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只講一個“用”部的漢字“庸”。“庸”是現代漢語常用字,收錄在1988年國家語委頒佈的《現代漢語常用字表》中,因此,“庸”字的用法較多,需要著重掌握。

庸。讀yōng。《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庸,用也。從用,從庚。庚,更事也。《易》曰:‘先庚三日。’”會意字,本義是採用;需要。

許慎解釋比較多,“庚”這裡表示變更;引用《易經》裡的話,指的是《巽卦》:“先庚三日”,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先事而圖更也。”也就是行事能變為“庸”。

既然是會意字,我們就看一下庸字的字形演變:

(“庸”的字形演變)

“庸”字最早通“用”,就是“桶”的初文,後來分為為上“庚”下“用”兩部分的“庸”,為什麼會造這樣一個字形呢?

“庚”,本義是一種樂器,是有耳可搖之樂器,類似後世的撥浪鼓。借指可以敲響的東西,後引申為變更。“用”,本義是水桶,借指有用的東西。合在一起會意敲著東西(梆子、撥浪鼓等),表示自己有用,尋找隨時可以變更工作性質工作的人(就是臨時工)。這樣的人當然是生活在底層的人,有能力(用),但卻沒有非常精深的專業技能,只能做一些臨時性的工作,就是僕役、傭工。這類人,其情況接近於現在的普通勞工和憑某種小技能謀生的人。

(搬磚人)

裘錫圭《甲骨文中的幾種樂器名稱——釋“庸”“豐”》認為“庸”是“鏞”的初文,表示大鐘,是古代的一種樂器,這裡的“樂器”之義,實際上就是從“庸”裡面的“庚”而來。

如字形演變圖所示,“庸”字的字形自西周開始,用一個通貫的直筆把上下連為一體,一直為後代所承用。隸變後期才從“庚”部件頂部離析出一個廣字。

我們還得回到《說文》本身。“庸”被許慎訓為“用也”,認為“庸”的本義是採用;需要。這個用法通常與否定副詞“無”、“勿”、“弗”連用。《書·大禹謨》:“無稽之談勿聽,弗詢之謀勿庸。”沒有考核事實的言語不要聽,沒有徵詢群眾意見的主意不要用。《老殘遊記》第七回:“我無庸去,只是教閣下個至良極美的法則。”

本義之外,庸的用法還有很多:

(1)任用;使用。《廣雅·釋詁一》:“庸,使也。”王念孫《廣雅疏證》:“《說文》:‘賃,庸也。’賃亦任也,庸亦用也。”韓愈《進學解》:“佔小善者率以錄,名一藝者無不庸。”具備一點優點的人全部被錄取,擁有一種才藝的人沒有不被任用的。

(古代任用人才)

(2)功勞;功勳。《爾雅·釋詁下》:“庸,勞也。”邢昺疏:“庸,者,民功曰庸。”《左傳·僖公二十七年》:“車服以庸。”杜預注:“庸,功也。”用車馬衣服作為酬勞。

(3)勞苦。《詩·王風·兔爰》:“我生之初,尚無庸;我生之後,逢此百兇。”在我剛出生的時候,沒有勞役災禍;在我成年這歲月,各種災禍來相逼。

(勞苦)

(4)酬謝。《小爾雅·廣言》:“庸,償也。”《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庸勳、親親、暱近、尊賢、德之大者也。”酬答勳勞,親近親屬,接近近臣,尊敬賢人,這是德行中的大德。

(5)平常;經常。《爾雅·釋詁上》:“庸,常也。”《禮記·中庸》第十三章:“庸德之行。”鄭玄注:“庸,常也。”平常的德行努力實踐。我們經常會提到“中庸”這個詞,這裡的“中”,指中正,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庸”,指的就是“平常”。儒家認為“中庸”是道德倫理準則,是行為的最高標準。

(《中庸》書影)

(6)常人;眾人。《莊子·德充符》:“其與庸亦遠矣。”成玄英疏:“與凡常之人固遠矣。”他的學識跟品行跟平常人相比相差就更遠了。

(7)法度。《太玄·中》:“龍出於中,首尾信,可以為庸。”範望注:“庸,法也。”

