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被討厭的勇氣》是一本通俗易懂的阿德勒心理學著作,書中許多顛覆三觀的觀點可能會讓你感到不適,但是經過細細品味,就會發現這正是尋找幸福的真理。

本書講述了一個“對生活絕望”的青年去拜訪一位在聲稱“人人都能獲得幸福”的哲人,兩人的辯論由此開始······

01你的不幸,是你自己選擇的,與你的過去無關

阿德勒否認“心理創傷”的存在,主張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動選擇的結果。當然這並不是在否認童年經歷對人格產生的影響,而是在強調經歷本身並不會決定什麼,重要的是我們給過去的經歷賦予什麼樣的意義。

樂觀的人可以將過去的不幸作為努力生活的動力,而悲觀的人卻把自己困在過去的不幸之中,甚至將此作為生活不快樂的藉口。

倘若決定一切的是過去,由於過去無法改變,那麼活在今天的我們也將會對我們的生活束手無策。

而阿德勒否認這種價值觀,聲稱我們之所以不幸並不是因為過去或者環境,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而是我們缺乏“獲得幸福的勇氣”。

無論之前的人生髮生過什麼,都對今後的人生如何度過沒有影響,決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時此刻”的你自己。

02你之所以不改變,是因為你下了“不改變”的決心

阿德勒的“目的論”:

人們的一切舉動考慮的並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

比如,你明明不幸福,為什麼不改變呢?

1、你害怕“變化產生的不安”

你覺得現在的生活雖然不如意,但至少可以忍受;生活裡即使遇到點狀況也可以根據以往的經驗對付過去。

可是如果選擇新的生活方式,那麼你就不知道自己將會面臨什麼樣的困境,生活就會充滿不安。也就是說,即使人們對生活有各種不滿,但還是覺得保持現狀更加輕鬆和安心。

面對變化產生的“不安”與不變產生的“不滿”,你選擇了後者。

2、你害怕在人際關係中受傷

你很討厭自己,你說沒有任何人願意和你這樣無趣,孤僻的人交往。可是你為什麼如此消極的看待自己呢?

因為你害怕被他人否定,害怕在人際關係中受傷,你認為與其陷入這種窘境倒不如一開始先否定自己,把自己設想成不被他人喜歡的模樣。

也就是說,你的“目的”是避免在人際關係中受傷,而“自己不夠好”只是你為了達成這一目的編造出來的藉口。

同理,“他人不夠好”也可以作為自己不社交的藉口,所以許多人為了逃避社交,往往只能看到別人的缺點,從而產生“他這樣的人不交也罷”的心理。

3、害怕面對真實的自己

當別人展現才華的時候,有些人就會說:

“只要我有時間練習我也可以。”

“如果我有他那樣的條件,我也可以做到。”

阿德勒認為這樣的人有卑劣的優越情結,他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不願面對當自己真正付諸行動時遭受失敗的事實,而選擇活在“自己也有這種才能”的可能性之中來欺騙自己。

以上3點就是很多人寧願忍受生活的不滿也不願改變的原因。

既然否定了“不改變的”藉口,也認識了“不改變”的原因,那麼下面就是該如何邁向真正的幸福了。

03邁向幸福第一步:分離人生課題,要明白什麼是自己的人生課題,什麼不是自己的人生課題

阿德勒認為,一切的人際關係問題都起因於對別人的人生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人生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這裡的“人生課題”可以理解為一生中需要面對的所有事情)

後者常見於別人對我們有什麼要求或期望:

例如:

“我們都是為你好,你一定不能辜負我們的期望。”

“我希望你變成一個XX的人。”

我們總是會聽到“為你著想”之類的話,但是,他們的行為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目的——面子,虛榮心或支配欲。

我們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否則就會活在別人的世界裡,迷失自己。

同理,既然你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那麼別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活。

例如:

“他(她)應該喜歡我”

“我已經這麼努力了,他(她)還不喜歡我”

“我為他(她)付出了那麼多,竟然沒有得到一點回報”

