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當我們審查人生或者在教育子女的時候,通常會犯這樣一個錯誤,就是總會對缺乏的地方表示遺憾,或者是對不足的地方表示過多的擔心,認為這些短板會給自己帶來問題,然後對於擅長的方向津津樂道。
但是真正走過漫漫長路之後,就會發現這個擔心完全是多餘的,很多時候人生未必會因為缺乏的事情給自己帶來問題,反而會因為擅長的事情給自己帶來困擾。
人生有一句話叫做:過猶不及,所謂“不及”,是未曾達到某一種狀態,因為未曾達到,反而不需要過多思慮,而反之,那些過分充盈的事物,卻總出現用力過頭的結果。
就像對於一個聰明人來說,很多人以聰明為優勢,但是聰明人通常思慮過多,反而容易無事生事,也常因過多思慮而心情抑鬱,而有才華者也是如此。
當一個人在某方面過分擅長的時候,總會以自己擅長的地方過度炫耀,聰明者多會顯露心機,有才華者常去炫耀所長,但是最後帶來的結果,往往是一個又一個人生遺憾。
《菜根譚》中有一句話叫:
廉官多無後,以其太清也;痴人每多福,以其近厚也。故君子雖重廉潔,不可無含垢納汙之雅量;雖戒痴頑,亦不必有察淵洗垢之精明。
人生最重要的是調節平衡,順其自然,不將任何優勢作為自身炫耀的資本,也不讓任何長處有過猶不及的詬病,從根源處認知事物的不同影響並加以調和。
正如《道德經》之中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有可以為利,無同樣能在人生中發揮巨大的作用,一個人面對自身所缺乏的地方,大可不必憂慮。
一個人缺乏的反而不會帶來問題,正是因為缺乏所以有所收斂,而一個人所擅長的恰恰容易形成鋒芒,在刺痛別人的同時傷害的也是自己,所以自己擁有的可以為用,但要防止擁有的東西過猶不及。
一個人不應該哀嘆自己所缺乏的地方,反而應該憂慮自己所擅長的地方,就是因為擅長才會養成諸多之弊病,所以越是優秀,人生越要有含汙納垢之量,人生越是擅長,越要具備警惕之心思,避免物極必反。
二、吳王渡過長江,登上獼猴山之後,一群猴子看到他驚慌的逃跑,只有一隻猴子從容地抓住樹枝在那跳躍騰躥,向吳王展露靈巧。
吳王拿著弓箭立刻射向猴子,而猴子敏捷的抓住飛箭,於是吳王命令隨從全部向猴子射去,最後獼猴手握著箭死去。
吳王對身邊的人說:“這隻獼猴以為自身靈巧而賣弄靈巧,最後落得喪命的下場,這要引以為戒啊。
正所謂:“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最正直的東西好像有一些彎曲,最靈巧的東西好像有一些笨拙,最卓越的辯才好像是口吃一樣。
智巧是人類高於其他生物的優勢,但是一個時代之所以混亂,反而就是因為智巧參與的太多,因為人都有私心和慾望,在智巧參與的過程中,必然會有各種狡詐的手段層出不窮,這是時代混亂的根源。
而人生也是如此,當我們拿著自以為是的優勢去炫耀,或者是過度烘托時,自身所擅長的也好像有些笨拙一樣。
就是因為我們對人生優勢以及劣勢並沒有正確認識,更談不上用更高的智慧將其調節平衡,所以一個本來優秀的事物反而會形成壞的結局,就好像自己擁有一把有效的工具,最後卻傷及自身一樣愚昧可笑。
而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以無心順其自然,對自身所擅長的事物,不要有任何炫耀的心態,這樣才能使人生得以平衡。
如莊子說: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魚筌是用來捕魚的,捕到魚之後就可以忘記魚筌;兔網是用來捕兔子的,捉到兔子之後就可以忘掉兔網;言語本來是傳達智慧的,領會了智慧就可以忘掉言語。
莊子的這句話,本意是告訴我們“得意而忘言”的道理,得到智慧之後就要忘掉言語,而我們對待人生的智慧也是如此。
當我們察覺自身的智慧,並且以智慧為自身謀取功業的同時,就不要拿智慧再去過度炫耀,甚至刻意標榜了,否則必然會因福生禍。
讓凡事都達到適度,即便看似優秀而又擅長的事物,也應該有本該存在的界限和原則,這才能塑造合理的人生。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
1 #
-
2 #
人生最重要的是調節平衡,順其自然,不將任何優勢作為自身炫耀的資本,也不讓任何長處有過猶不及的詬病,從根源處認知事物的不同影響並加以調和。。。
-
3 #
大道至簡,把簡單的事做好,用簡單的心對待複雜的局
-
4 #
你明白就是不這樣要求自己。
-
5 #
得意之時誰都有,別拿一時當永久!自以為是終有悔,且行且悟三思行!
-
6 #
順其自然,,,,但,身邊小人讓你生死不如那該怎麼辦,我沒有害人半點,丁點,都是以情與義做人做事,換來的即是人渣的不依不饒,請問聖人也該順其自然?
-
7 #
老子道德經說。棄偽義還本真。順其自然心如止水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切浮雲。明白就好。所以你我的大道理吃瓜群眾老百姓不接受。他們接受的是。利益。柴米油鹽醬醋。畢竟人類只有三件事公平。廢話。時間。生命山河無恙
讓凡事都達到適度,即便看似優秀而又擅長的事物,也應該有本該存在的界限和原則,這才能塑造合理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