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1》

平日喝巖茶,大多數是泡著喝。

用蓋碗逐次沖泡,啜著喝。

但假期嘛,喝茶方法也要來點創新。

比如,換成煮茶。

感受同樣一泡巖茶,不一樣的風味。

不過每當聊到煮巖茶,總有部分茶友會心有顧慮。

“咦,煮巖茶?不怕將茶味煮濃?”

“論泡來賣的正巖茶,煮茶喝是不是太浪費?”

“不是說,巖茶用蓋碗沖泡最好嗎,巖茶不能煮。”

且慢,莫急。

白瓷蓋碗沖泡,的確是解鎖巖茶風味的最佳方式。

逐次沖泡出湯之間,能真實還原每一道茶湯的香氣滋味。

直接一鍋煮,確實會浪費好茶的細膩風味層次。

但這不代表巖茶不能煮。

畢竟,我的地盤我做主,我的茶葉我做主。別說煮茶,就算將巖茶拿去煲湯,旁人也無二話。

《2》

更何況,巖茶連茶葉蛋都能煮。

“大紅袍茶葉蛋”,在景區裡小有名氣。

偶爾嘗試一、兩回煮巖茶,無傷大雅。

為避免“誤傷”好茶,還存在這樣的折中之策——煮葉底。

先用蓋碗沖泡,泡啊泡,泡過7、8衝後,隨著大量茶味被消耗,巖茶的茶湯滋味逐漸變淡。

這會兒,再端出煮茶壺,將蓋碗內的巖茶葉底悉數撥入壺內。

加入清水,開火煮茶。

煮茶時間長短,根據個人茶味濃淡喜好調整。

基本上,為避免茶味煮濃,連茶帶湯滾沸一遍,即可關火。

不需要讓熱湯持續滾沸,反覆熬煮。

要不然,就變成了做紅燒肉的最後一道步驟——收汁。

持續冒泡沸騰狀態下,熱茶會陸續化成水蒸氣,飄散到四周空氣。

最終熬出來的茶湯,茶味會太濃、太重口味。

甚者,若沒有看著火候。

任其一直加熱,還會有燒乾風險,談何喝茶?

《3》

從經驗看,為了煮出滋味更美好的茶湯。

選對茶,是關鍵的第一步。

不同火功的巖茶之間,麻花推薦大家儘量選焙火足一些的巖茶。

煮葉底,茶味口感會更好。

前段在武夷山,和朋友們一起喝茶閒聊時,聽到一個有意思的說法。

“你既然選了足火茶,就不要期望它太耐泡。”

聞言,麻花感覺好生奇怪。內質豐沛,茶味積累充足的好茶,七八衝不易淡不是基礎功嗎?

不耐泡,算哪門子好茶?

見狀,那位朋友換了個說法。

“巖茶焙茶,是不是每焙一道,茶香茶味多多少少都會有損耗?”

這倒沒錯。尤其那些低沸點的芳香物質,會在高溫炭焙期間逐漸流失。

“這就對了,從輕火到足火,巖茶的茶味物質實則像‘濃縮’。論茶味完整性,足火不足中、輕火完整。”

“喝輕火茶,類似白灼海鮮,切得薄薄的生魚片放到熱湯裡,涮上幾秒就要撈出,儘量保證完整風味。”

“但足火茶更像老火靚湯,慢燉一番後,茶味高度濃縮,茶味更醇、更柔、更滑……”

雖說,聽完朋友的解釋,麻花還是不認同他的理論——足火茶不如輕火耐泡。

但化用在煮茶上,他的這番道理一點沒錯。

輕火巖茶,更適合蓋碗沖泡,快速出湯,呈現出茶香馥郁、茶味爽口的本味風采。

而足火巖茶,也是推薦逐次沖泡。但在先沖泡後煮茶的賽道里,足火茶的甘醇飽滿茶味,更佔優勢。

葉底煮出來的茶味,更綿柔甘潤!

《4》

不同巖茶品種之間,更建議煮“老品種”。

比如,傳統名叢裡的鐵羅漢、水金龜、金鑰匙、向天梅等。

又比如,主流品種裡的水仙、肉桂。

各地烏龍茶產區裡,水仙茶樹的種植歷史悠長。

而肉桂嘛,別看它的推廣時間不長,從上世紀80年代後再陸續推廣種植。

但肉桂卻是巖茶本地名叢,是老資歷。

只不過現代意義上的正式定種,時間稍遲了一些罷了。

反觀奇蘭、瑞香、黃觀音、金牡丹等品種茶,不作煮茶推薦。

這和巖茶“看茶焙茶”的製茶規律有關。

前面點名的那些品種,如金牡丹等,它們最大的特色在於一個字——香。

花香高揚,茶香馥郁,香氣濃郁。

焙茶時候,為了保留這些品種的自身特點,主流上多數將它們焙成輕火、中輕火。

但喝鐵羅漢這樣的傳統名叢,按麻花的經驗,還是按傳統焙火方式來操作。

焙火儘量足一些,更能體現出這些老品種的口感亮點。

鐵羅漢類似當歸藥香那般深沉渾厚的品種香,隨著火功加深,茶香更多沉入醇厚湯水裡。茶湯當中,漿感明顯。

剛、猛、直路線的鐵羅漢,焙火足一些,更能體現出品種自身的醇湯特點。

與此同時,將鐵羅漢拿去煮茶,茶水也會保留渾厚勁道的質感。

不易因為煮茶過程,被大量清水稀釋後,茶味失去了剛勁本色。

《5》

若想喝到出色的巖茶風味,不論泡茶煮茶,都是認準正巖好。

不同山場之間,毫無爭議,正巖茶的葉底更適合煮茶。

山場環境平平無奇的外山茶,當你泡了5、6衝後。內在茶味物質已經消耗掉十之八九,餘留量極度有限,何談煮茶?

但正巖茶不一樣,即便泡到尾聲,泡出來的茶味稍微變淡。身為“強弩之末”的葉底,先天底子畢竟擺在這。

尾水階段,若簡單沖泡下,茶味轉淡。放入煮茶壺內,開火燒沸,高溫煮茶,茶味又能迎來第二春。

煮出來的茶湯,照樣甘潤可口,茶香幽沉,別有滋味。

國慶在家煮巖茶,茶友們也別覺得,正巖茶煮著喝是浪費。

“尾水期”的葉底,煮茶不失為徹底榨乾茶味的“惜物”做法。

先泡茶,後煮茶,一絲一毫的茶湯風味都不會錯過!

《6》

去年冬天,收集了一大包巖茶碎末。

各式各樣的足火“箱底茶”。

多次取茶過後,剩餘在箱底的幹茶條索,比較碎。

慢慢收集起來後,數量實在可觀。

對待這些碎巖茶,麻花還是比較“勤儉持家”的。

畢竟,它們只是碎了,茶味還是一點沒變。

只要出湯時,稍微留意,儘量快出,像慧苑老叢、小牛肉等碎末。

茶味沖泡出來,照樣驚豔,湯感稠、潤、滑。

一系列的碎茶末越積越多後,難免要開發新用法。

比如,煮茶,將碎茶裝入茶包袋後,煮出滿滿一大壺,解渴式喝茶那叫一個暢快。

比如,煮茶葉蛋,這是阿蘿的拿手名菜。

再比如,煮茶香雞腿。

巖茶碎末的濃香,剛好能解油膩,一舉兩得!

6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傳統文化聊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