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禮儀始終是擺在第一位的,而禮儀中又以祭祀為第一要務,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說法,就是說祭祀和用兵才是國家最重要的事務。歷朝歷代,對於祭祀都很重視,清代亦如此。
祭祀從廣義上說包含了天地鬼神,祖宗社稷,所涉及的範圍十分廣泛,這裡就以清代祭陵為主,講一講清帝祭祀的相關內容。雖然此類話題較為冷僻,但讀者若是有心也能從中了解一些相關的知識。
一
清代的祭陵禮儀,始於崇德年間。當時定製,每年的歲暮、清明節遣大臣祭永陵、福陵,祭品用牛和羊,後又規定先帝的忌辰、誕辰日及孟秋望日(農曆七月十五),燃香燭,獻酒果,讀祝文,行禮。如果是派遣守陵官致祭時,則不讀祝文。
康熙二年,孝陵建成後,定製每年以清明、中元(七月十五)、冬至、歲暮為大祭之日,自從以後,清帝謁陵也漸趨於完善。
有清一代,除了四大祭日之外,每月的朔、望日為小祭日。逢大祭日,有時皇帝要親往謁陵,有時則派皇子或親王代祭。而小祭日之時,則由守陵官員上香即可。
一般來說,由於清東陵葬著清入關建立全國政權的第一個皇帝順治帝福臨,以及兩個功勳卓著的皇帝康熙、乾隆,因而後代皇帝親謁東陵的次數居多。而每當聖駕親往時,所過州縣都要向民間大徵其稅,役使民工民夫修道路、建行宮、設膳房,通州、三河、薊州等皇帝必經之路,地方文武官員均常服,於道右百步外跪迎。皇帝行至陵區時,除當值得守陵官員外,均於道右跪迎。皇帝迴鑾之時,亦是如此。
二
清代謁陵的禮儀十分繁複。如皇帝是初次謁陵,禮部要先奏請其駐蹕之日期,而謁陵則由禮部擬議進奏。次日,皇帝要行大祭禮,禮儀則由太常寺擬定進奏。
皇帝謁陵,皇帝及其隨從的王公百官都要身穿素服,皇帝乘輿、降輿之處,均臨時酌擬具奏。而隨從王公均於“下馬碑”下馬,貝勒以下、大臣侍衛三品官以上,於未至“下馬碑”下馬,只有謁泰陵時,隨從王公等至“東山角”下馬,其餘人等則在未至“山角”處下馬。
皇帝謁永陵,在陵內的啟運殿的北門階下行三跪九拜禮,禮畢瞻望四陵,各祭酒,凡四跪,每跪一次要奠酒三爵,每奠一次行一拜禮。禮畢,西向站立舉哀,王公以下大臣官員也要隨行禮舉哀。次日,皇帝身著禮服、隨從百官均朝服,在啟運殿行“大饗禮”。
皇帝謁福陵、昭陵,在陵之明樓前行禮、奠酒、舉哀,與謁永陵相同。次日,皇帝和隨從王公百官在陵內隆恩殿行大饗禮,衣著也同於謁永陵時的服裝。
皇帝謁東陵、西陵時,一般只在當日身著素服,未至陵內碑亭,即降輿痛哭,步入隆恩門,到寶城前三奠酒,行禮,王公議下文武百官均隨行禮,禮畢而退。
若皇帝親行大祭禮,則須先將已故帝、後神位,奉安隆恩殿內寶座南向,座前案上設供,祭品則有:牛一隻、羊二隻,羹、飯、脯等十八種,餅、餌、果實六十五種,帛、茶碗、金爵、金匕、金箸等。
屆時,皇帝乘輿至隆恩門前,在門西幄次洗漱畢,由贊引官匯入隆恩門,尚茶奉茶於案上,皇帝行一拜禮,王公大臣隨之叩拜。
然後,讀祝官捧上祭文,於祝案旁跪,禮部堂官二人分左右跪,向皇帝展現祭文。皇帝覽畢,由禮部堂官由左門引至隆恩殿,在供案前上香,行三跪九叩禮,王公百官隨同行禮。接著,依次進行初獻,讀祝文,奉爵大臣跪進爵,行亞獻、三獻禮,每一獻皇帝及王公百官均行三跪九叩禮。
由於隆恩殿內除了先帝的神牌外,還有同葬的後、妃神牌,故行禮時,則要一一俱拜。拜畢,皇帝從左門出殿,進陵寢左門至明樓前,西向立舉哀,王公百官則在陵寢門外舉哀。舉哀片刻之後,謁陵活動即宣告結束。
三
按清制,皇帝清明節時謁陵,須行“敷土禮”。屆時,皇帝更換素服,由幫扶抬土大臣隨同進至寶城前。陵寢內務府官進獻護履,皇帝接受後穿上。這時,陵寢內務府大臣挑著土筐在階前獻土,奉獻皇帝。幫扶大臣抬至寶頂正中敷土處,跪進給已在寶頂正中跪著的皇帝,皇帝接土後,拱舉敷土。
敷土完畢,皇帝將筐授給大臣,並脫履。接著,行大饗禮,禮畢,更換青長袍褂,再至明樓前行禮、奠酒、舉哀。
敷土禮系沿用明制,敷土十三膽。乾隆帝繼位後,認為這十三擔土須往返二十六次,很覺繁瑣,故自乾隆二年起,改為一擔,敷土禮也就成為一種名副其實的走過場了。
有清一代,謁陵最勤的當屬乾隆皇帝,他在位六十年及當太上皇的三年間,約有四十次謁陵活動。直至乾隆六十年和嘉慶元年,他仍以八十餘歲高齡,親謁東陵、西陵,既表示對列祖列宗的敬意,又暗含要後嗣效法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