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鬱震宏
蘇東坡,宋代第一流量主,這裡就不介紹了。他先後三次到浙江做官,八次路過桐鄉,給桐鄉大地留下了不少“蘇東坡元素”。
這裡簡單說一下蘇東坡與桐鄉的三次緣分。
一、崇福之會
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十二月,蘇東坡在杭州通判任上,奉上級之命,視察湖州、秀州(嘉興),然後從秀州返回杭州,當他經過崇德縣城(今崇福鎮)時,有一個年輕人慕名拜見,他就是臨平人薛昂(1156—1134)。
臨平到崇德,走大運河,三十里水路。
薛昂是北宋名人,王安石的弟子,官至中書侍郎,副宰相,精通經學。錢穆《國史大綱》將北宋後期黨爭人物分為經術、史學、縱橫三派,蘇軾屬縱橫派,而王安石、薛昂就是經術派的代表。
蘇東坡、薛昂二人,學術取徑不同,他們初見時,薛昂還不到二十歲,但已學有宗主,比我現在成熟多了。這次談話,開始是在友好輕鬆的氣氛中進行的,後來聊到了王安石,薛昂是蘇東坡的粉絲,更是王安石的鐵桿粉絲,蘇東坡對王安石頗有微詞,兩人不歡而散。
總而言之,蘇薛會面,堪稱桐鄉歷史上的高光時刻。
二、烏鎮之行
天隱樓,據沈遘《沈沔天隱樓》詩,可見此樓是沈沔所建。按沈遘去世於公元1067年,蘇東坡到湖州的時候,天隱樓至少也有十多年了,這十幾年裡,沈沔廣泛徵求名家題詩,天隱樓,越隱越出名。
蘇東坡到烏鎮時,天隱樓上的題詩已經非常多了。但東坡畢竟是東坡,滿滿地文化自信,他看了這些詩,提筆寫下了《題沈氏天隱樓》,秒殺一大片。詩開頭就說:
樓上新詩二百篇,
三吳處士最應賢。
從文本的本身來看,這首詩,當是蘇東坡親自到烏鎮所寫,樓上新詩二百篇,明顯是親眼所見的實景。還有,《題沈氏天隱樓》這個題目,只有“題”字,而不寫成“寄題”,也可為一個旁證。
比蘇東坡小一代的葛勝仲,有《寄題湖州沈秀才天隱樓》詩,從題目可見,他沒有來烏鎮,但由此可證,在蘇東坡之後,烏鎮沈氏還在繼續請名家題詩,我們現在來看,只要蘇東坡一個人就夠了。
據葛勝仲《烏墩鎮(即烏鎮)普靜寺觀音閣銘》說,天隱樓後來毀於火災,時間在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以後,不知後來有沒有重建?
無論重建與否,有了蘇東坡的詩,天隱樓就足以千古了。
三、寄詩崇德
蘇東坡在湖州知州任上,不僅到烏鎮天隱樓題詩,還寫了一首詩,送給當時的崇德知縣周邠。
周邠,字開祖,杭州人,他的一生,談不上有什麼大作為,但他的身邊,卻有三個頂流人物,一個是他的岳父陳舜俞,一個是他的侄兒周邦彥,一個便是蘇東坡。
人生,不需大富大貴,交一個好朋友,也是一種大成就!
周邠與蘇東坡是非常要好的朋友,蘇東坡在做杭州通判時,兩人經常在一起嗨皮。好久不見,周邠寫詩給蘇東坡,蘇東坡寫了回詩《次韻周開祖長官見寄》。
康熙《石門縣誌》
蘇東坡詩云“憶昔湖山共尋勝,相逢杯酒兩忘憂”,想起當年在杭州的歲月,感慨逝者如斯,歲月不饒人,我們亦未嘗饒過歲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