(8)隋、唐時的一種賦役法。《新唐書·食貨志》:“用人之力歲二十日,閏加二日,不役者日為絹三尺,謂之庸。”我們中學歷史課裡學過“租庸調製”,其大致內容是:每丁每年要向國家交納粟二石,稱做租;服役二十天,閏年加二日,是為正役,國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則每丁可按每天交納絹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標準,交足二十天的數額以代役,這稱做庸;交納絹二丈、綿三兩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稱做調。總體而言,納絹代役即為庸,也叫“輸庸代役”。

(租庸調製)

後來,庸也用來泛指賦稅。梁啟超《歲暮感懷》:“是處無衣搜杼軸,幾人鬻子算租庸。”

(9)由;從。《詩·齊風·南山》:“魯道有蕩,齊子庸止;既曰庸止,曷又從止。”魯邦國道寬廣,公主由此嫁郎。既然貴為國母,何必眷戀故鄉?

(10)水渠;水溝。《禮記·郊特牲》:“祭坊與水庸,事也。”鄭玄注:“水庸,溝也。”孔穎達疏:“庸所以受水,亦所以洩水。”祭祀堤防和祭祀溝渠,也是因為它們有功於農事。

(水渠)

(11)更代;替換。《方言》卷三:“庸,代也。”《廣韻·鍾韻》:“庸,易也。”《漢書·食貨志》:“教民相庸輓犁。”王念孫《讀書雜誌》:“庸者,更也,迭也,代也……庸挽犁者,猶言更挽犁,代挽犁也。”

(12)和善。《小爾雅·廣言》:“庸,善也。”《廣韻·鍾韻》:“庸,和也。”

(13)次。《廣韻·鍾韻》:“庸,次也。”

(14)愚;不高明。如:庸人;庸醫。《集韻·鍾韻》:“庸,愚也。”《紅樓夢》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編懷古詩 胡庸醫亂用虎狼藥”。

(胡庸醫亂用虎狼藥)

(15)顯明。《國語·周語中》:“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創制天下,自顯庸也。”叔父如果能光揚美德,改姓易朝統治天下,創造新的制度,功業自然顯明。

(16)代詞。表示疑問,相當於“何”、“哪”。《荀子·宥坐》:“女庸安知吾不得之桑落之下!”你怎麼知道我就不能得意呢?

(17)副詞。有法有二:其一,表示推斷,相當於“大概”、“或許”。《左傳·僖公十五年》:“晉其庸可冀乎!”晉國大概是可以圖謀的了。其二、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豈”、“難道”。《左傳·莊公十四年》:“子儀在位,十四年矣;而謀召君者,庸非貳乎?”子儀居於君位,十四年了,現在策劃召請君王回國的,難道不是二心嗎?

(18)介詞。表示憑藉。相當於“以”。《漢書·武五子傳》:“死不得取代,庸身自退。”王念孫《讀書雜誌》:“庸、用古字通。《蒼頡篇》曰:‘用,以也。’言死不得取代,當以身自往也。”大意是:死這件事,可不能用錢僱人代替,自己去死吧!

(19)古國名。故地在今湖北省竹山縣東。《左傳·文公十六年》:“庸人帥群蠻以叛楚。”杜預注:“庸,今上庸,屬楚之小國。”

(20)倦怠。後作“慵”。《法言·五百》:“噫者!吾於觀庸邪!”汪榮寶《法言義證》:“庸之為言倦也。今字作慵。”

(慵懶的小貓)

(21)受僱傭,出賣勞動力;被僱傭的人。後作“傭”。《漢書·欒布傳》:“(彭越)窮困,賣庸於齊,為酒家保。”(彭越)窮困,在齊地當僱工,受僱於齊地一家酒館。

(22)通“鏞”。大鐘。這個我們開頭說了,庸是鏞的初文。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豐部》:“庸,假借為鏞。”《詩·商頌·那》:“庸鼓有斁。”鐘鼓洪亮一齊鳴。

(鏞鍾)

(23)通“墉”。城。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豐部》:“庸,假借為墉。”《詩·大雅·崧高》:“以作爾庸。”毛傳:“庸,城也。”陸德明釋文:“庸,本亦作墉。”

此外,庸還是姓氏。《通志·氏族略二》:“庸氏,商時侯國,周武王時來助伐紂……文十六年,楚滅之。子孫以國為氏。漢有庸光,又有膠東庸生。”

庸的小篆寫法如圖:

(庸的小篆寫法)

6
最新評論
  • 民間故事:書生被無賴欺負,想要上吊自盡,白狐:我送你一本奇書
  • 《水滸傳》中,十大槍將董平排名第七,排名首位的是他,您認可嗎