這都是干涉對方課題的回報式思維。你為對方做什麼是你的事情,對方喜不喜歡你是對方的事情,不要干涉對方的課題,否則只會越來越痛苦。

如果你正在為自己的人生而困惱,那就需要弄清楚“這是不是自己的課題”這一界限,然後不再幹涉別人的課題,同時也不要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

“分離課題”不僅可以減輕生活中的苦惱,還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增加勇氣。畢竟當你明白別人的想法與你無關時,你也就不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了,自然就可以放開自己。

阿德勒:“別人怎麼看你,怎麼評價你,這是別人的事,你無法左右。你只需要誠實面對自己的人生,做自己該做的事。”

04邁向幸福第二步,接納自己,關心他人,積極融入群體並找到歸屬感

1,接納自己

一些人總是喜歡把目光可及的所有人都作為自己的競爭對手,將他人的成功看作自己的失敗:

“他做到了,我沒有做到,所以我不如他,我很失敗。”

這樣的對比不僅會產生強烈的挫敗感,還會逐漸喪失自信心,厭惡自己。

阿德勒認為,我們沒有必要和任何人競爭,只要自己不斷前進即可,因為人與人是不同的。

這類人往往也很敏感,生怕哪裡做的不好遭到他人嘲笑或指責,但實際上,別人真的會那麼關注你嗎?會24小時盯著你,虎視眈眈尋找攻擊你的機會嗎?

受這種想法束縛的人總是把自己作為世界的中心,看似在時刻注意他人的舉動,但實際上是對自己的執著。

如果想要更輕鬆的生活就必須解開這一束縛,學會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嘗試把注意力放在別人身上,多想一想“我能為別人帶來什麼?”。

2、關心他人,在團體中找到歸屬感

當你開始關心他人,信賴他人的時候,你的內心才可以把別人從之前的“競爭對手”變成“夥伴”,而對方自然也會把你當做夥伴。

我們生活在夥伴中間,就能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時我們為夥伴們做著貢獻,我們就會感覺“自己是有價值的”,進而從中找到一種“可以在這裡”歸屬感。阿德勒將其稱為“共同體感覺”。

阿德勒聲稱,人只有在感覺到“我對別人有用”的時候才能體會到自己的價值,但是,這種貢獻也可以通過看不見的形式實現。只要有“對別人有用” 的主觀感覺就可以。當認識到“自己有價值”之後,自然就會獲得勇氣。

05邁向幸福第三步,人生沒有準備階段和忍耐階段,我們只需要過好每一個完結的“此時此刻”

每個人都想要成為一個“特別”的人,不願接受“普普通通”的自己。所以在“特別優秀”的夢想受挫後之後,便非常極端地認為自己“特別差勁”。

但是人的內心是非常頑劣的,怎麼能容忍“特別差勁”的自己呢?

於是很多人開始為遙遠的將來設定一個目標,並認為現在是準備階段。一直認為真正想做的事情還沒有到時機,等時機到了就去做,這是一種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

只要在拖延人生,我們就會無所進展,只能每天過著枯燥乏味的單調生活。

在阿德勒心理學中,人生最大的謊言就是不活在“此時此刻”。糾結過去,關注未來,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體,自認為看到了些什麼,可實際上只是在安慰自己。

我們應該認真的過好“此時此刻”,人生只是連續的剎那,根本不存在過去和未來。不要通過關注過去和未來為自己尋找免罪符。過去發生了什麼與你的“此時此刻”沒有任何關係,未來會如何也不是你“此時此刻”要考慮的問題。

就像在《被討厭的勇氣》最後一章節說的:

“我們要像跳舞一樣認真過好剎那的“此時此刻”。沒必要與誰競爭,也不要目的地,只要跳著,就一定可以到達某一個地方。”

聽了哲人的一番教導,青年終於醒悟過來。繫上鞋帶,離開了哲人的家。

什麼時候開始下雪的呢?門外一片雪景。多麼清新的空氣,多麼奪目的光芒!青年踏著新下的雪,深深吸了一口氣,摸了摸的短短的鬍鬚,自言自語道:“世界很簡單,人生也一樣。”

763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再發幾條有關“六相隱平江”的掌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