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華蓋世的李白,為什麼不受皇帝待見?你是皇帝你也受不了他!
李白和杜甫是中中國人無法逾越的兩座高峰,相比於杜甫的沉鬱悲涼,李白的粉絲群體顯然更加龐大。李白是中國讀書人心中永遠的白月光,關於李白的評價更是不計其數,比如李白最為忠實的粉絲杜甫,就曾經以"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詩句讚美他。
而李白的"謫仙"之名,更是由當時聲名顯赫的賀知章說出,從此以後謫仙人的名號就流傳開來。李白與杜甫作為唐朝浪漫主義詩歌的頂峰,雖然留下了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詩篇,但是這位才華蓋世的詩人,卻一直不被皇帝重用,其中的原因到底是為何呢?
以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性格,他似乎對功名富貴沒有什麼渴望,但他的詩歌中又時不時地流露出懷才不遇的淒涼之感。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出則以平交王侯,遁則以俯視巢許"等詩文都表明李白有著凌雲壯志,然而李白一生中只擔任過一次閒職,這就是演繹出各種版本的"力士脫靴,貴妃捧墨"的來歷。
當然了,這類故事都是酸腐文人的自嗨,筆者覺得讓皇帝的寵臣脫一次靴子代表不了什麼。總而言之,胸懷大志的李白的確是才高八斗,但他從未受到過皇帝的重用。
這也是後世的人一直強調李白"懷才不遇"身世的原因,當然了,中國的文人大多數都是怨婦,不管姿色如何都要顧影自憐一番。
首先,李白的"懷才不遇"是一個偽命題,李白從未流露出他政治方面的才華,反而處處顯示了他過於理想和天真的性格。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李白在成為永王李璘的幕僚之後,竟然慫恿永王李璘割據稱帝,更是寫出了"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這樣的詩句,將自己比作是永嘉之亂時期的謝安。
永王李璘不久之後就兵敗,而李白也因此入獄,可見他在政治上的才能確實平庸。
李白這個人文采確實非凡,但很可惜的是,他在政治上並沒有任何可取之處。安史之亂後的李白,因為參與了永王李璘的謀反事件,最終被流放到了夜郎這個地方,在不久之後便病逝了。
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李白形象,是後世的文人集體創作的李白,但在當時的語境之下,李白真的算不上是什麼大人物。正是後世文人集團的集體創作加上李白浪漫天真的自我認知,使得我們產生了李白"懷才不遇"的假象。
換一句話說,李白"未遇明主"確實是真的,但這並不等於他懷才不遇,因為李白根本沒有任何讓當時的統治者看中的東西。
在任何朝代,詩詞歌賦這些東西都不能當飯吃,君王需要的永遠是實幹型的人才,能夠輔佐君王治理國家,而滿肚子牢騷怪話的文人首先就被排除在外了。
唐朝實幹型的文人如張九齡,在宦海沉浮中既不迂腐,也不失節,他的政治才能遠比李白要高得多;與李白同時代的詩人如王維,政治才能雖然一般,但至少不會像李白一樣牢騷滿腹,王維在仕途上也頗為平順;而此後的韓愈,更是直接掀起了文壇與政壇的兩次風暴,很顯然他也比李白要適合做官。
李白一直不被唐玄宗重用,除了缺乏政治才能之外,他的性格也確實不適合在官場上混,我想唐玄宗可能是有意保護他。
除此之外,李白的出身相當低微,而李唐實際上是門閥制度與科舉制度並行的,尤其是唐朝初期到唐朝中期的這段時間,門第嚴重影響著一個人的仕途生涯。
唐朝時期重臣,十有八九都是身世顯赫的大門閥子弟,據統計,整個唐朝真正科舉出身的官員只佔15%的比例,而宰相這類掌握核心權力的人,幾乎都是大士族門閥出身。
科舉出身的通道相對來說比較狹隘,但也不是行不通的,比如引薦李白的賀知章就是狀元出身,他是浙江省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狀元。
但李白偏偏不按規矩來,他不屑於通過科舉來進身,當然了,也有說法是李白的政審不合格,不能通過科舉實現階層的跨越。
總而言之,李白這個人註定是不會受到帝王重用的,他完全是憑藉著詩歌上的才華才引起了統治者的注意。
唐玄宗召見李白入宮做了個翰林,不過是做給天下人看的把戲,他要是真的讓李白來治理國家那才是笑話。
在政治上毫無才華的李白,偏偏認為自己是懷才不遇,這實在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這樣一個性格上極度以自我為中心,且出身有問題的浪蕩子,註定得不到任何統治者的青睞。
在我看來,讓李白做一個吉祥物還好說,假設真的要把官印給他,恐怕在座的各位都不會同意吧?實在是無法想象,一個自傲的酒鬼執政,能夠把地方治理得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