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旅途中總會遇見各種各樣的事情,有順境,亦會有逆境,順境不嬌縱,逆境懂排解,方得長久。只是到底應該怎麼做才更好呢?《次第花開》——無論從哪頁開始都能安靜讀下去的書,給出一些人生啟示,或許能幫助我們更加了解自己。
無常時光荏苒,春去秋來,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萬事萬物總是在不停變化中,這就是無常。但我們往往在逆境中才會感嘆世事無常,順境時卻希望將這份幸運永遠儲存下去。
無常並不是人生的某個階段,而是充斥著整個人生,所以學會終生與無常相處才會變得自在。
其實,換個角度想想,如果沒有無常,生病的人不會重返健康,離別之後不會有團聚,失意之後將不再重回得意之時……人生似乎就沒有意義了。我很喜歡的一句話是這麼說的:
離別是為了更好的相遇。
為什麼選擇背井離鄉?為什麼咬著牙也要奮鬥?為什麼甘願離別?
是因為期待著下次相遇之時,我們都能成為更美好的自己,有了這份祈願,才會有堅持走下去的動力,也是因為有無常的存在,我才能離想象中的自己更近。
痛苦努力並不是總有回報,因為沒有得到自己期望的回報,便會感受到痛苦。我們很容易將當下的痛苦無限放大,自己做編劇,編排一出年度苦情大戲,將心中那份悲憫毫無保留地留給自己。
我總是會和朋友們聊起被職場霸凌那些日子所經歷的事情,現在回想,我也成為了自己的金牌編劇,將所感受到的痛苦串成串,演繹成一個職場小白智鬥變態老闆的故事。逐漸意識到我只是需要一個宣洩的出口,對這份經歷存在執念。
當我能夠不再注意這些經歷時,我開始變得強大。
當我能對這段經歷一笑了之時,我便感悟到痛苦是正常的,應該要集中力量去處理問題本身,而不是糾結自己的感受。他們之所以能對我造成傷害,是因為總能一眼就看到我的弱點,直戳痛處,而與他們的相處就是最好的修煉。
當我能為曾經傷害過我的人祈禱時,我便不再糾結,並且希望世界變得更美好。
自律與痛苦相伴相生的是負面情緒,它總會在不經意間探出頭來,打攪好心情。它很厲害是因為如果我們管理不好負面情緒,任由發展,下次它再出現時,便會像滾雪球般更加強大,甚至能擠走健康的情緒。
自律是一種很好的辦法能緩解負面情緒,不過這裡說的自律並不是嚴格規定自己的時間,機械性地完成任務,而是不讓自己沉浸在對事對人無益的想象中。
忍辱是自律的一種表現方式,其實是指遇事不急著做出反應,不要急著逃避,而是要放慢節奏給自己留一些空間進行觀察和感受,看清事情原貌後,再做決定。這一點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也在他的書中反覆提及,遇事做決策時要放慢節奏,因為人的第一反應是趨利避害,在這種情況下做的決策往往是錯誤的,給自己多一些思考時間,看清問題本質後再進行決策,往往能避免很多問題。
中國歷史上最能忍辱的人之一,應當有韓信,他很小時便失去父母,靠釣魚換錢為生,屢遭眾人歧視。屠夫當眾羞辱形影單隻的韓信,要其蒙受胯下之辱,韓信權衡利弊後只得遵從,但後來也是這樣一位人物能夠跟隨劉邦平定天下。
逆境2020對很多行業,很多人來說無疑是個逆境,在逆境下能夠看清很多事情。至少在疫情肆虐的這一年,我發現很多傳統行業開始遭受危機,要麼轉型,要麼破產;也發現一些行業雖然受到衝擊,但能在疫情下堅持。
行業的背後其實是人,對待逆境不同的心態和應對方式決定了最終命運,最重要的一點是不抱怨。日本紀錄片《人生的果實》,後半段講述年過八旬的老人獨自生活,家中幾十年的水缸因為一場暴風雨斷裂,女兒前來幫忙收拾時抱怨現狀,老人卻很平和地說道:“不要抱怨,我們想辦法解決就是了。”最終女兒幫忙修復了水缸,生活恢復正常。
逆境很適合用來思考可以從中獲得什麼,人生觸底時的反思與改變,往往會帶來反彈的效果,最怕的就是抱怨和一蹶不振無所作為。
同時,對於那些在最艱難時刻給予我們幫助和支援的人,永遠不要忘記他們的情誼。也許只是一聲問候,卻像冬日的暖陽讓我們的生活充滿活力。
-THE END-
作者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