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江城子·恨別

【宋】蘇軾

天涯流落思無窮。既相逢,卻匆匆。攜手佳人,和淚折殘紅。為問東風餘幾許,春縱在,與誰同?

隋隄三月水溶溶。背歸鴻,去吳中。回首彭城,清泗與淮通。欲寄相思千點淚,流不到,楚江東。

蘇軾自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出京後,便成了一隻流落天涯的孤鴻。杭州三年、密州兩年、徐州兩年,剛剛熟悉一方水土、結識一方朋友,就要忍痛分離,趕往命運安排的下一站。現在又到了與徐州告別的時候。這是孤鴻的命運,不得違、不得怨,縱痛如刀絞也僅有哀鳴幾聲的權利。可是蘇軾的幾聲哀鳴,竟能穿越千年,勾出你我心中的悽悽惻惻。

之前的幾次“分手”經驗讓蘇軾對整個流程都熟稔起來,宴席、賦詩、折柳、道別,但這絲毫沒有緩解楚楚離情對內心的撕扯。他自己說,對徐州是“樂其風土,將去不忍”。兩年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可錯誤就在於蘇軾鞠了一把徐州的熱土鋪在心頭,又從泗水中舀起一瓢清澈,從此依戀的種子悄悄發芽。他甚至打算退休之後要買田於泗水之上,終老徐州。

相逢既晚,離去卻匆匆。當時有多美好,現在便有多殘忍。

攜手佳人。這裡的佳人不是蘇軾的妻子,而是官妓。在唐宋時期,地方長官赴任離任時由官妓為之導路是官場慣例。這是唐宋風流的一筆註腳,朝廷也從不會覺得紅粉佳人的出現有傷風化。經元明殺伐之世,這一習俗逐漸式微,到了風流消散一派肅穆的清朝,更是被懸為厲禁。在細節中往往可以窺見時代精神的變遷。

美人姣好,折花相贈。春已晚,花凋殘。殘紅不悲,最悲是離人淚。淚與花相照,淚猶殘紅,殘紅濺淚。問東君,春色還有幾許?問也是白問,剩多剩少又有什麼關係?無人相伴,無情可寄,徒增煩惱罷了。

蘇軾不忍別徐州,徐州亦不忍別蘇軾。當蘇軾離任徐州時,悲慼嗚咽的管絃漫籠全城,無數吏民攀轅挽留,情詞懇切。人們紛紛“洗盞拜馬前,請壽使君公”,說得最多的話是“前年無使君,魚鱉化兒童”。蘇軾抗擊洪水之功,永遠不會被徐州父老遺忘。

兩年前蘇軾剛到徐州就任,民情還未熟悉,洪水後腳就到了。黃河在徐州以北五十里處突然決堤,水勢向東南蔓延,水淹四十五個州縣,三十萬頃良田。洪水很快就到了徐州城邊,水勢被城南的高山阻遏,在城下匯積。水面不斷抬升,達到二丈八尺,一度超過了徐州城內的街道。

徐州城危如累卵!蘇軾率領吏民全力搶救城池。更糟糕的是,當此存亡之際,富有之家紛紛逃難。若聽任富民逃走,勢必人心惶惶,徐州城就更保不住了。蘇軾趕到城外攔住逃難者,把他們趕回城裡,並當眾立誓:“吾在是,水決不能敗城!”蘇軾的鎮定和堅決,穩住了一城之心。

在宋代,禁衛軍直接歸皇帝指揮,地方長官沒有調動權。為取得禁衛軍的協助,蘇軾穿草鞋、拄手杖,撲哧撲哧從泥水裡跋涉過去,親身來到軍營向官兵喊話:“河將害城,事急矣,雖禁軍,宜為我盡力。”官兵們感佩不已,慨然允諾,加入築堤保城的大軍。

雨水日夜不止,心急如焚的蘇軾直接住在城上,往來奔走也“過家門不入”。在最危急的時刻,洪水離堤岸只有“三板”。最後洪水退去,朝廷下詔褒獎蘇軾。雖然蘇軾謙稱“水來非吾過,去亦非吾功”,但徐州百姓明白,當時若無蘇軾,徐州人恐怕都成了“魚鱉”。

萬惡的洪水無意中做了一件好事,就是昇華了蘇軾與徐州百姓的情誼。生死與共的下一步就是患難之交。蘇軾可以在徐州“敲門試問野人家”討茶喝,徐州的年輕女子也會“旋抹紅妝看使君”。

蘇軾對徐州的山川地理、風土人情做過詳細的考察,從內心愛上了這個自古多豪傑的地方,博取雜收的他還學過本地的方言土語。如果說蘇杭的特點是溫柔富貴,那麼徐州的迷人之處在於能令人拍手大笑、興奮發狂。且看蘇軾的《登雲龍山》:

醉中走上黃茅岡,滿岡亂石如群羊。

岡頭醉倒石作床,仰看白雲天茫茫。

歌聲落谷秋風長,路人舉首東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

樂則樂矣,已成過往。水流溶溶,楊柳依依,被離愁障目的詩人看每一樣景物都情意無限。可它們哪一個又真正懂得詩人的心思呢?昔來徐州,楊柳依依;今別徐州,楊柳還是依依。

天上一排鴻雁正往北飛,頭朝家的方向奮力展翅,而蘇軾卻要走與它們相反的方向。一為歸家,一為流落;一自做主,一聽安排。好一番淒涼的對比。

走走停停,步子慢一分,離別的過程就長一點兒。拉長離別的過程是一種折磨,但總好過戛然而別,連一點兒餘溫都存不下。眼見回首已望不到徐州城了,蘇軾又發現一件遺憾的事:徐州的泗水只與淮河相通,流不到自己將要去的湖州。徐州故人若想要寄“千點相思淚”過來,都沒有辦法。

當你戀上一個人,你會拼命尋找與他/她的相同或相似之處,家鄉、經歷、名字、生日……再細微的巧合都會讓人興奮,再細微的不合都會讓人失落。當你戀上一個地方,這個症狀同樣會發作,這正是蘇軾為“流不到,楚江東”而失落的原因。

蘇軾是一個“既來之,則安之,既安之,則愛之”的人,在他的一生中,他愛過許多地方:杭州、徐州、黃州、汝州、惠州、儋州……他中意的養老之地,也不止徐州一處。這是一種戀舊的情節在作祟。而一個人之所以戀舊,是因為“舊”有他的付出、他的經營、他的期冀。蘇軾不管到哪裡,都從不敷衍自己與這個地方的緣分,他總是那麼樂此不疲。所以一圈走下來,每個地方都值得他留戀、回憶。

7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也談“醜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