斜陽,那是蘇州的秋色,那是拙政園的本色。
一入秋,拙政園的景象千變萬化。紅的楓葉、黃的銀杏、綠的芭蕉、飛虹橋上過,滄浪亭中坐,避直就曲,一波三折。
拙政園始建於明正德初年。五百年前,官場失意的王獻臣辭官回到了故鄉蘇州,他造此園只為“鬧中取靜,不出城市而得山林之性,逍遙自得而享閒居之樂。”
拙政園,取名“拙政”,是選自西晉文人潘岳《閒居賦》中的“築室種樹,逍遙自得……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為政也”之句,暗喻自己是個拙者。
在拙政園外,你只會看到一個很小很窄的門,從外看,有誰知道其裡的大觀世界呢?我從門前走過,都覺沒得這就是拙政園的入口,而由其名和其門足可見當時主人的低調和含蓄。
拙政園建成後沒幾年,王獻臣就病死了,其後人把拙政園一分為二,東部賣給了刑部侍郎王心一,剩下的賣給了太子太保、弘文院大學士陳之遴。後來,吳三桂的駙馬王永寧進駐,再後來吳三桂舉兵反清失敗,王永寧俱而先死,拙政園又成了官家之物,日久荒涼……
進了拙政園,眼中拙政園的秋天,並沒有古人口中的萬里悲秋,而是更多了些溫暖婉約,而這一切都來自於時間的饋贈。在亭臺樓閣雕樑畫柱的廊間穿梭,小橋如虹連著水榭,流水循著亭臺婉轉,坐是景,移是影,靜觀是悠悠秋色,遊走是山水入秋,一派江南的水墨就在遠處的徑深裡,就在近處的橫臥中。
拙政園,可謂一步一景,一窗一影,只見那百年古樹都鬱鬱蔥蔥,斜陽透過太湖石的洞孔,灑落在紅楓和黃杏上,彷彿一片炙熱的焰火交織著姑蘇城的夢。秋色的蘇州,園林就是姑蘇!
滄海桑田,往事並不如煙,縱覽眼前的拙政園,有點像明朝的房子、裝著清朝的傢俱,還修了現代的“大門”,似乎感覺少了一點“拙”氣,不過園子的設計和格調還保留著當初建造時的滋味。
五百年光陰歲月,我看著眼前的拙政園,正好有風吹落一片葉,一份園林裡的感懷油然,這是蘇州的園林,這就是古韻中微縮的蘇州,而蘇州依舊是那個姑蘇。
原創作品欣賞:“一入秋,蘇州就成了姑蘇”,這是蘇州最唯美的註解原創作品欣賞:秋來姑蘇,又輕輕搖動烏篷船櫓原創作品欣賞:秋色姑蘇城,姑蘇就是園林!原創作品欣賞:“一入秋,蘇州就成了姑蘇”,這是蘇州最唯美的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